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偏方杂论 > 第 40 章 民间偏方(3)

第 40 章 民间偏方(3)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五十味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子

    腰间盘突出是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会导致瘫痪的发生,所以出现腰间盘突出症状时,一定要积极的治疗,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偏方。

    10种有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偏方

    1、

    穿山龙75克,川草乌20克,威灵仙15克。将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成250毫升。渣再加水250毫升,煮成125毫升,将先后煮好的药水放人煲内,再加小公鸡1只去肠杂,同煮熟,临食时加酒适量(五加皮酒或当归酒更好)。连肉及汤,分2次服完。适用于寒湿型腰痛,有滋养强壮作用。

    2、

    杜仲20克,威灵仙55克。分别研粉,后混合拌匀,再取猪腰子(猪肾脏) 1--2个,破开,洗去血液,再放入药粉;摊匀后合紧,共放入碗内,加水少许,用锅装置火上久蒸。吃其猪腰子,饮其汤,每日1剂(孕妇忌用)。主治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补肾壮骨强腰之作用。

    3、

    茴香煨猪腰:茴香15克,猪腰1个。将猪腰对边切开,剔去筋膜,然后与茴香共置锅内加水煨熟。趁热吃猪腰,用黄酒送服。功效:温肾祛寒。主治腰痛。

    4、

    丝瓜藤、黄酒。选取1截连根的丝瓜藤,在火上焙干后,研成末。每天2次,每次3克,用黄酒送服。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治慢性腰痛。

    5、

    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当归60克。除核桃仁、黑芝麻外,余药均晒干,研磨过筛备用。将黑芝麻于碾槽内碾碎,再放入核桃仁一起碾,当用手摸无颗粒时,与经过筛的药面一起倒入盆中,以炼蜜250克分数次加入盆内搅拌,反复揉搓成团块,再取团块7克制成丸子。丸子可放入冰箱内贮存。每日服2次,每次服一丸,黄酒20毫克送下。连服100丸为一疗程。-主要功效是:补肾益肝健脾,活血化痰利水,舒筋通络止痛。

    6、

    川断、狗脊、木瓜、 羊藿叶 、熟地 、骨碎补各12克,杜仲 、当归 、菟丝子、 云苓、 泽泻 、元胡 、鸡血藤各15克,香附、白芥子 、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黑芝麻各30克 。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15克;黄柏8克 ,加水煎服,一天一包,分两次服用(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少量的白酒效果更好)。

    7、

    川断、狗脊、 木瓜 、乌药 、威灵仙 、羊藿叶 、骨碎补、 桑寄生、 怀牛膝各15克 ,杜仲、 当归、 云苓、鹿含草 、泽泻 、伸筋草、元胡各20克,鸡血藤、黄芪各30克,香附、半夏、 胆星 、土鳖虫 、僵蚕、 地龙 、全虫、 乳香 、没药各10克,田七粉 、辽细辛各5克,共研细粉,每次5克,每日二次,黄酒送服,可单独服,也可与上方汤剂一起服(汤剂起效快,散剂起效稍慢)。以上药粉也可再加核桃肉、黑芝麻各150克,用炼蜜做成蜜丸,每丸10克,一日两次。

    8、

    乌梢蛇12克,蜈蚣10克,全蝎5克,细辛6克。共研极细末后,分成8包,首日上、下午各服一包,继之每日一包。一周为一疗程。适用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9、

    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桂枝15克。共为细末,炒至变黄色,加少量白酒,将上药共分5等份。每早服一份,连服5天。适用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10、

    鸡血藤250克,川牛膝、桑寄生各100克,老母鸡一只(重1000~1500克)。药物布包,母鸡去毛及内脏,同煮至母鸡肉脱骨为度,食肉喝汤,连食3~7只鸡。适用于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间盘突出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不必过于担心,或许平时你吃的那些西药虽然能够缓解一时疼痛,但治标不治本,大多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达到镇痛目的。

    〔配方〕

    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当归60克。

    〔加减〕

    无

    〔制法〕

    除核桃仁、黑芝麻外,余药均晒干,研磨过筛备用。

    将黑芝麻于碾槽内碾碎,再放入核桃仁一起碾,当用手摸无颗粒时,与经过筛的药面一起倒入盆中,以炼蜜250克,分数次加入盆内搅拌,反复揉搓成团块,再取团块7克制成丸子。

    丸子密封可放入冰箱内贮存。

    〔用法〕

    每曰服2次,每次服一丸,黄酒20毫克送下。

    连服100丸为一疗程。

    〔功用〕

    〔主治〕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有效果

    〔疗效〕

    一般1周内疼痛即止,坚持服用1个疗程,大多彻底根治。

    〔方解〕

    〔验案〕

    献方人自2004年7月在几个论坛发表后,在网友中起到了强烈的反响,每天通过qq和电子邮件求医问药的患者络绎不绝。根据各地患者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患者服药后很快得到了康复,有的还把此方介绍给周围的病人,也治愈了不少的患者。经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就在网上治疗了1500多例病人,有效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方名:

    杨氏五虎丹

    方药:

    急性期用方:

    红花18、当归18、防风10、制南星18、白芷12。

    研为细末,每次3克,日2次,黄酒送服。20-40天即可根治。

    慢性期用方:

    土元10、全蝎10、乌梢蛇10、红花18、当归18、防风10、制南星18、白芷12、甲珠10、地龙22。

    研为细末,每次5克,黄酒送服。30—60天即可根治。

    外用方:

    生川乌、生草乌各10、马前子12、三七20、甲珠6、海马10、木香10。

    研为细末。醋调敷患处,2天1换。急性期,慢性期均要配合使用本外用方。

    出处:

    本秘方是中医世家杨氏(当代传人杨恩梅)家传15代的专治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效秘验方。腰间盘突出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不必过于担心,或许平时你吃的那些西药虽然能够缓解一时疼痛,但治标不治本,大多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达到镇痛目的。而中药却是可以有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这已经得到了临床疗效的证明。只要坚持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锻炼有效治疗腰间盘突出不是梦。

    【组成】1扶中通痹汤(自拟):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薏苡仁30g,丹参30g,穿山甲12g,川牛膝30g,木瓜20g,桂枝10g。2二草二皮汤:伸筋草60g,透骨草60g,五加皮60g,海桐皮60g。

    【功效】健脾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3期),属脾虚邪瘀痹阻者。症见全身、尤其四肢关节压痛明显,四肢肌肉萎缩,双腕、踝、膝关节肿胀,功能受限,面色苍白,形体消瘦。

    【用法】方1: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2:水煎熏洗,1剂用3天,加热后1日熏洗3次,每次20~40分钟。

    【方解】方1选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兼燥湿渗湿;丹参、穿山甲、牛膝、木瓜、桂枝,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方2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海桐皮4味药均为祛风散寒除湿之品,兼有强筋骨,活血通络之功。

    【加减】局部欠温,畏风怯寒,皮色苍白者,加细辛、白芷;局部紫黯,瘀血者,加乳香、没药、儿茶;局部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蒲公英等。

    【点评】顽痹,以其顽固难愈,甚则肢体关节畸形为特点。患者往往长年以药为伴,所以,保护胃气,使脾胃运化,受纳正常,尤为重要。一则,胃纳正常,有利于服药;二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气充养身逐邪,鼓动药力;血足柔筋濡脉,化精养骨。故前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同样适应于“顽痹”的治疗、预后全过程。本方适于以脾胃虚弱、邪瘀留滞为特征者。当然,对“顽痹”的治疗,若脾胃功能尚可,或在热邪炽盛时,不应套用此方。顽痹致关节肿胀疼痛者,自拟“二草二皮汤”熏洗澡,长期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即使对其他原因所致者,临床加减,也多收功。

    【验案】杨某,男,33岁。1990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周身多关节肿痛7年,手足指(趾)间关节变形3年。1983年秋,夜间睡眠,醒后两肩部酸痛,半月后渐出现两手指晨僵,疼痛。继而时轻时重,进行性发展,波及周身多关节,以四肢小关节肿痛为主。跑遍各地,用中西药及多种疗法治疗,效均不显。1990年4月11日,以全身多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夜间痛甚,手指小关节变形,饮食欠佳,自汗,倦怠乏力,住院治疗。检查:神志清晰,悲观面容,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全身、尤其四肢关节压痛明显,四肢肌肉萎缩,双腕、踝、膝关节肿胀,功能受限,跛行;手指间关节呈鹅颈畸形。化验:抗“o”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10mm/h;x线片所见:各骨均明显骨质疏松,皮质变薄,双膝、腕关节、各掌指关节、指间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部分骨质破坏。舌淡嫩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3期),脾虚邪瘀阻痹者。治疗:健脾除湿,活血通络。予健脾除湿通络汤。嘱对膝、肘、腕等关节,适当进行功能锻炼。4月27日查房:用汤剂15剂,熏洗5剂,现饮食尚可,双膝、踝关节肿痛见消。守上法治疗。5月9日查房:服汤剂12剂,病人体质有增,饮食、睡眠均好,面色渐见红润,诸关节肿痛明显消退,行走微跛,两膝、肘关节屈伸较前顺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上方加青风藤30g,制何首乌30g,继服。停用熏洗剂。6月28日查房:守上方服47剂。患者1个半月未感冒,四肢肌肉较前丰满。肿痛消失。带“痹苦乃停片”出院继服,巩固疗效。

    1年后信告,服“痹苦乃停片”半年,病情稳定,除天阴寒冷,或劳累后,肢节微肿痛(数日自行消失)外,余无明显变化。

    【名医简介】娄多峰(1929-2021年),男,河南新乡人。国医大师,风湿泰斗。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河南风湿病医院风湿免疫科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名誉院长,《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70余年,对中医风湿病的治疗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以“虚邪瘀”理论为基础的风湿病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的基础,为现代中医风湿病学的奠基人 。

    著历史上第一部中医风湿病专著《痹证治验》,主编国内第一套中医院校骨伤科协编教材和多部著作,主审《中国痹病大全》《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诊断和治疗学》《中医风湿病学》等多部专著。

    70多年来,娄氏诊治痹证患者25万多人次,总结完备病例25万多份,为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创造了中国治痹史上的“七个第一”,演绎了一个又一个顽痹被治愈的现代神话。

    1983年,中医治痹史上第一部学术专著《痹证治验》问世,首次将痹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内容被收入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

    1986年,“痹苦乃停”“痹隆清安”两个新药荣获卫生健康委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是目前中医药在痹病学科领域获得的最高研究成果。

    1992年,《痹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科研项目完成,填补了我国痹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空白,荣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1995年,亲手创办的全国第一所省级风湿病专科医院——河南风湿病医院开业,吸引了海内外患者前来就诊。

    2000年,600多万字的《中国风湿病学》出版发行,是国内系统、全面、权威的痹病专著。

    2012年,“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课题,荣获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是目前中医风湿病学科获得的最高奖。

    2012年,创办中国第一本国家级中医风湿病专业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并任主编。

    【黄芪】别名:绵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性味与归经】甘,温。归肺、脾经。【功效与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茯苓】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归经】归脾、胃经。【性味】苦、甘,温。【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薏苡仁】别名:薏苡、苡米、薏仁米、沟子米。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归经】归脾、胃、肺经。【性味】甘、淡,凉。【功能与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丹参】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太子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功能与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的鳞甲。收集鳞甲,洗净,晒干。【性味】咸,微寒。【功能与主治】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用于经闭癓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注意】孕妇慎用。

    【牛膝】别名: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土牛膝(野生品)。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性味与归经】苦、酸,平。归肝、肾经。【功效与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注意】孕妇慎用。

    【木瓜】别名:贴梗海棠、铁脚梨、皱皮木瓜、宣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归经】归肝、脾经。【性味】酸,温。【功能与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归经】归心、肺、膀胱经。【性味】辛、甘,温。【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伸筋草】别名:石松、狮子尾、狮子草、绿毛伸筋、小伸筋、舒筋草。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归经】归肝、脾、肾经。【性味】微苦、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透骨草】别名:珍珠透骨草、竹格叉、吉盖草、枸皮草。为大戟科植物地构叶的全草。5~6月间开花结实时采收,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入肝、肾经。【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腰部扭伤,瘫痪,闭经,阴囊湿疹,疮疖肿毒。【注意】孕妇禁服。

    【五加皮】别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归经】归肝、肾经。【性味】辛、苦,温。【功能与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海桐皮】别名:刺桐、山芙蓉、空桐树、钉桐皮、鼓桐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丁皮。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全年可收,而以春季较易剥取,将树砍伐剥取干皮,刮去棘刺及灰垢,晒干。【归经】入肝、脾经。【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杀虫。用于风湿痹痛,痢疾,牙痛,疥癣。【注意】血虚者不宜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