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准备返航
“好了好了,老徐你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哭哭啼啼可不是你的风格啊,赶紧的洗洗脸去,也不怕被别人笑话。”王元正拍了拍徐枫树的后背,说着不像安慰却似安慰的话。
医工见李长青醒了,说了一声要去熬药又叮嘱了一遍李长青要好好养身子便出去了。
王二和张三见自家郎君醒了也就放心了,一想到到了吃饭的时候饭还没做,也连忙出去做饭了。
张元芳和陈荩臣这才靠近了些。
“李兄,你把我们都吓了一跳啊,还以为你醒不来了呢。”
张元芳刚说完脑袋就被陈荩臣拍了一巴掌,骂着“会不会说话,不会说就闭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是在打仗吗?我怎么回屋里来了?”
“突厥人已经退了,现在定安正在重建呢。”
“突厥人退了??”李长青大吃一惊,这突厥人明明已经占尽了优势怎么就退了?
王元正这才站出来解释道,
“李县令啊,是我去山里把那些山匪拉了下来,不然定安真的就城破了。”
“那些山匪终于同意诏安了?!”
王元正点了点头,“对啊,还是李县令那套说辞管用,我把家国大义搬了出来,他们本就是前朝的府兵,对突厥人本就是恨得咬牙切齿的,然后再做做思想工作,这不就下来了嘛。”
李长青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后说道,“这次突厥带队的是谁你们知道吗?”
众人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突厥这次退了怕过不了多久还会来的,不过既然张得胜他们诏了安,以后的仗就不会那么难了。”李长青说着皱了皱眉,肩头上的疼痛感传来,让他说不出话来,本就是卡在锁骨里的箭,取出来定是费了一番功夫的,肯定扯下来不少血肉。
“我休养几日,我得回去。。”
李长青说完便不再说了,徐枫树他们也能理解,挥了挥手便都出去了。
————————————————————————
日子过的很快,转眼间就到了分别的那一天。张元芳和陈荩臣暂时还不打算回去,反正他们有了功名,也跟皇帝陛下请示过了,要来定安当值,搞得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还以为定安县出了金矿,李长青去了,李长青他朋友也去了,这叫什么事儿?放着长安里的官职不要,偏要去那么远那么偏僻的地方当值。
“行了行了,各位就送到这儿吧,县里头还有的忙呢。”
城门口,李长青一行人已经收拾好了行囊,跟着家和商行的车队回长安。
没想到的是,不仅徐枫树他们来送行,就连定安的百姓也来送行。
百姓是淳朴的,他们知道自己送行的这个年轻人就是两次保卫了他们家乡的人。他是一个好县令,也是一位英雄,自然是值得百姓纷纷相送的,由于李长青明文规定了不准送东西,不然他们绝对会拿着自家值钱的物件来送给李长青。
“县令走好!”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其他人也跟着说了起来,“县令走好!”
“县令走好!”
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说着,有的已经落泪。车队出发的时候,百姓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围在车队周围,跟着车队送行着,他们用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对这位年轻县令的喜爱,更多的是不舍。
这位年轻的县令来的时候,定安一贫如洗。
这位年轻的县令离开的时候,定安有了自己的工坊,学堂,商铺。有着自己的种植园,养殖场,开垦了不计其数的田地,有了一支能打退突厥两次的军队,这都是这位年轻的县令带领他们一步步走来的。
大道理百姓们说不上来,他们只知道谁对她们好,他们就应该加倍的奉还,这是自祖上传下来的做人的道理,县令用的词是什么?感恩。他说感恩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美德,无论是先秦时代还是春秋战国,这些他们也不懂只知道是很古远很古远的年代,就是从那样的年代沉淀下来的。
如今这位年轻的县令要回去了,听说是家中大人病重,百姓淳朴,无论是寺庙还是道观,哪怕是随处烧香也要祈祷县令家中大人病情好转。
“乡亲们,回吧,不用跟着啊!”
车队的马车上,李长青露出头来,看着相送的百姓,不禁热泪盈眶,一遍又一遍地劝着。
乡亲们不语,只是默默地跟着。
“停车!我要下来与百姓同行!”
于是李长青与百姓同行,问问李大娘家里有没有被突厥人侵扰,她家是住城外的。再问问王大爷最近羊养的怎么样,还要问问这问问那儿,都是关于百姓生计的问题,都是一些家常的话题。
走了不知道多久,李长青终于把百姓劝了回去,随后看着百姓逐渐远去才回到马车,一抹泪,嘀咕了一句,“这官当得值。”随后便继续启程回长安。
出来大半年了,本说好了年关回去的,这该死的突厥人扰乱了计划。这次回去怕是不会再回定安了。打了两次仗,这功绩想必李世民也要奖赏奖赏吧?咱不要多,随便就行,自己没权没势的,可不想做出头鸟被那些世家盯上。家里的酒是直接拿出来卖的,菜式也都是可以学习的,盐可是抱了李世民的大腿的,自己可没有动世家的蛋糕,你们就把我当个屁放了就行。
当然,等我有实力了再把你们一个个收拾起来,让你们吃百姓的全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