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生物知识笔记 > 普通生物学(笔记)no第章11

普通生物学(笔记)no第章11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1、何为生态学中限制因子?有何实际意义?

    答:在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生态因子中,若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量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着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这个生态因子就称为该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提出生物生长速度主要受限制因子的限制的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的概念具有实用价值。例如,某种植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生长缓慢,或某一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这并非所有因子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只有找出可能引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通过实验确定生物与因子的定量关系,便能解决增长缓慢的问题。研究限制鹿群增长的因子时,发现冬季被覆盖地面与枝叶,使鹿取食困难,食物可能成为鹿种群的限制因子。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在冬季的森林中,人工增添饲料,降低了鹿群冬季死亡率,从而提高了鹿的资源量。

    2、请举例说明r对策和k对策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

    答:无脊椎动物和昆虫,还有小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如鼠类和麻雀等,一年生植物属于r对策物种。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r对策生物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其发展常常要靠机会,它们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而这些生境往往是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在这些生境中,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k对策的生物主要是一些大型的鸟兽和树木,也包括少数较大的昆虫如大型蝴蝶和天牛。信天翁是最典型的k对策的鸟类,这种鸟每隔一年才繁殖一次,每窝只产一个蛋,需要9—11年才能达到性成熟。种群数量十分稳定。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k对策生物虽然迁移和散布能力较弱,但对生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利用生境中的各种资源,种群数量通常能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上或有微小波动。种群死亡率主要是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不可预测的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

    3、什么是k选择者和r选择者,并简述二者之间的区别。

    答: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选择者。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选择的物种称为k选择者。k选择者生活在条件优越和稳定环境中,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种群力争使竞争达到最大化。k选择者的特征是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后代的存活率高,繁殖率低、寿命长。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扩散能力弱,竞争能力强。r选择者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稳定的环境中,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力争使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化。r选择者的特征是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后代的存活率低,繁殖率高、寿命短。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竞争力弱,但有很强的扩散能力。r选择者以提高生育力为主要目标,k选择者以提高竞争力为主要目标。

    4、影响种群变动的因素?如何影响?对生产实践的指导?

    答:影响和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可以区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两大类。密度制约因子相当于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流行病和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子相当于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密度制约因子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强,而且种群受影响个体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系。非密度制约因子对种群的的影响则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种群总是有一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杀死。因此对种群密度无法起调节作用。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应用。

    5、生物群落结构如何?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群落是一定地区中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以森林的群落结构为例,在植物的分层上,由上至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动物的分层亦呈这种垂直结构:鹰、猫头鹰、松鼠居于森林上层,大山雀、柳莺等小型鸟类在灌木层活动,鹿、獐、野猪等兽类居于地面,蚯蚓、马陆等低等动物则在枯叶层和土壤中生存。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同样以森林为例,在乔木的基部和被其他树冠遮盖的位置,光线往往较暗,这适于苔藓植物等喜阴植物的生存;在树冠下的间隙等光照较为充足的地段,则有较多的灌木与草丛。从赤道到北极分布着多种多样的陆地生物群落,主要有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寒带针叶林、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荒漠、苔原等。

    6、试述物种、种群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答: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的同种个体构成的一个繁殖单位,它们的全部基因组成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种群间的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新的物种。可见,种群不仅是物种的存在单位,而且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栖息在同一地域的各种生物的种群彼此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具有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结合体,即为群落。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中不是任意物种的随意组合,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种间关系,不仅有利于各自的生存和繁殖,也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

    7、试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它始于生产者的初级生产,止于还原者功能的完成,整个过程包括着能量形态的转变,能量的转移、利用和耗散。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传递和转化服从热力学定律,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能量最终转化为热而散失。食物链各环节上的能量的转化效率称生态效率,约为10。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和转化,遵守物质不灭定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可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1生物个体,在这个层次上生物个体吸取营养物质建造自身,经过代谢活动又把物质排出体外,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归还于环境;2生态系统层次,在初级生产者的代谢基础上,通过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把营养物质归还环境之中,故称为生物小循环或营养物质循环;3生物圈层次,物质在整个生物圈各圈层之间的循环,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和元素借助其完善的循环功能被生物反复利用。

    试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平衡和环保的角度讨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

    答:化石燃料是一次性的,大多数是碳氢化合物,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co2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最有害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物是硫和氮的化合物。so2和no2造成的酸雨会破坏远离污染源地区的生态系统,阳光的能量能使no2进一步反应成为光化学烟雾。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类型有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除了其可再生的特点外,还有其环保性。无环境污染或者有害物质极少,其中生物质能被利用时排放co2可与生物质植物成长过程中吸收的co2相互循环、抵消,所以再生性能源对于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9、以水循环为例叙述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

    答: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水中携带有大量各种化学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水的主要循环途径是受到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并聚集为云、雨、雪、雾等形态,其中一部分降至地表。到达地表的水一部分直接流入江河,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土壤,为植物吸收利用,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海洋。植物吸收的水分中,大部分用于蒸腾,小部分为光合作用利用形成同化产物,进入生态系统,后经过生物呼吸与排泄返回环境。如水循环一样,自然界物质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循环,在生物圈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10、近年来,大气中的co2含量逐渐上升,从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对生物界(包括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答: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为: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2绿色植物合成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转移到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体内。3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把co2放回大气中。4动物的排泄物、动植物的遗体被分解者利用,分解后产生的co2返回大气。5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co2大量的进入大气,从而使贮存于地层中的碳加入到碳循环中。近年来,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co2增加,通过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对生物圈和人类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co2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c。由于气温升高,会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发达城市构成威胁。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碱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生产;江河下游的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带北移,湿润区和干旱区将重新配置。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向基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

    1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是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意义主要在哪些方面体现?

    答: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现代生态学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远不止表现在食物。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上,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2、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答:物种多样性是提供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经济物种的唯一来源,如农、林、渔、牧等行业所经营的主要对象。遗传多样性越来越重要,因为它是可持续发展中改良生物品质的基因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持了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流动的合理过程,保持了可作为可持续发展对象的正常的繁衍过程。生物的多样性是作为一种资源来说是可更新的,它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维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有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将使人类走向自己搭建的绞架。综上所述,生物多样性作为衡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完全合理的。

    13、基因对行为的影响。

    答:基因对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动物本能行为大多数是受多基因支配的遗传,少数由单基因或双基因支配。基因也和激素一样能够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如通过感觉器官的敏感性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激素的分泌、激素的反应阈值和其他一些形态生理特征间接影响动物的行为。

    14、请说明以下现象产生的原因:同种生物中,南方的个体的体型总比北方的个体小,如华南虎的体型比东北虎小,南方人比北方人个子小。

    答:温度对动物形态的影响表现为寒带动物体大端部小,热带动物体小端部大。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另外,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15、某羊群被引进新开辟的牧场,试预测该种群增长的前景,为什么?假如不加以人为的干扰,羊群最终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答:某羊群被引进新开辟的牧场,在环境负荷量的影响下 ,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呈逻辑斯谛增长,dn/dt=rn(1—n/k),n<k,种群增长;n=k,种群稳定;n>k,种群下降。1适应期:初入新环境需要时间来适应环境,种群增长较缓慢。2对数期:适应环境后,种群的个体数还很少,在食物和空间等生存条件均十分充裕的条件下,个体发挥生殖潜能,个体数以指数方式快速增加,种群增长加速。3减速期:个体数逐渐增多,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限制和环境阻力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趋缓。4平衡期:个体数达到最大,维持在环境所能支持的环境负荷量上下,此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维持一定。 一种生物进入新栖息地,首先经过种群建立和种群增长,增长过程“j”型或“s”型或呈现两者间的过渡型。以后由于各种因子的影响,种群可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波动;也可能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即种群平衡。在特定条件下,种群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激增,即种群爆发,随后是大崩溃。但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退,甚至导致该种群的灭亡。如图:

    16、加拿大山猫以野兔为食,它们之间如何维持波动的平衡关系?

    答:在自然界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经常保持平衡的关系。加拿大山猫以野兔为食,捕食者能得到大量食物时,繁殖加快,数目增加,而被捕食者数目就会越来越少。反过来不是这又会因食物不足而数目逐渐减少,被捕食者的数目又会逐渐上升。所以两者的关系总是维持一个波动的平衡状态。

    17、举例说明森林群落的基本结构。

    答:森林是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森林群落的基本结构如下:1种类组成极为丰富。组成热带雨林的高等植物在45555种以上,而且绝大部分是木本的。如马来半岛一地就有乔木9000种。在15hm2样地内,乔木常达200种左右。这些乔木异常高大,常达46—55m,最高达92m,但胸径并不太粗,树干细长,而且少分支(2—3级)。除乔木外,热带雨林中还富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2群落结构复杂。森林群落垂直向上通常可划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湿地植被等层次,各种动物也和植物种群的配置一样,选择适宜的环境占据着一定空间的不同位置。

    18、为什么将热带森林喻为地球的物种基因库?

    答:热带森林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最优越的环境条件。食物资源丰富、环境常年恒定,使热带森林中的动物组成异常繁盛。其单位面积上种的丰富度是温带地区的几百倍。此外热带森林还有许多的特有科、属、种;因此有人将热带森林喻为地球的物种基因库。

    19、什么是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请举例说明。

    答:从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岩、沙丘和湖底进行的群落演替是初级演替,又叫原生演替。地球生命进化最初形成的群落都是初级演替的结果,演替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把原生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级演替,如在森林火灾、人工弃耕和林木砍伐后所发生的天然演替是次生演替。

    20、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核心是生物群落;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和空间结构;3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是通过物流与能流过程实现的;4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5生态系统表现明显的时间特征,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6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及信息传递,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多样性成正比。

    21、举例说明自然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答:自然界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营养关系。例如:草→鼠→蛇→猫头鹰,这条捕食链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食物链。例如:植物残枝败叶→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是一条腐生链。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寄生链。因食物链中的每一环节都与周围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进而形成食物网。

    22、简述生态平衡主要特征。

    答:1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流动保持相对的稳定以及合理的比例和速度。3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调节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微扰平衡)。4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

    23、请论述陆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和机理。

    答:研究表明,通过陆生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因而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它具有成本低、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修复机理:1植物挥发2植物吸收3植物吸附。

    24、什么是生态入侵和生物污染?请举例说明。

    答:由于人类把某种外来物种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该种群不断增长,分布区持续扩展,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称为生态入侵。国内外生态入侵造成严重生物危害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云南滇池水面为水葫芦所覆盖,土著鱼类资源锐减、生境退化。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如危害人与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寄生虫,引起创伤等继发性感染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呼吸道、肠道和皮肤病变的花粉、毛虫毒毛、真菌孢子等。这些有害生物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病原性、人和生物的感受性以及环境条件三个因素。随着重组dna研究和应用的蓬勃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向环境释放。从生物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它们有可能像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入侵一样,产生严重的后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5、你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最成熟、最稳定的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它是一种动态平衡。此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抗外界干扰能力也最强,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干扰超过了一定限度,调节就会失去作用,生态系统就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即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生态失调的初期往往不易被人类所察觉,但一旦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衡。因此,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需要注意生态效益,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保持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使自然界生物群落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演替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26、某河流受到有机污染,河水变黑发臭,请运用生物学知识为该河流设计一个治理方案。

    答:1将河水引出河道水系,引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异地处理,其中截污工程是异地处理法的关键。2在河道内或河岸带建设处理系统,沿程进行河水进化。如河道内的曝气法、投菌法、生物膜法和化学法等。河岸带氧化塘法、多种形式的生物床或生物反应器等。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含有多糖类的粘性物质,废水中的有机物转移到活性污泥中,有机物质为微生物群体(细菌为主,还有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所利用。氧化塘是一种大面积、敞开式的污水处理系统;氧化塘中主要由细菌对有机物进行降解;藻类利用细菌的分解产物生长,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向细菌供氧。

    27、什么是“温室效应”?试从国际合作和具体的技术措施两方面论述如何防治。

    答: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再加上人类乱砍滥伐,使森林等植被面积大幅度萎缩,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这样,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引起大气变暖的效应,即“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除二氧化碳以外,大气中的甲烷、碳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类似的效应,但在全球增温作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60以上。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制定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措施主要有2条,一是改进能源结构,除了化石燃料以外,非化石能源方面以水能资源和核能资源开发最为广泛。二是提高能源效率。提倡植树种草,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能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

    28、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目前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主要有哪些形式?

    答: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及其所构成的生态总和体,也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目前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的对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新技术的作用。就地保护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由于自然选择的择优劣汰作用,能保持野生状态下物质的活力,因此,就地保护是将物种作为生物圈中的一个有生存力的物种进行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时保护。当物种丧失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在野生状态下即将灭绝时,迁地保护无疑提供了最后一套保护方案。基因资源库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保护野生生物遗传物质方面有重要意义。

    29、叙述鸟类繁殖季节占区的生物学意义。

    答:1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利;2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3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4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30、从适应性的角度探讨生物迁徙、占据领地和变态的意义。

    答:很多动物,特别是候鸟和鱼类,能做长距离的迁徙或航行。迁徙的适应意义是获得优等繁殖地域,保证后代发达;获得丰富食物。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个体或集群生活繁殖的场所的行为。它们占领的土地称为领地。如有他种动物或本种但不属于本群的动物入侵,领地主人就要以各种方式把入侵者驱赶出去。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称为领地行为。领地的意义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过高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生殖力也可得到保证等。有的动物幼体与成体差别较大,幼体要经历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显著改变,才能成长为成体,这种现象称为变态。变态现象在低等动物和脊椎动物中都有。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食物上的分化,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繁衍。

    31、请设计实验说明蚂蚁具有化学通讯行为。

    答:蚂蚁主要以化学信号通讯。化学通讯的介质是信息素,是蚂蚁的外分泌腺体向体外分泌释放的一些微量化学信息物质。实验设计:用大的透明容器养一窝蚂蚁,稍远处放置食物,观察蚂蚁的行为。在侦查蚁途径的路上设置纸片,大批工蚁来回搬运食物时,把纸片移动到没有食物的另一方向,蚂蚁仍沿纸片移动,说明蚂蚁通过信息素交流信息,即蚂蚁具有化学通讯行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