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生物知识笔记 > 普通生物学(笔记)no第章6

普通生物学(笔记)no第章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1、脊椎动物有哪几种基本组织?各自的结构和功能。

    答:脊椎动物体内有4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有上皮细胞构成,紧密排列成层,覆盖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囊、管、腔的内表面,有保护、吸收和分泌作用。结缔组织由多种细胞、3种蛋白质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构成。其特点是有发达的细胞间质,细胞分散于细胞间质之中。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软骨、骨、脂肪组织、血液和淋巴,起着联接和支持其他的组织的作用,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3种,在动物的运动中发挥作用。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构成一个通讯网络。

    2、举例说明什么是器官与器官系统?高等脊椎动物有哪些器官系统?

    答: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高等动物的器官比较复杂,如胃、肝、心、肾、肺等都是各种不同的器官,其中胃是一种消化器官,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一些在功能上密切相连的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的功能,称为系统。如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胰等构成消化系统。高等脊椎动物主要有11种器官系统:皮肤系统、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淋巴和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

    3、什么是稳态?从生命的不同层次阐述动物生物学中的稳态?

    答:稳态主要指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的。内环境稳态是在机体调节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稳态的概念也扩展到机体内极多的保持协调、稳定的生理过程,例如生命活动功能以及正常姿势的维持等;也用于机体的不同层次或水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群体)的稳定状态。在分子水平上,如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酶活性的稳态调节;在器官水平上,如心脏活动的稳态调节(血压、心率)、消化液分泌的稳态调节;在宏观水平上,如种群数量或结构的稳态调节等。

    4、脂溶性维生素有哪些?人体缺少它们时分别会出现哪些症状?

    答: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e、d、k。

    维生素a是视网膜中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即视紫红质的主要成分。维生素a缺乏时,会对弱光敏感性降低,日光适应能力减弱,严重时会发生夜盲症。维生素a也是维持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所必须的物质。缺乏时,可引起上皮组织干燥、增生和角质化、维生素d主要的作用是促进钙及磷的吸收,有利于骨的生成、钙化,当缺乏维生素d时,儿童可发生佝偻病,成人引起软骨病。维生素e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能避免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动物缺乏维生素e时其生殖器官发育受损甚至不育。维生素k对正常的血液凝固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k可出现血凝缓慢,甚至可出现大出血。

    5、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

    答: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等部分。消化从口腔开始,主要进行机械性消化。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肝、胰分泌消化液,小肠多种运动形式和特殊结构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吉首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的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吸收水和各种电解质并排出粪便。

    6、简述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消化吸收的过程。快速减肥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答:淀粉被胰淀粉酶水解成单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上被吸收。但糖分子依靠微绒毛膜上的载体主动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蛋白质基本上在胃和小肠上端被消化。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在小肠中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的催化下,进一步分解,最后被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胰酶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也是在小肠中由粘膜上皮细胞微绒毛上的载体主动转运进入上皮细胞的。脂肪消化的第一步是在胆汁中胆盐作用下降低它的表面张力,再经肠管的分节运动和蠕动使脂肪乳化成非常细小的乳化颗粒。在小肠经胰脂肪酶的作用而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个单酰甘油酯易溶于上皮细胞微绒毛并扩散到细胞内。快速减肥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个别甚至出现精神性厌食症。

    7、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试述小肠在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提供胆汁的肝脏和分泌多种水解酶的胰脏都通入小肠。小肠的多种运动形式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小肠具有特殊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一个重要的形态特征是与食物接触的面积特别大,极大的提高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的效率。如人的小肠长5—7m;小肠粘膜的环状皱褶内有大量的绒毛,每个柱状上皮细胞膜腔面凸起为微绒毛,吸收表面积比小肠管的内表面增大600倍;被分解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绒毛内神经、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丰富,不同部位吸收不同的营养物质。

    血液组成及其功能是什么?

    答:血液是由血细胞悬浮在血浆中构成的。血浆约占血液体积的53,淡黄色,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离子、蛋白质及氨基酸、糖类、脂类、激素、固醇、抗体、维生素以及o2、co2、n2溶解其中。血浆蛋白含量为6—8,主要包括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在维持渗透压、物质运输。机体免疫。血液凝固等方面起作用。血细胞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类。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白细胞保护身体,抵抗外来微生物侵袭。血小板主要在凝血中发生作用。

    试述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答: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血液凝固的本质是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凝血过程分为3个步骤: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进而激活凝血酶原。2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的生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

    10、输血时应注意什么?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答:输血时必须血型相符。由于血液中存在多种血型系统,即使是abo血型系统。也存在着多个亚型,为避免亚型之间发生凝集反应,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ml,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实际调查发现,一个50—60kg体重的成年人,一次抽血200—300ml,血液中的红细胞在一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超过抽血前的水平。这是由于失血造成缺氧,引起肾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加速红细胞生成。

    10、请介绍人体血液的双循环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

    答: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左心室收缩,多氧血进入大动脉。大动脉沿胸腹背面正中线后行,一路分支,从大动脉到动脉、小动脉,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而深入到各器官组织中。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在完成了和各器官组织之间的气体和物质交换后,从毛细血管经小静脉、静脉、大静脉,而流回右心房。这就完成了一次体循环。肺循环是右心室的缺氧血从肺动脉流入肺。肺动脉在肺中多次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网,其中血液从肺泡吸收o2,将co2排入给肺泡。多氧血经肺静脉而流回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开始新的一轮体循环。11、11、简述心脏的传导途径。

    答:哺乳动物的心肌分化出一类心肌细胞,构成特殊传导系统。心脏传到系统功能是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性收缩,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正常心脏兴奋有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同时传到房室结引起房室结兴奋。兴奋在房室结延搁约007s,使整个心房可完全收缩把全部血液送入心室。然后兴奋通过房室束及其左束支、右束支以及浦肯野纤维迅速传播到两个心室的全部细胞,引起心室收缩。

    12、简述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答:呼吸系统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其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气体进出的门户。气管由半环状的气管软骨做支架,纤毛上皮细胞协同运动通过咳嗽排出异物。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主要由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及其最小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分布着毛细血管。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换气活动依靠胸廓的运动,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13、动物体温调节有哪几种途径,恒温动物如何调节体温?

    答:动物按照调节体温的能力分为变温动物、异温动物、恒温动物3类。变温动物通过动物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为行为性体温调节。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生理过程来维持性对稳定的体温,称为生理性体温调节。在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之间还有一类为数很少的异温动物,包括很少几种鸟类和一些低等哺乳动物。它们的体温调节机制介于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之间。恒温动物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供热与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接受温度刺激后,把信息传到下丘脑后部进行整合,调节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14、人体体温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处于低温状态如何维持体温?

    答:人体体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调节其产热和散热的生理活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安静时主要由内脏、骨骼肌的代谢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剧增。寒冷环境刺激可引起骨骼肌的寒颤反应,使产热量增加。高温时,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环境气温等于或高于体温时,汗和水分的蒸发即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低温时,寒冷刺激可引起骨骼肌出现寒颤性收缩,使产热增加4—5倍,称为寒颤性产热。体内糖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机体(特别是肝脏)产热增多;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导致脂肪被分解、氧化,产生热量。

    15、人体参与排泄的器官有哪些?简述其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答:排泄是将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参与排泄的器官包括:呼吸器官,由肺排出co2和少量的水;消化器官,肝分泌胆色素经肠排出,大肠粘膜排出无机盐;皮肤,通过汗腺排出水、盐和尿素等;肾脏,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肾脏清除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尿素、尿酸等,清除体内异物和它们的代谢产物,维持体内适当的水含量,维持体液中离子适当浓度,维持体液的渗透浓度,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6、请介绍人体中尿液形成的过程。

    答:尿的形成包括:超滤、重吸收和分泌3个过程。

    肾小球超滤,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分支多,面积大;入球小动脉直径大于出球小动脉直径,形成有效过滤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时候水分、葡糖糖、无机盐、氨基酸、尿酸、尿素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近曲小管是最主要的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侧有许多微绒毛,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重吸收的面积。肾小球滤过流经近曲小管后,滤过液中67na+、cl-、k+和水被重吸收,85的hco3—也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近曲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基侧膜上的na+泵。近曲小管液流经髓袢过程中,约20的na+、cl—、k+等物质被进一步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大约12滤过的na+和cl-,重吸收不同量的水。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可以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而剩下部分水分、无机盐、尿酸、尿素经肾小管、集合管流出。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h+、k+、nh3、有机酸、有机碱、药物等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到肾小管液中,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由肾小管流出,形成终尿。

    18、请说明人体对抗病原体侵害有哪三道防线,各道防线的特点与功能是什么?

    答: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粘膜。角质细胞、分泌的油脂、真皮、溶菌酶都能抑制病原体的生长;体内的先天免疫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包括局灶性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干扰素;机体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为免疫应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19、简述人体的免疫系统。

    答: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试述免疫应答的特点及类型。

    答:机体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为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有3个特点:1特异性。淋巴细胞能识别并清除特定的病原体。2记忆。在与一种病原体发生一次对抗后,产生记忆淋巴细胞,一旦相同的病原体重新入侵,保留的淋巴细胞会迅速攻击,将它们清除掉。3识别自身和外物,只消灭外物而不消灭自身。特异性免疫应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由b细胞产生游离于体液的抗体,靠抗体消灭外来物实现免疫的方式是体液免疫。由t细胞直接攻击外来物的免疫方式是细胞免疫,这两种免疫关系非常密切,互相影响。

    21、试述淋巴细胞的发生和发育过程。

    答:淋巴细胞是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一种白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这两类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进入胸腺,分化增殖发育为t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在人骨髓内发育为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即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

    22、简述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

    答: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为t淋巴细胞,其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被激活后,可以直接将感染的细胞细胞溶解清除。另一部分在骨髓内发育为成熟的b细胞,直接进入淋巴结、脾脏等器官,当收到病毒等抗原的刺激时,即可进行繁殖和扩增,成熟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中和入侵的病毒和细菌。

    23、简述抗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机制。

    答:1沉淀和凝集。已知每一个抗体分子至少有2个结合点。一个抗原分子常有多个能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即常有多个抗原决定子。因此,一个抗体可和2个以上抗原结合,而一个抗原则可和多个抗体结合。于是,多个抗体和多个抗原可辗转结合形成大而复杂的结合网。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如血液凝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可长大而成吞噬能力强大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能刺激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吞噬作用)。至此,侵入的抗原分子被彻底清除。2补体反应。对于细菌等细胞性质的抗原,只靠抗体的作用往往不能消灭,必须有“补体”产生的破膜复合体的参加才能使它们溶解死亡。补体是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补体系统不是抗体,也不是单一的蛋白质,而是相对分子质量在24000—4000000之间的一系列蛋白质分子,分别称为c1~c9、b因子、d因子等。此外,还包括许多调节蛋白分子。c1~c4和b因子、d因子都是酶原分子,在正常条件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反应之后,或在细菌等抗原直接刺激下,才陆续被激活。这个激活过程十分复杂,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外膜穿孔而死亡的破膜复合体。3k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的作用除与抗原结合,使各种吞噬细胞和补体活跃起来而使抗原被消灭外,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促进杀伤细胞活跃起来,将抗原杀死。k细胞在形态上和淋巴细胞相似,也存在于血液之中,但k细胞既非t细胞也非b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后,k细胞的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即将抗原杀死。除k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同样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24、免疫系统被外来抗原激活的基本过程。

    答: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遇到的抗原的决定子结合,b细胞被活化,并长大和分裂形成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又继续分化为浆细胞核记忆细胞群。巨噬细胞和助t细胞参与b细胞的活化。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本身也分泌抗体),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并且在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更快的做出反应—能很快的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将细胞再产生抗体以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带有不同的mhc分子的外源细胞,如移植器官,在植入动物体后,体内带有特异受体的t细胞分裂产生大量新的t细胞,其中胞毒t细胞有杀伤力,使移植器官的细胞破裂而死亡。助t细胞分泌物质使胞毒t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活化起来,大量集中于移植器官区域,与胞毒t细胞合作,将移植器官吞噬消灭。在这一免疫反应完成时,抑t细胞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助t细胞和其他淋巴细胞的活动,从而终止这一免疫活动。此时如果再次植入同一来源的器官,初级免疫活动产生的记忆t细胞立即分裂而产生新的效应细胞,使移植的器官迅速被排斥,同时产生新的记忆细胞保持记忆,是次级免疫反应。次级免疫反应比初级免疫反应发生的快,效率也高。

    25、简述单克隆抗体。

    答: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26简述激素的主要作用。

    答:1维持稳态;2促进生长和发育;3促进生殖活动;4调节能量转换;5调节行为;

    27、动物激素分哪几类?它们的作用机制有什么区别?(简述水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请用第二信使假说解释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特定的器官或细胞在特定的刺激(神经的或体液的)作用下分泌某种特异性物质,即激素。根据化学结构分为4类: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又可归并为两大类: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假说。sutherland1965年提出。含氮激素一般分子较大,不易透过细胞膜,而是先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激素是第一信使,当激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激活了与之偶联的g蛋白,通过g蛋白再激活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促进蛋白激酶的活化,影响靶细胞内特有的酶或反应过程,引起靶细胞各种生物效应。2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小分子脂溶性物质,至靶细胞后,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胞内,与胞浆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透过核膜进入核内,形成核内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迅速的与染色质的dna分子结合,启动转录过程,形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mrna在胞浆合成相应蛋白质,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

    28、举例说明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答:神经调节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下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更准确。体液调节速度较慢但持久,往往又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控制肌肉系统,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1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机体的生命活动常常既受神经调节也受体液调节,密切合作、相辅相成。

    29、胰岛素是如何降低血糖的?

    答:胰岛素降低血糖是多方面结果: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如细胞;2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a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3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4通过抑制pep羧基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5抑制脂肪组织内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30、哪些激素参与血糖浓度调节?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答: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胰岛素: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使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主要刺激糖异生作用,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原分解。这三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是为细胞提供葡萄糖的来源。

    31、神经系统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答:钠—钾泵将3个钠离子泵出时将2个钾离子泵入,膜外钠离子浓度大,膜内钾离子浓度大;而神经细胞膜静息时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小,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膜内的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进来,加强了膜外的正电性;细胞内有许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加强了膜内的负电性;从而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神经冲动的到达,使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通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胞外钠离子大量涌入,使膜电位一下从—70mv升为+35mv,称为反极化现象。但在很短的时间内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顺浓度梯度从膜内流出,出现了膜的再极化,即膜恢复原来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后,局部的细胞膜的膜内外电荷分布与邻侧差别悬殊,从而引发邻侧细胞膜也发生上述的变化,即产生动作电位,于是刺激所激发的神经冲动,便沿神经纤维迅速传布下去。

    32、根据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的方式,生物可以区分为哪两类?

    答:一类是绝大多数植物,它们只从外界吸收简单的无机物,还吸收日光作为能源,通过光合作用在体内制造有机物,提供植物本身代谢活动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这种方式是生物自身供养自己,不依赖其他的生物,称为自养。这类生物称为自养生物。另一类生物自身不能从简单生物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也不能从日光中获得能量,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有机物,并从这些有机物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些有机物是其他生物制造的,因此这种方法称为异养。这类生物称为异养生物。动物、真菌和细菌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摄取的有机物都是来自自养生物。

    33、生物体的内环境的稳定性起到什么作用?

    答: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细胞外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内环境还是戏班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34、试述肝脏的功能作用。

    答:1肝脏的助消化作用。肝脏分泌胆汁,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内,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2肝脏有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其它物质的功能。多种血浆蛋白在肝脏中产生,某些固醇类物质如胆固醇也是在肝脏中产生的。肝脏有调节血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是产生红细胞的器官。3肝脏贮存多种营养物质。糖原、维生素a、d、e、k和维生素b中的硫铵、烟酸、核黄素、牙酸以及b12等都是在肝中储存的。红细胞死后遗留的铁也是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于肝中的。4肝脏的解毒作用。血液从消化道带来的一些有毒物质,在肝中可经氧化等过程而减轻毒性,一些药物如磺胺药在肝中可和乙酰辅酶a结合而随尿排出。5吞噬功能。肝脏中有吞噬细胞。衰老的红细胞被这种吞噬细胞所吞食,而由造血组织产生新的红细胞加以补充。6肝脏对体液调节的作用。肝门静脉系统是肝脏血液循环的特征,调节糖类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

    35、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哪些结构的存在保证了血液循环按一定方向而不回流?

    答: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瓣膜保障了血流方向而不回流。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称为房室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二尖瓣,三尖瓣。心室收缩时,心室血液压迫瓣膜使之恢复到原来部位,而将房室间大门关闭,因而血液不能流回心房。左心房和大动脉之间,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也都有瓣膜,称为半月瓣。它们也是单向的。心室收缩时,血液可无阻的流入动脉。而当心室舒张,心房血液流入心室时,此时虽然大动脉和肺动脉的血压很高,甚至高过心室的血压,血液也不能回流,因为半月瓣受动脉血的压迫,把动脉和心室间的通路关闭了。

    36、简述人体血压形成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为线索阐述常用的充气式血压计配合听诊器层梁血压的基本原理。

    答: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人体血压形成的基本要素有:血流、压力、血管。人体血压一般测定肱动脉的血压,血压计的橡皮袖带缠在手臂上部,充气使带内压力升高到200mmhg左右,完全阻断血流。配合听诊器,逐渐放出带内空气,当袖带压刚低于心脏收缩压,即动脉压的高峰大于袖带压时,血液以很高的速度穿过部分阻塞的动脉,高速的血流产生喘流和振动,可听到这一声,这时血压计上的压力读书相当于收缩压。继续降低带内压力,血液流过袖带阻滞区的时间延长,产生的声音增大。当袖带压相当于舒张压时,听到的声音低沉,持续时间更长。袖带压刚低于心脏收缩压,声音全部消失。

    37、简述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意义。

    答: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氧分压、ph。当外界氧的含量高,即分压高时,血红蛋白就吸收氧而成氧合血红蛋白,当外界氧的分压低时,氧合血红蛋白就放出氧而恢复成血红蛋白。肺中氧的分压高,血红蛋白和氧结合而成氧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到组织中时,组织代谢产生co2,氧的分压低,氧合血红蛋白就释放氧供组织之用,自身又恢复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对ph的变化而改变。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溶于组织液中,使组织液的h+浓度增加,而h+浓度的增加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因而氧被放出。相反,血进入肺微血管后,由于co2的放出,血中酸度降低,这时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提高,因而与氧结合而成氧合血红蛋白。有了这双重的调节作用,就使血红蛋白和氧的结合与释放能够很好地适应身体的需要。

    38、氧气如何在血液中进行运输?

    答:血液中的o2只有少量溶于血浆中,大部分都与血红蛋白结合,靠血红蛋白运输。血红蛋白分子是含4条肽链的球蛋白,由2条α多肽链和2条β多肽链组成。每一肽链含一个血红素分子,每一血红素分子含一个fe原子,每一个fe原子可携带4个氧分子。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的结合使很不稳固的。当外界氧的含量高,即分压高时,血红蛋白就吸收氧而成氧合血红蛋白,带外界氧的分压低时,氧合血红蛋白就放出氧而恢复成血红蛋白。

    39、试述人肺的呼吸运动。

    答: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下降,扩大胸腔垂直经;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前推,增加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胸腔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入肺;呼气时反之。

    40简述过敏反应的原因。

    答: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花粉、青霉素、以及某些事物,如菌类、草莓以及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接触或与皮肤接触,或被吞入消化管,都可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第一步是与过敏原互补的体液抗体。主要是ige大量增生。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这些细胞变为敏感细胞。接受了ige抗体的敏感肥大细胞再遇到过敏原时,过敏原即与肥大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释放组胺等。组胺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出现局部红肿、灼热、流鼻涕、流泪、喷嚏等症状。给以抗组织胺药剂,症状可以缓解。过敏性哮喘是另一种过敏反应,肥大细胞不分泌组织胺,而分泌一种慢反应的肽(srs),它的作用是使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可使呼吸道平滑肌持续收缩1~2h。注射肾上腺素可得到缓解。

    41、在人体内,激素和酶有何异同?

    答:激素和酶都是由人体内的活细胞产生的,酶一般都是蛋白质,但激素的化学本质很复杂,有蛋白质或肽类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类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如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酶的生理功能是催化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使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能够顺利进行,激素的胜利功能是对机体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调节,促进或抑制这些反应的过程,从而达到某种生理效应。激素只能对复杂的细胞结构起作用,不能再破坏了细胞结构的组织匀浆中发挥作用。

    42、健康人体的血糖值是(空腹时)为333—555mmol/l,请阐述健康人体保持血糖浓度的机制。

    答:胰腺中存在着两种能够对血糖水平调节激素产生反应的细胞。β—细胞生成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和肌肉细胞将葡萄糖合成糖元,降低血糖水平;而α—细胞生成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脂肪分解,升高血糖水平。肾上腺分泌神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而增高血糖。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拮抗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肝通过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来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脏通过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升高血糖浓度。

    43、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答:糖尿病史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 是一种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的原因,就是因为自身的基因中存在缺陷,胰岛中的β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只产生少量或不产生分泌胰岛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通常发生在婴儿或儿童。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活动下降或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发生在成人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