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总也纠缠不清的网事
2020年5月3日。网上的事一般都是云淡风轻,即使热门的事也是过不了几天就完事了,因为信息量太大了,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网事实在令人应接不暇,谁还顾得上昨天都发生了什么呀。没想到的是有一位作家写了一本日记,从第一篇发表的时候起,就上了热搜,60篇日记发表完了,还在引发蝴蝶效应,连锁反应一波接着一波,波澜壮阔,直到今天都持续了3个多月了,还在引起互联网上的骂战,支持与反对的网民形成对阵状态,全都调动了各自一切说理的,指责的,发泄的,谩骂的,总之谁擅长什么就利用什么手段,恨不能赤条条都杀到这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息的网络战争中来。
我看过这本日记,从开始发表到最后封笔,我一篇都没错过,当时看的时候就有点想法,不太赞同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至于说让我发表深刻的见解,我没那么高的理论水平。当我与国外的同学说起大婶日记的时候,她义愤填膺,把她在武汉哥哥的事每天都现场直播般讲给我听,他哥哥是个患者,治愈了。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对这本日记表示极大地不满,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了日记的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这且不论,我还和好几个住在市区的武汉人聊天,没有一个不骂这个大婶的,全都说她写的不是真实的武汉,太可气了。
对于这件事以我们的水平也就是个旁观者,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旁观者,不是说旁观者清嘛,其实不然,旁观者也是有立场的。那些平时就牢骚满腹的人,特别是经历过文革,现在变的老又不很老的当代老愤青们,过着悠闲的日子,却非要怒发冲冠,恨不能把这本日记用竖起的头发给顶到天上去,管它反映的是什么情绪呢,对了我的心思我就一定要支持,哪怕是昧了良心呢,谁让我这辈子活得比不上别人扬眉吐气呢?我想所有支持这本日记的人都是个人主义膨胀,达不到个人目的,就转而借此发泄,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泄私愤的出口,不狂喷一气,更待何时。
我都很多天不关注这件事了,我这个大国寡民,虽然为伟大的祖国自豪,但是更为自己的实际身份操劳,想自己的事还想不过来呢,那还顾得上每天去观看网络骂战呀。今天我翻朋友圈看到了一大段视频,说是要心平气和与日记作者讲讲道理。我一听说讲道理,还行,起码不是剑拔弩张的姿态吧。再说离日记引起轩然大波已经过去很多天了,该讲的道理还没讲完吗?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呢?抱着好奇心我就点开视屏听一位社会名流开讲。还真别说,人家讲的平心静气句句在理,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名家说一本日记没什么了不起,问题是日记现象,这是引发人们特别关注的原因。假如日记没有成为一个现象,就是一个老太太写了一本日记,谁会去关注啊。日记现象是国内有一只手,国外还有一只手,如果没有这两只手的合力,日记是形不成今天的这个阵势和规模的。
细想一下,可不是嘛,在疫情期间写日记的人多了去了,武汉的另一位女作家也在写日记,怎么没人大肆推崇啊。日记现象得到国外媒体的青睐,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国人难道不应该好好想一想吗。在日记还没最后完成之前,我就预言没准还能获诺贝尔文学奖呢,因为日记的内容肯定会受到诺奖评委的喜爱,因为彻头彻尾的暴露文学才最具有评比的现实意义,况且还是以纪实的手法暴露的,那才是意义非凡。尤其是日记写中国的疫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更让有些对中国带有偏见的评委们如获至宝。
要说哪本书有这么大的魅力,一出笼就成为了一个现象,而且不就是一本60篇的日记吗,这也太匪夷所思了。我说的明确点,就是这本日记把所有反党反政府反制度反国家的不满情绪都激发了出来,满怀负能量的人好不容易逮着了一本日记,人家一个老太太都敢发泄,我们还不敢打着支持的旗号也去发泄发泄呀,要是不发泄的话岂不是亏了吗?要不说这本日记可气呢,它引起了一股反动思潮。
而且就是为了这本日记,好多老朋友因为观点不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都分道扬镳了。其实每一个关注日记的人,未必内心想的与嘴上说的保持一致,有些人就是为了张扬自己才侃侃而谈的,说实话,这本日记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呀,至于那么起急冒火,肝胆俱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