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西汉初年的统治举措
西汉初年的统治举措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建立西汉王朝。新生的西汉王朝,在经历长期的战争后,社会一片萧条,经济凋敝,人口稀少,亟须休养生息。同时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不利于汉朝统治。汉高祖采取一系列举措,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主要有:颁布《汉高帝五年诏》,扶植军功地主,招抚流亡,命萧何制定《九章律》,命令叔孙通作《傍章》18篇;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订立白马之盟,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制度建设上,汉承秦制,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建立南北军,作为皇权的军事基础。此外,赋税户口制度主要有算赋和口赋、编户齐民、更卒、戍卒、正卒等。汉高祖到吕后期间,萧规曹随,采取休养生息的举措,新生的西汉王朝得到巩固。
罢兵赐复诏
汉高祖为了巩固汉朝统治而推行的法令,又称《汉高帝五年诏》。公元前202年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汉高祖颁布《罢兵赐复诏》,主要内容有:组织官兵复员为民,留在关中者,免除12年徭役,返回原籍者,免除6年徭役;没有爵位者,赐予爵位至大夫,有大夫爵位者,提高一级爵位;根据爵位赐予不等的田宅、奴仆;因战乱流亡者,恢复故爵田宅;因饥饿卖身为奴者,恢复庶民身份。《罢兵赐复诏》扶植了一批军功地主,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黄老之学
战国秦汉时期盛行的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有人假托黄帝名义撰著《黄帝四经》,黄帝被视作道家学派代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社会一片萧条,经济凋敝,人口稀少。汉高祖采纳陆贾的建议,以黄老学说为统治思想。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提倡“无为而治”,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巩固西汉统治。但黄老学说不利于解决土地兼并、诸侯王骄横不法等问题。
汉承秦制
西汉基本沿袭秦朝各项制度的情况。西汉建立后,基本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其行政体制虽然略有更改,但是在汉武帝以前,基本上没有突破秦朝模式。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推行皇帝制度;在中央继续推行三公九卿制,除了同姓诸侯国以外,其他地方推行郡县制;命令萧何以《秦律》为蓝本,制定《九章律》;此外,在兵役、赋税制度上都基本沿袭秦制。汉朝在秦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国家机器,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
萧规曹随
西汉初年曹参全盘沿袭萧何所定典章律令的做法。萧指萧何,曹指曹参。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命令相国萧何主持制定各种典章律令,奠定汉家各项典章制度的基础。曹参出任齐国丞相时,听取盖公的建议,采纳黄老学说,推崇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汉惠帝时,相国萧何去世,由曹参接任相国,曹参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继续休养生息,史称“萧规曹随”。“萧规曹随”的做法,使得西汉初年的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文景之治奠定物质和理论基础。
白马之盟
汉高祖刘邦诛杀异姓王后,和群臣以杀白马歃血的方式订立的盟约。楚汉战争期间,为了争取重要将领的支持,汉高祖曾封韩信、英布、彭越等将领为王,称作异姓王。他们领地广阔,手握重兵,严重威胁汉朝统治。因此汉高祖在统一全国后,采取强硬手段,逐步削灭异姓诸侯王,同时分封一批宗室子弟为诸侯王。接着汉高祖和群臣杀白马歃血,约定非刘姓不得封王,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对于汉朝影响深远,这一原则基本得到遵守。
郡国并行制
西汉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楚汉战争期间,为了争取重要将领的支持,汉高祖曾封韩信、英布、彭越等将领为王,称作异姓王。他们领地宽广,手握重兵,不利于中央的统治。刘邦称帝后,采取强硬手段剪除异姓王,接着大肆分封同姓宗室子弟,称作同姓王。诸侯王国和中央直辖的郡都隶属于中央,但是诸侯王国地位高于郡。最初同姓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巩固汉朝统治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存在不利于中央集权和皇权,最终导致七国之乱。
《九章律》
汉高祖时期萧何主持修定的法律。刘邦率军入关后,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取消了秦朝苛法。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认为“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命相国萧何重新制定律令。何废去秦律的夷三族和连坐法等,增《戶律》《厩律》《兴律》三篇,合称《九章律》。完整的《九章律》今已亡佚,片段章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中出土部分汉律竹简,是研究《九章律》的重要资料。《九章律》对于后世王朝立法产生重要影响。
《傍章》
汉高祖时期叔孙通主持制定的关于礼仪制度的法典。西汉初年,军功权贵大都出身民间草莽而不懂礼法,经常在宴会上酗酒争功,甚至到了拔剑击柱的地步。于是汉高祖命令叔孙通主持制定礼仪制度。叔孙通率领鲁地儒生三十余人,参照先秦古礼和秦朝礼仪,作《傍章》18篇,以补《九章律》不足。《傍章》今已失传,片段章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傍章》是维护汉朝尊卑礼仪的重要内容,起到巩固汉朝统治的作用。
布衣将相之局
西汉初年将相重臣普遍出身平民阶层的格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记》中指出,西汉初年的将相重臣,除了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张苍曾任秦朝御史以外,其余大都出身布衣平民。在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时期,他们凭借军功壮大起来,在西汉初年的朝堂上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他们来自民间,尚能保持某种布衣的朴素作风,比较注意重用人才。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布衣将相逐步变成新兴贵族,其腐朽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长起来。
编户齐民
战国秦汉时期国家直接控制的民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为了谋求富国强兵,开始推行户籍制度。在户籍制度下,无论男女老少,所有平民百姓都要将籍贯、姓名、年龄、体貌等情况登录在册,称作“编户”;因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称作“齐民”。但是编户齐民并不囊括社会上所有人,贵族官员和官私奴隶皆未计入其中。秦汉以后普遍推行此制,国家通过编制户籍,登记居民的户口和土地等情况,利用户籍把百姓固定起来,以便向他们征发劳役和各种赋税。
算赋和口赋
汉代根据人口征收的人头税。汉代的算赋和口赋,由秦代的口赋发展而来。汉高祖时期,开始征收算赋,凡年龄15岁到56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纳一百二十钱,称作一算。口赋则是儿童税,凡年龄7至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交纳二十钱。汉代每年八月进行户口调查,地方官员按户登记户口,核查年龄,编制户簿,称作“案比”,再根据情况征收钱币。算赋和口赋是汉代重要的军费收入来源。算赋和口赋征收货币,使得农民不得不出售一些农产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南北军
汉代负责保卫长安一带的中央禁卫军。西汉时期,在中央设立南北军,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其中南军隶属于卫尉统领,北军隶属于中尉统领。南军驻守在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城垣下,负责守卫两宫。长安城除了宫城范围以外,皆由中尉率领北军守卫。汉武帝时,增设期门军和羽林军,隶属于南军;增设八校尉军,隶属于北军。南北军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军事力量,在保卫皇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诛杀吕氏集团。
更卒
汉代的徭役种类之一。按照汉朝制度,除了不更爵位以上者,所有成年男子都要服徭役,称作更役。按照西汉制度,更卒的应役方式,既可以亲自赴役,亦可出钱雇佣代役。亲身服役者称作“践更”,出钱雇人代役者称“过更”。汉高祖时期役期不一,几年一次,一次五月;汉文帝时改成一年一次,期限一月。更卒实际就是力役,需要自行负担口粮实际服役时,往往超过一月之限,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一种沉重负担。
正卒和戍卒
汉朝的兵役种类。按照汉朝制度,所有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主要有正卒和成卒两种。汉朝初年规定,成年男子要服兵役两年,一年担任地方兵,称作正卒;一年担任禁卫军或者边防兵,称作成卒或者卫士。成卒的应役方式,既可以亲自赴役,亦可出钱雇佣代役。成卒这种兵役非常艰苦,遇到军事需要,还会延长期限。正卒和成卒两种兵役,对汉朝百姓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