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2 对比
意思就是说,当年李自成进北京,曹化淳就是内应,是他开的城门迎接李自成的!所以赶紧弄死他吧!
而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回事!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曹化淳已经请假在老家休养。人在千里之外,他怎么开城投敌的?
如果我们把上书和赞同的人仔细查验一下就可以发现,想弄死曹化淳的不是别人,正是曹化淳一向交好的东林党!至于东林党为什么要撒一个弥天大谎来诬陷曹化淳,估计原因就是在甩锅!
要知道,在崇祯朝东林党几乎掌握了整个朝政。国家败坏下去的原因东林党有直接的责任。而且开城投降的还都是这些读书人!但是作为掌握了舆论东林党,他们怎么可能承认这种错误呢?那就必须有人来背这个责任。
既然是背黑锅,那还有比太监更适合背这个锅的吗?反正舆论是由他们这些读书人说了算的,只要他们说是曹化淳干的,那就一定是他干的!
所以他们罔顾事实。不顾当时曹化淳不在北京的这种情况,撒下了这个弥天大谎!你还别说,还真糊弄了很多人。而且在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南方东林党的残余仍然不懈的污蔑曹化淳,让曹化淳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刘佩听说这次曹化淳来山东就动了心思。他知道曹化淳在崇祯面前还是很能说得上话的。所以就特意精心安排了曹化淳的路线,好让他对刘佩的治下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方便他回北京的时候帮刘佩在崇祯皇帝面前刷好感。
这次出面接待曹化淳的就是刘大海。此时的刘大海不同以往,在王长德多次指点后,他本人又认真读书。再有刘佩帮他疏通门路,现在的刘大海已经是一个头戴方巾的秀才了!
至于考举人刘佩想插手就不大可能了。不过刘佩已经在想办法,哪怕花再多的钱疏通,也一定要刘大海成为举人!这并非是刘佩的什么执念,而是客观需
要。
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同等级的人总是聚在一起的。刘佩需要那些举人,进士圈子里有学问的人能够为他所用,所以刘大海只有升到举人圈子里面才会观察每一个人,并替刘佩招揽人才。
一队人走在官道上,马上就要进入青州地界了。这队人就是出宫的曹化淳。曹化淳这次到山东来并没有摆出钦差的架子。因为他主要是奉旨出宫去检点一下粮饷。所以只是带了一队士兵和两个小宦官。而 本人则坐在一个小青油车里面慢慢的读书。
队伍正在行进当中,突然就听到路边有人高声说道:“不知可是曹公公当面?学生奉刘总兵的命令在此迎候!”
一听这么喊,队伍就停了下来了。曹化淳也觉得很奇怪,这刘总并迎接人也迎接的远了一点吧?不过曹化淳倒是不担心出什么问题,毕竟这还是在大明内部。
曹化淳挑起车帘,在小宦官的搀扶下下了马车。然后向刘大海挥手说道:“近前来说话。”
刘大海让身旁的人留下,自己独自向前走到曹化淳近前,躬身说道:“学生刘大海,见过曹公公。”
曹化淳本身就很喜欢读书人。要不然他也不能整日和东林党混在一起。听刘大海一说自己是个生员,再看他一身秀才打扮,曹化淳就很有兴趣的说道:“原来还是个生员。只是一般生员都不愿意到武人麾下做事,你怎么愿意到刘大人手下做事啊?而且既然是生员了,可有表字?”
刘大海躬身送上刘佩盖了印信的书信说道:“回曹公公,学生表字启波。至于之所以在大人手下做事,那是因为学生家境贫寒,是大人资助我读书的。而且大人对我非常器重,所以学生自愿在大人幕下行走。”
曹化淳结果书信,看上面确实有刘佩的印信,说明刘大海确实是来迎接的人,就点点头说道:“很好。你是读书人,要多和你
家大人谈谈忠孝节义的事情,多影响他一下,明白吗?”
刘大海心里暗道,恐怕我说不了这个。现在我家大人就等着大明的江山垮台他好接手呢!不过刘大海依然说道:“曹公公放心,我家大人倒不用我说,他平常总是如此教导我们。”
曹化淳不置可否的点点头说道:“你跑到这么远来迎接我,所谓何事啊?”
刘大海说道:“我家大人听说曹公公前来不胜欢喜!所以特命学生才来前来迎接,就是想让曹公公亲自看看我家大人治下真实的样子。免得有人蒙蔽了陛下和公公!”
曹化淳听了这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太监作为皇帝的身边人自然要充当好眼线。以往曹化淳出来,一到地方都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裹着,想看什么也看不到。偏巧人家笑脸相迎的,曹化淳也是连发作都发作不得。
今天听刘大海这么安排,他倒是觉得这个刘总兵倒像是个心胸坦荡的。于是曹化淳说道:“既然如此,那咱家就听起启波安排好了。”
随后两队人混成一队人,由刘大海带路,踏上官道。刘大海也没隐瞒意图,直接拿着地图告诉曹化淳他们要去的地方。那几个地方都是青州几个总兵麾下的卫所和村庄。
曹化淳也很想看看下面的卫所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也就同意了刘大海的安排。为此几个人还画了还化了妆,装扮成路过的读书人的样子。
结果等他们赶到第一座卫所军堡的时候,都不用特意看就知道破败成了什么样子。卫所军堡里面的人衣不蔽体,面色枯黄,毫无生气。只有少量有人当兵的家庭勉强得个温饱。其余的人也不过是在勉强活着罢了。
军堡里面是这个样子,下面的乡村里面勉强好一点。好歹这些乡村百户的驻地远离军堡,又可以种地。不像军堡里的人必须依附着军官生活,这才活的像个人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