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阳明心学:见满街都是圣人
今天的修行中,研读了《阳明心学》这本书,书中提到了“见满街都是圣人”的哲学观点,细细咀嚼含义博大精深,让人心灵激荡。
“圣人”之称号不是与生俱来的,“圣人”也是由一名普普通通的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一步步提升自我境界,最终才能登临“圣人”之境。
王阳明为什么说:“见满街都是圣人呢”?其实这表现了一种博大的胸襟气魄。
这段话涵盖了两层含义。其一:街上有各色各样的人,能看到满街都是圣人之人,证明这个人有一颗圣人之心。
因为在他心中,不管街上的人贫穷与富贵,也不管他们美与丑、好与坏,他都能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这种胸怀圣人之心的人,看别人时不会只盯着别人的缺点看。胸中有圣人之心,看别人也是圣人,相反的,胸中有一颗魔鬼之心,看别人也是魔鬼。
其二:街上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所走的道路也许有天壤之别,有经商的,有做教育的,有做官的等等,但,不管走的道路是什么,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他们能立足本职,兢兢业业的做出对人世间有贡献之事,他们就能成为“圣人”。
其实“圣人”而字,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王阳明的内心世界中,只要肯努力去创造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圣人”的称号,有时候只是一个虚名而已,人生在世何必被虚名所拖累,把“圣人”的虚名送予他人又有何妨呢。
这种境界说起来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要放下的太多太多,在很多时候,想要放下一件事就非常艰难,更何况还要放下太多太多的东西。
放下并不是说要四大皆空、六根清净,而是说要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外,去创造出属于自己最大的价值贡献,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不单单考虑自身利益。
孔圣人周游列国期间,他身边处处都是危险,但就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环境下,孔子依然为了让天下多一分道德和正义而奋不顾身。能为世间大义,而不顾自身小义去行事,就是成为“圣人”的先决条件。
成为“圣人”不能只是思想上达到标准,而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造福人世间。对人世间所造之福越深厚,那么所积累的“圣名”就越高。
儒家四圣,分别是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他们无论是谁,都对人世间做出过突出贡献,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这些成就让后世受益良多。
儒家思想虽说博大精深,但也有少许瑕疵,例如:过于繁文缛节,有时候缺少从实际出发。再有就是只知学习礼仪,而忽视尚武精神,孔子曾说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就有误导世人之嫌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弱国无外交”。
我们在修习儒家思想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万万不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