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自首
“我们王爷说了,若尚书大人愿意,他可解大人之困。”
王夫人怕再出事端,早早便回了家。刚得了王尚书回来的消息,便跑来问情况。
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女儿被扣押,跟家里连个消息都通不上。
王尚书只顾着唉声叹气,靠在椅背上,闭着眼,始终一言不发。
王尚书不知道这是谁的局,却把他困在了里面。
他向来刚正不阿,是个中立派,在政事上,几次阻拦过宇文兴,也帮过宇文淮,他并不是偏帮谁,只是考虑这个事是否有利于国,有利于百姓。
他若接受了宇文兴的提议,以后就只能是宇文兴的人了,但宇文兴为人阴险,并不是太子最佳人选,也不是明主。
若投了他,自己也只能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不说,稍有不慎,连累全族。
若不投他,女儿恐怕难以脱身。
古往今来的多少世家大族,因为站错了队,瞬间灰飞烟灭,这也是他保持中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已经不是女儿的一条命这么简单的事了,这是王氏全族的命。
他心里烦乱不已,在王夫人的再三纠缠下,说道:
“秦王说可以救紫茵。”
王夫人瞬间安静了下来,脸上晦暗不明,半晌才讷讷的说道:
“那也不能看着女儿死呀!”王夫人也明白其中利害,想了想又说道:
“就算我们现在不做选择,舍弃了女儿,难道他们就会放过我们?谋害公主,陷害妃嫔,就足以让我们从这京城消失,根本都不用人家动手。”
王尚书两眼豁然睁开,猛的起身,把沉浸在自己思绪中的王夫人吓了一跳。
“夫人说的对,既然不得不选,那也并不是非要选他。”
说完便王尚书便头也不回的去了楚王府。
楚王宇文淮为人正直忠勇,心系百姓,如果非要站队,宇文淮更适合他。
况且宇文淮应该也不想,陷害他母妃的真正凶手逃脱。
宇文淮刚回到府中,就听到下人来报,说王尚书求见。
两人寒暄过后,王尚书直奔主题。
“王爷,实不相瞒,今天微臣前来,是为了女儿王紫茵而来,她因为涉嫌推倒容妃娘娘,谋害琼山公主被扣押。
可微臣的女儿,向来乖巧,定不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的事,况且她也没有陷害容妃娘娘的动机。
微臣以向上人头担保,陷害容妃娘娘的绝对不是微臣的女儿,微臣也没有害王爷的心思,还请王爷明鉴。”
王尚书躬身行礼,对着宇文淮说道,说到最后,喉咙里带了些许哽咽。
宇文淮一把将他扶起。
“本王相信尚书大人的为人,还请大人放心,至于令媛,如果真的是被冤枉的,本王定不会让她蒙受不白之冤。
大人也莫要心急,姑且再等等,清者自清,令媛的生活起居,本王会着人打点,定不会让她受委屈。”
王尚书得了宇文淮承诺,感激涕零。
“微臣替小女谢过王爷,以后王爷但凡有差遣,微臣定当竭尽全力。”
“尚书大人言重了,都是为国效力,差遣就不必了。”
王尚书连连称是,抬起袖子抹了抹眼角,心里对宇文淮的好感又增加了不少。
答应救他的女儿,却没有挟恩以报。
就此投靠了楚王,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二天中午,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的事。
夏雨薇的侍女芳儿,带着一件衣服,去了京兆府自首,说自己在太后寿宴那天,不小心推倒了容妃,导致琼山公主受伤早产,之后,惊慌失措之下,趁乱逃走了。
她回去后,发现她当时逃跑时,不小心勾破了裙子,在树枝上留下了自己裙子的碎布,自己手里拿的就是那天穿的裙子。
因此日夜忐忑,寝食难安,怕事情败露,更怕牵连无辜的夏侯府,所以才来自首。
京兆府府尹立马将人羁押,派了人去御花园的事发地查找,果然找到了如同芳儿所说的布条,和勾破的地方完全吻合。
京兆府尹不敢耽误,赶紧上报给了明帝。
明帝思虑良久,还是去了永寿宫,此事不仅太后亲女宇文凌受伤早产,更是直接波及太后,让她心疾发作晕厥。
太后听了明帝的话,神色淡淡,半响才说道:
“这些事皇帝自己处理就好,哀家老了,想过几天清静日子。不过,上次老大的差事,办的确实办不行,自家儿孙,也得让他多长长记性才行,如若不然,日后定会闯下大祸。”
明帝走后,夏雨棠才端着给太后熬的药膳粥走进来。
太后斜靠在床头,微阖着眼,夏雨棠走到床榻跟前,她都没有睁开眼睛,只是声音有些沙哑的说道:
“都听到了?”
夏雨棠微微“嗯”了一声后,舀了一勺粥轻轻的吹了起来。
太后抱恙,留了夏雨棠侍疾,宇文凌也还在永和宫休养,她两头照顾,人虽然忙忙碌碌,消息却也灵通。
夏雨棠把粥递到了太后嘴边,柔声道:
“您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身体养好。”
太后只吃了两口,便说吃不下了,想要休息。
夏雨棠给她放低枕头,看她躺好,等到她气息均匀,才准备离开。
刚起身要走,便听到太后如呓语般的说道:
“你医术如此高明,希望能够治好老三的眼疾。”
夏雨棠身子一顿,“眼盲犹可治,心盲,无药可医。”
他宁愿豁出他自己和他母妃,也要包庇夏雨薇,眼盲心瞎,别人纵有千般本领,也治不好他。
芳儿自首的次日,京兆府尹宣判,芳儿谋害容妃和琼山公主,证据确凿,当即斩首示众。
可谓是雷厉风行,京兆府的审案,判案,行刑,也是前无仅有的迅速。
宇文凌生产时,给太后报信,致使太后晕厥的小允子也被乱棍打死。
同时早朝时,秦王宇文兴因为上次,查走私盐案中,让其中一名主犯逃走,被明帝狠狠的斥责,罚奉一年,勒令他在府中面壁思过,无诏不得入宫。
对于此事,大臣们也是嗅出了味儿,那个主犯逃走,也并不能全怪宇文兴,除了那一个逃走,其他的都已经落网。
说来,秦王的功大于过,却被明帝如此处罚,未免太重了些。
可见这只是打压宇文兴的一个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