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蒸汽火车来了
“明天起,让工匠按图纸熬打造,尤其是炮弹部分,一定严格按照比例,15公斤,一点都不能少。”
只需要将其制造出来,至于装填发射,没有旨意,任何人不得装填。
“遵旨。”
大炮是划时代的产物,他本不想打破这种冷兵器的平衡。
毕竟在热火器面前,对于那些手拿长矛大刀的士兵来说,无异于一场屠杀!
有种深深的罪孽感。
等大炮造出来后,只能作为战略震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陛下,此物有何威力?”
“可顶千军万马!”
潘龙有些吃惊,作为九死一生出来的将军,只信奉自己的拳头。
能挡千军万马的东西,他眼中充满了怀疑。
修冉铺开图纸,和这些工匠一一交代,生怕出现任何纰漏。
等交代完毕,天色渐亮。
修冉看了一眼凌晨四点的大梁,伸了个懒腰,准备回宫。
一回到宫中,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无缝铜管经过实验后,达到理想状态,可以用在蒸汽火车上。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蒸汽火车就要诞生了。
听到消息后,困意全无,立马去了机械司查看火车进展。
前前后后花了两年时间,才把火车研究成型,这是目前为止,最花费时间的一项研究。
刚到机械司,就听到一声巨大的火车鸣笛声。
“呜~”
这一道声音好像把他拉回到地球,也开启工业革命的鼎盛时代。
一辆黑色高大的车头,上面冒着滚滚浓烟,出现在眼前,封建时代的巨物,就像一头凶兽一般嘶鸣。
众多匠人看着高大的火车头,难以掩饰激动之情。
“陛下!火车研制成功了,蒸汽达到预想值,可以推动这个万斤巨兽了!”
所有人一起下跪,向修冉禀告道。
“赏!重重有赏!”
为了实验火车,从机械司到皇宫也铺设了一条长约五公里的轨道。
按照火车驾驶技术,修冉亲自登上火车,火车头上需要配置两人驾驶,一人控制速度和操控驾驶,一人时不时的添加煤炭,控制蒸汽门阀。
“启动!”
工匠们屏住呼吸,一人拉动操纵杆,听到蒸汽呼呼的声音,如平地炸雷。另一人连忙添加煤炭。
只见到火车缓缓开动,沿着铁轨慢慢前进。
“动起来了,动起来了”
火车虽然是工匠们制造出来的,可是看到这么大的庞然大物移动,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看着修冉,在他们眼里,只要有修冉,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
“酷嗤酷吃”
火车前进中,缓缓提速,可是铁轨太短,只能有意控制速度。
实验完毕,修冉跳下火车,又传旨道:“铁轨铺设的计划可以开启了,首先铺设第一条铁路,从临京到云安府,总长三百里,沿官道线路铺设。”
云安府是距离临安最近的城市,也是除临京之外最大的城市,往来贸易频繁,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打造一条沿海经济带,是他的目标。
三百里按骑马路程,加上休息时间,需要整整两日。
而火车设计时速60到80你千里,去一趟云安府只需要五个小时,大大提升了贸易效率。
回到宫中后,修冉就下了一条旨意。
就在明天中午要举行火车揭幕仪式。
他要邀请各部大臣,太后,以及各司的工匠,还有十三位仙女。
之所以邀请十三位仙女,就是想借火车之名,为她们证明。
自从他们来到皇宫后,朝外议论纷纷,对她们的用心持有怀疑态度,又怕修冉长期沉迷女色,赴纣王后路。
写下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告诉那些大臣们,正因为有了这些仙女的帮助,才会让工业插上翅膀。
仙女们的价值,是任何人无法替代和比拟的。
有了她们,第二个五年计划,才能超额达到目标,这是国策。
而且这些仙女虽然被封为妃嫔,可是他们毕竟是仙途,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凡间,说不定三年五年就会离开。
所以他要趁这几年的时间,赶紧发展一波,给时代发展提提速。
修冉忍不住叹了口气。
“陛下何故叹气?”
王公公一旁问道。
“如果大梁的发展过快,人才欠缺,该如何是好?”
王公公皱眉,倒是难住他了,他要是知道答案,就不会只是一个公公了。
眼前的这位没有皇帝架子,不管是谁,都能平等对待,就算是路边的诗乞丐,他觉得是对的,也会听取意见。
可他还是摇摇头:“陛下,至于人才问题,您不是已经下旨各府郡成立学府,将科学纳入学习科目了吗,相信不久就会有第一批的科学人才。”
“话虽如此,可是苦难重重啊。”
此时,宫外一群大臣正乘着坐轿来到皇宫外,各自下了马车,互相寒暄。
礼部尚书陈怀仁是今年新晋升的二品大员,之前在地方任职,经国字监太师提拔,才破格升任礼部尚书。
礼部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大梁礼制,以儒学为经典,独尊儒术,维护三纲九常。
可是前段时间皇帝下令创办新式学府,责令学习科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还严禁儒道进入课堂,这让他一个礼部尚书有些难做。
他和太师闻升曾多次联名上书,希望将儒学作为治国之策,可压根没得到任何批复。
“陛下下令创办新式学府,这事您老怎么看?”礼部尚书陈怀仁对户部尚书李晏问道
李晏只是冷冷回了一句:“唯命是从即可。”
“可是儒学经典一旦荒废,这礼教崩溃,恐怕会造成动荡啊。”
“哦,是吗?”李晏敷衍答道。
“不仅如此,这千百年来的等级制度,我等就要与庶民无异了!”
“那你去跟陛下说。”
“唉,多次上书无果,不如我们今日共同进言,让陛下收回成命。”
李晏停顿片刻,说道:“陛下旨意,不可违背,我李晏奉命遵从!”
说完,便大步朝皇宫走去。
曾几年前,李晏也和陈怀仁一样,对于皇帝的命令,总是持怀疑态度,觉得旨意如同儿戏。
不过这么多年了,他亲眼看着一座座工坊平地而起,农地里粮食翻倍收获,街上的乞丐日益减少。
他便少了诸多意见,唯皇帝之命是从!
只管按照皇帝的命令行事,结果就不会太差,还有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