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章 未命名草稿522
我要分享的这本书叫《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一生的故事。故事本身特别悲惨,人们在这个叫作《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可就在这么冰冷的笔调下却又让我们感受到太多生命的力量。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地主少年福贵嗜酒成性,终于输光了家业,一贫如洗,贫困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做壮丁,后来被解放军所俘,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故事里的人物一个个死去,近乎残忍。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似乎没有哪一部小说有这么悲凉的底色。
余华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民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出于偶然,儿子有庆死于抽血过多,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终,富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在接二连三的悲剧中,富贵儿子有庆的死,最让人觉得心痛,贫苦艰难的生活,富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可就是这么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的孩子,却因抽血过多而离开人世,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
“我爹死后,我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听说,二喜出事了,被送到医院里,马上就哭了,想到苦根会不会死,这么一想,我忍不住哭了起来。”然而,人生的苦难,亲人的死亡,并没有使福贵绝望,《活着》还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生命并没有因为苦难和死亡而崩溃,他在“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的愿望最终破灭之际,坦然接受了命运和死亡,通过富贵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听着他与老牛奇特的“对话”,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富贵超越苦难后那宁静,平和,自足的生命状态。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读完这本书,或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正如余华所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却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但是,如此简单的道理,许多人却终其一生,都做不到。无论现实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亦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他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而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
《活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愿我们都能够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永远知足又永不满足,就这样悠然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