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初识《道德经》
这天,季老来到第八大队,传达了护龙阁高层的意思,希望苏长生加入护龙阁。
苏长生觉得有必要见一见上面的人,就答应了季老去护龙阁一趟。
护龙阁驻地不在京都,而是在大兴安岭,这是苏长生没想到的。
究其原因,尚不得而知。
这里植被广袤、环境优雅,青砖红墙琉璃瓦,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有点像古代的庄园,很是别致。
季老带着苏长生来到一座殿宇上,已有三个老头端坐其中。
季老:“阁老,苏长生已带到。”
阁老:“好,你先退下。”
“是。”
“苏小友,请坐!”阁老示意了一下位置。
“好。”
“请喝茶。”
阁老一拂手,一杯茶径直飞向苏长生!
苏长生瞬间反应过来,这是试探深浅。
于是,伸出右手一引,稳稳接住,滴水不漏!顺手放到嘴边,闻了两下,一饮而尽。
“好茶!”
“呵呵,既如此,当再来两杯!”
两杯茶同时飞向苏长生。
苏长生连手都没抬,直接真气化手轻松接住两杯茶,只见两杯茶漂浮在苏长生面前,一杯接着一杯,喝完。
“来而不往非礼也,我这里有培元丹一枚,权当孝敬阁老的,聊表心意,不足敬意。”
话完一枚丹药从苏长生袖口飞出。
阁老同样伸出一手迎向丹药,一引,只是丹药并未落入手中,还在空中僵持着,数个呼吸后方才接住。
“哈哈哈,苏小友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阁老过奖了,不敢当。”
“不不不,苏小友不必谦虚,你在南极的英雄事迹我早已知晓,今日一观,更胜所言啊!”阁老捋了两下长须,“不知小友师从何人?”
“尚未拜师,乃爷爷所教。”
“哦?你爷爷高姓大名……”
“苏天民。”
“苏天民……苏天民……是了,二十多年前曾在苗疆有过一面之缘,后来听说失足跌落悬崖,从此便杳无音讯,不想尚在人世,当是有奇遇也……”
“跌落悬崖?这事我倒是不知。”
“嗯,你爷爷不说自是有其隐情,不必介怀。”
“也是,阁老今日相邀,可是想让我加入护龙阁?”
“长生,你可知我护龙阁为何落地此处?”
“不知。”
“护龙、护龙,护龙阁居于此地乃镇守国都之龙脉也……”
苏长生对于风水之道不甚了解,只能静听其言。
“长生,你可知我护龙阁之职责所在?”
“略有而闻。”
“长生啊,其实你所行之事与我等并无二致,今日观你修为,护龙阁能给小友你的已经不多,如小友不嫌弃,自当将护龙阁当作自家即可,今后守望相助,小友以为如何?”
“谢阁老!自当如此。”
苏长生听明白了阁老的意思,那就是让他把护龙阁当作自家一样,彼此照应,但可以来去自由,并无限制,也就是说苏长生既可以是第八大队的人,也可以是护龙阁的人。
“好!来,长生,我带你参观一下。”
阁老话毕来到苏长生身边,牵其手,走出了大殿……
两人一路走来,参观了许多地方,阁老一一介绍。
又走了一程。
“阁老,我观你修为怕是已经达虚境了吧,你是怎么做到的?”
“呵呵,长生,我以为你会早早就问呢,还真有耐性。”
“嗯,虚境者,我这些年尚未碰到一人,自是好奇。”苏长生道。
“没错,这世间的传承似乎断了许久,虚境可不容易达成啊。”
阁老继续道:“这也是我带你来此地的原因。”
苏长生不甚明了。
说话间,两人来到一藏书阁,进入其中,坐下。
阁老从一柜子里面取出一本书,交到苏长生手中。
苏长生拿在手上,一看,《德道经》,不是《道德经》?
老子李耳所著《道德经》,国人只要读过几年书的基本上都听说过,甚至是读过,就算是没认真读过,但这些成语你肯定听说过吧:
“上善若水,天长地久,和光同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法自然,根深蒂固,得寸进尺,出生入死,知足常乐,安居乐业,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金玉满堂……”
没错,以上这些成语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当然,《道德经》里面还远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词句,其高深莫测之意,更是常人难以揣测的。
苏长生翻看起来,内容与自己所了解的《道德经》大体上相同,只是有些字词不同、章节顺序也大为不同。
“阁老,这是……”苏长生很是疑惑。
“长生啊,你不是问我虚境是怎么做到的吗?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这本书似乎跟传统的《道德经》有些不一样,为何叫《德道经》呢?”
“这是目前传世《道德经》的早期版本,虽然还不是最原始的版本,但已经是所能发现的最早版本了。”
阁老继续道:“《道德经》原本应该叫《德道经》,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相关典籍来看,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称之为《德道经》,至于何时被改为《道德经》,这个就有些复杂了,暂且不提。
“此书老夫已翻阅二十年有余,越是钻研越是感觉到其中的玄妙。以老夫所观此书绝非仅是一本修身治世之书,实乃《得道经》也,这个‘得’是舍得的‘得’”。
阁老:“在老夫揣摩这本《德道经》第十年的时候,似有所悟,冥冥之中有一股能量进入我体内,顺理成章的我就突破了,至于是什么能量我说不上,这股能量并没有作用于丹田、也没有作用于神魂,更像是作用在这里。”
阁老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脏位置。
“心?”苏长生问。
“嗯。”
阁老沉默了一会继续道: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股能量,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称呼它,我把它叫做‘道心’”
“道心,道心,确实是神妙。”苏长生尚不明道心是何物,“那阁老现在可曾还会感受到这种能量入体?”
“偶有所感,只是非常温和,如润物细无声,你想抓却又抓不住,不知其来亦不知其去,飘飘渺渺……”
苏长生极为震惊,这已经完全超出了认知:
“阁老可曾是悟道了?”
“未曾,尚不知‘道’为何物也。”
“那阁老从《德道经》中悟到了什么?”苏长生继续问道。
“不知。”阁老沉吟一会才缓缓说道,“只是对何为‘德’、何为‘道’有了些许看法而已。”
“那何为‘德’?”
“‘德’即为‘得’,舍得的‘得’,有德便有所得,无德便无所得。是以,得道之人必先有‘德’,道德的‘德’;无德之人不可‘得道’,此乃天道也。”
“那又何为‘天道’?怎么经常有人说‘天道无情’?” 苏长生继续问道。
阁老缓缓说道:“我亦不知何为‘天道’,只可意会,老子在《德道经》中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说:
“天道总是损伤那些多的,来补偿那些少的;而人道则不然,总喜欢损伤少的去补偿多的,就像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阁老:“那你说,这天道和人道谁更无情呢?”
“明白了,那‘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有何解?”
“‘天道不仁’意思是‘天道’本身是不存在仁义的概念的,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法则在运行,万物之于它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区别对待。”
“既如此,那何为‘道’?”
“不知。”
“常听人说‘道法自然’,并解释说‘道’就是‘自然而然’,可有道理?”
“这个说法似是而非,谬误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实为‘道,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道与自然不能划等号,老子尚且问‘道’,岂是如此简单?”
“明白了,世人自误也。”
苏长生慢慢翻看起手中的《德道经》,一页一页内容烙印在脑海里……
也不知过去了多久,苏长生又问道:
“那又该如何参悟这本《德道经》呢?”
“用‘心’去感悟,心正天地正、有德自有得、道法自然来。”
“用‘心’去感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没身不殆、没身不殆、没身不殆,长生也!
轰!
福至心灵!冥冥之中一股能量注入苏长生身体之中,修为顺势突破至炼气七层!灵魂力也随之有了极大的提升,神识范围达到16公里,但是没能实现翻倍。
苏长生又仔细感受了一番,丹田扩大了一倍,筋脉也强壮了许多,浑身是劲,喜不自胜!
“呵呵,恭喜长生了!修为又有所精进。”
“呃!阁老,不好意思,一时沉思不察,怠慢了!”
“没事,就三天而已。”
“什么?三天?”苏长生茫然了,在他感官里似乎真的只是一阵子而已。
“是的,修炼无岁月,悟道亦是如此啊……”
“今日之恩,感谢了阁老了!”苏长生真诚道。
“不必如此,今日恩、往日情,天意如此罢了!这本《德道经》你拿回去吧,今日你已与‘道’结缘,道阻且长,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