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千载难逢
冯寄夏的话让刘举人陷入了沉思。moweiwenxuan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女子,心中不禁感叹:这个女子虽然年轻,但却有着远大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
“冯寄夏,你说得对。”刘举人缓缓地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我虽然老了,但我还想为这个村子做点什么。”
冯寄夏和应渊听了刘举人的话,心中不禁一喜。他们知道,这位老先生已经被他们的言语所打动。
“刘举人,谢谢您。”冯寄夏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这个学堂成为孩子们最好的学习场所。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尊重您、支持您、关心您。”
刘举人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刘举人的名声远近闻名,家长们听说应渊和冯寄夏竟然亲自请来刘举人做教书先生之后,都十分激动。
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将孩子送到这个学堂来学习。
“听说刘举人亲自来教孩子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一位家长激动地说,“我一定要将我的孩子送到这个学堂来,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其他家长也纷纷附和,争先恐后地将孩子们送到了学堂。学堂变得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成长。
看着这一切,冯寄夏心中十分欣慰。她知道,自己和应渊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她也明白,光靠一个刘举人是不够的。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需要更多的教书先生。
于是,冯寄夏向刘举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刘举人听了之后,表示赞同。
他主动将自己以前的几名徒弟叫到了学堂之中,让他们成为了学堂的教书先生。
有了这些新的教书先生,学堂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应渊和冯寄夏办学堂的事情传到了曹丞相耳中。曹丞相是一位十分开明的官员,他非常重视教育。
当他听到应渊和冯寄夏办学堂的事情后,当着朝廷众人的面表扬了他们。
“这些年轻人真是有眼光、有胆识。”曹丞相说,“他们不仅为村子里的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为朝廷培养了人才。”
“我一定要好好奖励他们,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教育事业。”
朝廷大臣童士奇,在早朝时听到曹丞相对应渊和冯寄夏的表扬,心中不禁生出一股莫名的怒火。他暗自决定要调查一下这两个年轻人的底细。
童士奇派人偷偷摸摸地打听应渊和冯寄夏的情况,得知他们建立学堂的钱来自于土匪后,心中更是愤怒不已。
他觉得这两个人一定有不良的企图,不然为什么会从土匪那里得到那么多的银子?
于是,童士奇在上早朝时,直接向曹丞相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指责应渊和冯寄夏有银子不充纳国库,而是用来建立学堂。
“曹丞相,您知道吗?应渊和冯寄夏从土匪那里得到了巨量的白银,但他们并没有将这些银子充纳国库,而是用来建立了一个学堂。”
童士奇严肃地说,“这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不是想要私吞这些银子?”
曹丞相听了童士奇的话,心中不禁一惊。他并不知道应渊和冯寄夏从土匪那里得到了银子的事情,更不知道他们将这些银子用于建立学堂。
“童大人,您说的可当真?”曹丞相问。
“当然是真的!”童士奇肯定地说,“我已经找到了他们建立学堂的账本,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他们从土匪那里得到了多少银子。”
曹丞相听了童士奇的话,心中不禁产生了疑惑。他觉得应渊和冯寄夏不是这样的人,他们一定有着其他的用意。
然而,此时朝廷中却传出了不同的声音。大部分人认为应渊和冯寄夏肯定是想要私吞这些银子。
曹丞相感觉情况不太对劲,他决定亲自派人给应渊和冯寄夏传信,询问他们的情况。
曹丞相的信使找到了应渊和冯寄夏,将曹丞相的信交给了他们。信中,曹丞相询问了他们关于从土匪那里得到金银珠宝的事情,并告诉他们朝廷中的传闻。
应渊和冯寄夏看了信后,心中十分感慨。他们知道,这个传闻对他们的声誉和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于是,他们决定给曹丞相回信一封,澄清事实真相。
信中,应渊和冯寄夏详细解释了他们从土匪那里得到金银珠宝的经过。他们告诉曹丞相,这些金银珠宝并不是他们个人的财产,而是来自于老百姓。
“曹丞相,这些金银珠宝是老百姓为了支持我们的教育事业而捐赠的。”
应渊在信中写道,“我们并没有私自占有这些财物,而是将它们用于建立学堂,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冯寄夏也在信中补充道:“我们深知这些金银珠宝来自于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我们必须要将它们用在老百姓的身上,才算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曹丞相看了应渊和冯寄夏的回信后,心中十分认同他们的想法。他觉得这两个人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理想,他们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天,曹丞相在朝廷中公开澄清了此事。
他向朝廷众人们讲述了应渊和冯寄夏从土匪那里得到金银珠宝的经过,并解释了这些财物是老百姓捐赠的。
“这两个人并没有私自占有这些财物,而是将它们用于建立学堂,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曹丞相严肃地说,“他们是真正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童士奇私底下传播谣言,指责应渊和冯寄夏想要贪污受贿,不少朝廷大臣对两人的印象变差。
这个谣言像一阵风,迅速在朝廷中传开,让应渊和冯寄夏的名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应渊和冯寄夏知道这个谣言是童士奇故意散布的,他们感到十分气愤和无奈。
他们知道自己的清白和声誉受到了攻击,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反击,而是决定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