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玄幻小说 > 梵明录 > 第8章 天意枢机

第8章 天意枢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慧空大师轻诵佛号,慈目涌起一片悲悯,长叹一声道,

    “尊主所言不无道理。世事本无常!不过,尊主仍太过执著于事物的表象,甚至完全忽略因果、轮回与无常的真义了。”

    “但凡,事无巨细皆有一个过程!因缘生,随缘灭,如此过程即是因果;却就在这过程当中,每事每物必然会受到天、地、人、心等诸多影响,从而产生千百般变化,此中变化便是无常;而在变化无常的因果过程中,此缘起彼缘伏,彼缘生此缘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生灭不息的无止循环,则称之为轮回!”

    “此天地自然之道,你我又怎能强求呢?”

    “有求必应的,是举头三尺的神灵,而非寂灭涅盘的佛心。我沙门弟子弘法扬善、普渡众生,讲求合乎天命机缘,顺应自然之道,然后辨心施教、各施各法。然而净观各类佛学典籍便有三藏十二部之分,更不用说千百年分科判教传承的百宗万法,是如何繁杂了!若一定要究其得失与对错,成、败与功、过,都恰似对面照镜的左右之辨!”

    “唉……对镜明心,孰是孰非?谁又能真正说得清楚明白呢?”

    “再则,自三皇五帝始,千百年来有史记载,皆一人在上千万人在下的君王独权,以一己之私挟万民之福,吉凶祸福皆危悬于绝对权力的一心私欲之下,何其凶险呐。况且每朝每代,由盛及衰至乎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因牵涉到极端的权谋之争,难免刀兵四起天下大乱!这,才是万千黎民百姓苦难因果之根源所在!”

    “对镜明心,孰是孰非!”

    诚如此言,这世间一切是非对错,皆有若审视镜中自己,明明在左却于镜中偏偏在右,明辨无误无端竟成了颠倒错乱,却又如此真实,呈现在眼前,不容丝毫怀疑。

    不论眼前的是非对错,是真实仰或虚幻,唯有对镜无语的至真心境,才是区别于任何表象、成见与距离之外,最最真切的存在!

    任何无谓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萧晓风与轩云卓再一次折服于禅宗大师的空明智慧之下,尤其最后那一段关于君与民的透彻见地,更予人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震撼。

    徐鸿儒微微颌首,道:“大师果然见解独到,本尊佩服!”

    “即是千百年如此,君王独权理该合乎自然、顺应天命,却仍然动辄便致使万民沉沦于水深火热之中!纵观古今百子诸法,以及佛理道学,或是礼仪人情、极尽虚伪之道;或是顺服盲从、明哲保身之学;或是克己律人、歪曲人性之理;或是避世苦修、灭绝人伦之术……凡此种种,皆是附应帝王独权的学问,却从来未曾有过任何超然此外,关乎世道民生的理学存世。敢问大师,这是所谓的天意弄人么?”

    慧空大师摇头长叹,道:“天若有意亦难平,你我又岂能将不如人意的一切,归咎为天意呢?”

    “古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说运理易象皆有定数,怎奈乾坤无情世事沧桑,置身于六道轮回,亦真亦假的虚缘幻灭之中,不论是把持江山社稷的明君贤臣,还是碌碌平凡的黎民百姓,仰或是修心证道如你我的僧侣道众,又有谁能够真正把握,天道伦常的无上至理呢?”

    端坐的慧空大师双掌持住青檀念珠,话音略顿,亦出言问道,

    “贫僧也有一个疑问,不知尊主可否答我?”

    徐鸿儒溢出笑意,道:“大师但问无妨!”

    慧空大师兀自一叹,道:“记得昔年我院怀雪方丈曾经断言,凭尊主洞彻三清之才,及其一身绝世武学,开宗立派并非难事。”

    “却为何偏要另行他途——尊主执掌白莲游说四方,奔波劳碌多年,危言幻术唬掳人心,巧取豪夺屯兵积粮,更甚至忤逆天命妄动干戈,致使民心惶惶生灵涂炭!扪心自问,于心何忍?难道你真想推翻大明正统,取而代之么?”

    徐鸿儒不卑不亢道:“大师言重了!”

    “千秋功过,你我尚言之过早,不如留待后人去评说吧!”

    “若是就事论事。当今朝廷奸佞当道、宵小横行,外有满洲祸国,内有阉宦乱朝,兼之天启初登大宝,便不务正业昏庸无能,致使州府官员四处横征暴敛,以此来巴结阉人。倍受官匪欺凌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早已忿怨难平,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它大明朝自取灭亡!我白莲圣教顺天应民、一呼百应,怎可斥之为‘忤逆天命’?”

    慧空大师宣一声佛号,打断徐鸿儒的话头,道:“尊主体谅民心疾苦,其志可嘉!然而大明朝虽是国难当头,但一袭龙脉正气未绝,恐怕仍是,时机未到!”

    徐鸿儒冷然一笑,断然反驳道:“大师错了!‘天意枢机’已现,怎能说时机还未到呢?”

    “天意枢机?”慧空大师眼中流露深思神情,迟疑良久,缓缓道,“尊主所指,是否乃传说中道门第一高人‘天机圣者’刘基国师,将唐贞观年间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之《推背图》重又推演精研所得,昭示圣师警醒后世的‘天意枢机’,更收录昔年大周王张士诚藏珍图于其中的《皇极推背图录》?”

    萧晓风惊了一跳,他并不知道《皇极推背图录》是何物,但大明朝开国国师刘基之名,他却是极为熟悉的,幼时受教便已得知,其人以道门圣者之身,挟天命助太祖皇帝南征北战、开朝立国,一身天道宗师级的道心智慧与武学修为震古烁今,此后二百多年来,佛道密三宗虽名师辈出,却无有能出其右者。

    如此一想,萧晓风更对《皇极推背图录》充满求知的兴趣,究竟那位凭鬼神莫测之能足以窥探天机的圣师刘基留下了什么呢?

    藏珍遗宝、心道奥理、玄学武道,还是真有所谓的“天意枢机”呢?

    轩云卓听得一头雾水,透过孔隙注视阁内,静听二人之间的对话。

    徐鸿儒高深莫测一笑,问道:“大师不会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吧?”

    慧空大师淡淡一笑,道:“数百年来,流言蜚语,以讹传讹,传说岂可尽信?”

    “即便是真,仅凭其中的藏珍异宝,换取兵马钱粮,固然可以补足征伐连年之需,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史书有载——纵使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而终难成事者,亦大有人在!再则说了,即使圣师权宜方便果真开示‘天意枢机’,你我凡俗之人又哪能轻易把握得到呢?”

    徐鸿儒踱前几步,反驳道:“大师又错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师岂能将成败得失之责,推脱给真正无明无觉的天呢?试想,你我穷尽毕生之智慧与精力,皆在探求天人之道,所求的不外乎‘逆天极命’四字!若是一昧深信天道不可逆转,你我又何必清心苦修,倒不如沉沦红尘、醉生梦死得好,名利权势浮华虚荣!也不枉此生来尘世走了一遭……哈……”

    徐鸿儒仰面肆意大笑,声振书阁内外,却掩饰不住笑声中无尽的沧桑与讥讽,随后语气变得异常冷毅,道:“天意枢机,不过揭示大明灭亡在即的预兆,凡事有因才有果,有起必有落,天下人天下事,岂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本尊从来只相信一句话——事在人为!”

    厅外,萧晓风痛苦不堪,紧捂双耳,耳鼓被徐鸿儒隐蕴玄功的笑声震伤,着实裂痛难忍。

    却尤为奇怪的是,在方才外力振荡之后,体内翻腾不安的气血,很快转为一片祥和充盈。

    此时,平素在巨岩静坐行气才会出现的冷热气流,分别自丹田升腾而起,汇成一股至清柔和的气流,自然而然循经而上,贯注双耳二脉。耳脉立时疼痛顿止,代之一阵清爽怡旷的舒适。

    出乎晓风意料之外,灵觉并未因气机变化而神龙一现。

    相反,此刻耳力变得格外敏锐,不但可以听到紧捂双耳的两手脉搏血气运行,至乎每息呼吸之间血脉气机的盈、冲、虚、合等诸般变化,清晰异常有若亲眼所见。

    松开捂耳的双手,萧晓风更觉惊异万分。

    风清,林静,叶落,虫鸣……还有身侧不远处,轩云卓饱含精纯气极力量的有序呼吸。

    抛开这些,萧晓风尝试凝神关注厅内,顿时,两种气息禀性迥然不同的呼吸变化,似有若无反馈于耳际。一种浑厚稳重、刚强凛冽,含而不露、蓄而不燥,理应属于禅心清净的慧空大师;而另一种深浩广博、沉定精邃,正如方才的浸体真气,予人高深莫测之感,自是那“白莲尊主”无疑。

    一切的一切,以往需要灵觉辅助,方能感触到的玄妙体验,此际一一呈听于萧晓风双耳之中。随着气血凝定,那股气流逐渐隐没于脉轮之间,无复可寻,体内一切气机重又回复如常。

    究竟是怎么回事?

    萧晓风忧喜不定,有些痛惜自己的无知。

    轩云卓凝神归元,抵制外力侵扰,冷眼旁观身侧的萧晓风,此子异常举止予他的震惊,丝毫不输于“白莲尊主”徐鸿儒那一笑的威势。

    因为无论如何审视,这位表面与常人无异的普通学子,就在方才一瞬间,竟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人呼吸骤然变得摄嗫有度,绵长而匀细,尤其气机交替的转化,令轩云卓徒生讳莫如深的惊疑,更让他一丝空明剑心感应到被窥探的感觉。

    轩云卓几乎可以肯定,此子应该便是今晨他踏足塾舍,感应到的那股窥探自己的力量。

    他是谁?

    如此修为岂是泛泛之辈,他潜伏于书院之中又有何目的?

    轩云卓感到皖南之行越来越有趣了。

    书阁正厅,慧空大师纹丝不动,仿佛未受气劲霸道的笑声影响,望定数步之外的徐鸿儒,轻叹道:“贫僧修为浅薄,心禅定力不够,自知无法说服尊主,但还是想规劝尊主几句。上天有好生之德,千千万万的白莲教众,苦海心航,还望尊主日后行事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呐!”

    徐鸿儒手执白莲轻嗅一息,道:“真空家乡,无生父母……”

    “自南宋初年先贤创教始,历数朝数代,曾为太祖朱元璋所用推翻大元蛮制,却又惨遭出尔反尔倍加迫害,险遭灭教之祸。而后积少成多、聚微致广,如斯发展至今时今日,我白莲教已今非昔比,大师无须多虑!”

    “今趟唐突打扰,虽然收获甚微,却也算见识了‘大藏禅院’名动天下的佛心禅理。仅凭大师之能,推想而知,当年圣僧怀雪论道天下,通透圆融的境界,更是何等睥睨众生,无与伦比了!”

    忽又一叹,徐鸿儒又道:“本尊自幼皈依三清,自而立之年修悟阴阳归真之道,其后纵横天下二十多年,曾与‘邪帝’萧莫寒、‘圣母’姬后较技三场;也曾与‘刀君’燕非凡硬拼一刀之功;更与道宗赤松道长论剑三日……皆未尝败绩。却自从当年‘丹霞道会’之后,唯独不敢挑衅怀雪圣僧与乌巴托上师,只因本尊自知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绝非武道境界的差别!”

    慧空大师道:“贫僧以为,之所以存有此心,皆因尊主自知己身‘三际归真’之心,尚有一线破绽——其实,这不过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念扰心,佛即是魔,菩提亦为烦恼的缘识业障而已!”

    “芸芸众生,总有千般苦万般痴,纵使看得破名利福禄,也避不过权势纷扰;即便已证见心悬色空一意,亦逃不出身陷囹圄一念。何谓真悟?尊主并非不知,只是还不愿放下罢了!”

    徐鸿儒轻叹了一口气,默思片刻,又再问道:“本尊尚有最后一个疑问,想请大师示解——”

    “佛门所谓大彻大悟自在解脱,所指究竟是为何物?”

    慧空大师双掌合十,诵念佛号,静默片刻,道:“世人向佛,只知有所谓的解脱生死之说,其实错了!”

    “生死寂灭,原本三界六道极为平常之事,顺其自然也好,斟悟参透也罢,它始终是必然的存在。所以,一切修行体验与彻悟解脱,都是为了从生至死之间的这段过程,简而言之,便是——”

    慧空大师语气稍停,一字一顿,续道:

    “生——命!”

    此言一出,徐鸿儒不言不语,仿佛陷入深思,如斯良久。

    萧晓风与轩云卓亦是闻言一振,不自觉陷入深思。

    萧晓风时常流连于琳琅满目的禅经佛典,因为喜欢深邃广博、隐蕴心道启发的无穷至理。或许幼年的变故、仇恨的矛盾与流浪的辛酸,过早被他承担下来,而碧姨的慈爱,这些年的安定以及书院学风的潜移默化,令他逐渐开始厌恶从前的生活,由此促使他心灵上的蜕变。

    他只知道每当沉浸其中,思及妙悟之处,浑然忘我、了然于心的一片宁静祥和,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却不知,一切彻悟解脱的根本所在,竟可以如此简单明了,让人难以置信,偏又有感于心,久久无法释怀。

    轩云卓自小勤习剑道,对于佛道之学虽有涉猎,也仅是取其中澄虑静心之法而用之。因父亲告诫,此中理学真旨隐晦难明,且枝节杂乱繁琐,一旦沉迷便有枯耗心智之嫌,故而均是浅尝即止,不曾深究。

    尽管如此,轩云卓仍被慧空大师此番回答所打动,思忖方才与慧空大师心神交感一霎那的心困神惑,茫然若失的感觉不由又上心头。

    徐鸿儒再一次仰面长叹,拍掌叫好,道:“答得好极!妙极!”

    “禅玄大道,直指人心,本性自然,至简至易!本尊终于明白,你禅宗传心之道,为何历百代千年始终会得以传承发扬!”

    “本尊受教了……今趟也算不虚此行!”

    慧空大师眼帘低垂神光内收,渐已回复朴静无华的神采,道:“尊主要走,恕贫僧不远送!只有一事相求,厅外二人,与我‘大藏禅院’颇有渊源,窥觑之事亦属无心之举,还望尊主见谅!”

    徐鸿儒不以为许,道:“原来如此,无怪乎他们年纪虽小,修为境地却已如斯般精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长笑声中,“白莲尊主”徐鸿儒身形一动,玄妙惊人的形体转换,只见其人肩侧的墨玉儒带飘动飞扬,伟岸身影一闪即逝了。

    萧晓风与轩云卓自始至终未见到“白莲尊主”的脸面容貌,却原来二人的行为早已尽在其人与慧空大师的掌握之中。

    “你们,进来吧!”

    此时,传出慧空大师声若洪钟的召唤。

    二人不由自主相互对望一眼,共同举步踏进书阁正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