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二次转学
“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邀请何子明同学的班主任陈老师为他戴上大红花!” 校长说道。
陈老师面带微笑走上台去,毕竟是他班上的学生,他倍感有面子。陈老师从桌子上拿着早已准备的大红花戴在何子明的右胸前。此时龙校长把那张红色的荣誉证书打开,内容面对大家,其实他早已倒背如流,他念道:
何子明同学,在一九九六年的初中二年级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特授予此证。
华龙市教育局颁发,一九九六年元月十六日。
然后他将荣誉证书交给他最得意的学生,要何子明拿着证书端在胸前。这时一位戴着近视眼镜,杨义学校最斯文的一位教师-----教美术的朱老师,用最古老的那种要装胶卷底片的相机给何子明拍照。据说,何子明的这张照片,后来一直保存在杨义学校的办公室相框里,至今都还在,这也成为了杨义学校历史上最为优异的成绩。
龙校长继续说道,
“何子明同学这次获得一等奖,是我们杨义学校建校几十年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成绩。大家应该向他学习。为表示对何子明同学的祝贺,特奖励他一个笔记本与一个新书包。”
说着龙校长将桌上的新书包与笔记本双手递到何子明手上。新书包很实用,正好何子明已经好几年没换过新书包了,不过他心里计划着读高中时再使用。笔记本也特别漂亮,对于何子明来讲读书这么多年还从未买过这么好的笔记本。
”请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何子明同学的祝贺!”
一片哗啦啦的掌声,何子明在台上看了一眼赵雅云。而曾冬玉也发现,从何子明走上台开始,赵雅云目光就从未离开过他,曾冬玉内心深处不免产生了嫉妒之意。
就在这几天,何子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不仅全校师生,甚至全体家长们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对于何子明的父母亲来讲更是一种骄傲,这个小儿子给他们争得了无限的光荣。而对于何子明本人却显得非常平淡,没有半点沾沾自喜,但在赵雅云心中更加对这位只相处半年的同学感到崇拜。
时间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流走,很快一学期就结束了。马上就放寒假了,不久就是春节。赵雅云全家这次都在她外婆家过春节,父亲也特意从工作地南江市回来。赵雅云听她父亲说,那边已逐步安排好一切,暑假他们就可以全部搬到南江市去,外婆也跟着他们一起过去,舅舅和舅妈也可以到那边做点小生意。南江市这座大城市,不但有不少师资力量雄厚的高中,而且还有着好几所全国闻名的重点大学,都是全国各地高考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大学,当然其录取分数也不低。不过对于赵雅云来讲,到了南江市,以后的学习与就业,父母亲均会给她考虑周到,她只要听从父母亲的安排即可。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对于赵雅云来说,充满着不舍,同学们也都知道她初中三年级将会第二次转学,去大城市南江市读书。这一年来赵雅云也感觉得到杨义学校同学们之间的纯朴与热情。这一期,在放学的路上,他们也会经常聊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那个年代大家已经普遍认为,先考上高中再考取大学比初中直接考中专要好。何子明家庭条件较差,他的目标就是能够考上华龙市重点高中,将来再考一所好大学。以何子明的成绩与天资,考上华龙市的重点高中应该不会有问题。而曾冬玉心里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远不如何子明,他只要能考上一个普通高中就知足了,对于是否能考上大学,在他心里是一件从来就没有想过的事情,他也不敢奢望。
很快就到了初中三年级了,赵雅云原本就是初中二年级转学插班过来的,现在突然又转学走了,大家虽有不舍,但也只能接受事实。初中三年级的学习比前两年学习压力更大,所以学习气氛都紧张起来,考取高中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考取一所好的高中更加难。所以大家都埋头学习,谁也不甘愿落后。
另一边,赵雅云跟随着父亲来到南江市,父亲利用关系把他安排在南江市第三中学就读初中三年级。南江市比华龙市大许多,在这里明显能感受到国家的经济逐步在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之气象,南江市的豪华程度也是华龙市不可比拟的。赵雅云就读的南江三中离家不远,不但有初中班,而且还有高中班,她可以在这里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这里不比杨义学校,上学或者放学再也不用走那坑坑洼洼的马路,也再也不要走那感觉阴森的傍山小路。
刚刚离开杨义学校到另一个新地方,而且学校很大,这里的初中三年级就多达十几个班。面对的都是新面孔,刚开始赵雅云确实有一点不适应,在短时间内她还时不时想起在杨义学校读书的点点滴滴。而最让她忘不了的还是与众不同的何子明,这位穿着朴素、乐观、善良、聪明的同学,他的一颦一笑,都在她心里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挥之不去。此时赵雅云心想,不知道杨义学校的同学会不会想起她,何子明会不会想起她。
自从外婆全家都搬到南江市来了后,没有什么特殊事情他们也不用再回华龙市。转眼间就到了初中三年级的下学期,赵雅云从杨义学校过来已快一年了。她确实对那一段经历很难忘记,突然赵雅云想到杨义学校是没有高中的,如果要读高中就要考上华龙市里的高中。所以这次考试之后,那些同学中有些人读重点高中,有些人读普通高中,有些人读中专,有些人读技校之类,还有些人甚至可能就从此终止了学业。大家可能都要分开,到时都不知道在何处。想到这里,她决定给何子明写一封书信,那个时期远距离的交流全靠书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