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坐看关中风云变(上)
关中之地,从汉代开始,一直都是北方核心地区,到了隋唐,更是聚集天下最繁荣的经济市场,和人口农业生产基地。
这一点,李业仅是从邠州到咸阳,这区区七县之地,就能有所惊诧
当敬翔把七县版图、户籍统计上报后,李业才发现,自己盘踞的这区区七县之地,光合法登记的户口,就超过十八万户,近百万人。
由此可见,整个关中腹地,恐怕人口近千万
但李业同时也能想到,经此长达三年多的拉锯和血腥战争,被巢军、官军反复蹂躏之后,不知还能剩下多少百姓。
而王朝末世之后,群雄逐鹿,枭雄并起,又得付出多少鲜血和性命的代价?
李业似乎找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意义
王朝兴衰,本是必然,但百姓何辜?苍生何辜?
“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两年多的乱世生涯,已经让李业适应这个世道,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藩镇将领。但那刻骨铭心的现代人良知,却必然会让他变得与众不同。
在战胜黄揆以后,李业迅速派出兵马控制了邠州等京西七县,不同于其他各路聚集关中的唐军,以及盘踞长安的巢军。李业招募官吏,约束士卒,重新组织生产,严格维护治安。
京西七县,在这天下鼎沸,整个关中、河南都变成炼狱之时,居然成了一片“世外桃源”!
效节军并非不要钱,同样要征收大量钱帛、粮草,可他们不会随意杀人,更不会淫掠、屠城。
于是乎,本来咸阳、邠州距离京兆府就不远,在黄揆覆灭后,大量西逃京兆士民都向京西七县涌来避难。
许多失去建制的溃卒,也慕名而来
一时间,效节军的声望,竟是隐隐与凤翔镇齐平,虽然从理论上,李业现在都还只是凤翔镇下的都知兵马使。
这种名望对于李业和效节军而言,有好有坏,好处便是效节军规模迅速扩大,在有了落脚地盘后,富庶的京西七县,也足够供应效节军粮饷,而且只要不搞杀鸡取卵之事,这种供应还能长期持续。
李业除了溃卒、俘虏外,也开始从本地民夫、青壮中招募军士,这些新募丁壮,论战斗技能和经验,肯定是远远不如唐军溃卒和俘虏。但胜在老实忠厚,只要经过严格训练,必然要比那些人更加如臂使指。
而且通过新募士卒,也能很好的打乱、稀释前两者的比例,以免抱团。
对于效节军的建设,李业是有不少想法的,他一直在努力的,就是让其脱离晚唐藩镇跋扈作风,成为自己真正可以依仗的班底。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明确纪律,禁止中下层抱团搞小利益集团,重建指挥高层和基层士卒之间的直接联系和信任。
故而李业才刚稳定下来,就立刻定下了规矩,先是让李振将之前自己所拟定的众多规矩,正式成文,作为效节军军律。然后,他趁着自己麾下的将佐、士卒,还刚拢合不久,没有抱团的情况下,改革衙兵制度。
所谓衙兵,也称牙兵,因节度使帅旗有象牙装饰而得名,就是唐代节度使或者藩镇将领的亲兵,一开始,本来是最受将领信赖的武装。但随着唐中期后,藩镇内“下克上”成为常态,衙兵们发现自己居然掌握节帅身家性命,就自然形成了新的军事利益集团。
成为晚唐五代,军人跋扈无忌的一个主要缩影
而李业,就就是要防患于未然
他先是确定了衙兵轮换,即自己直属的亲兵都,六百人,从各都抽选而来,每年都会轮换一批。
而且这种轮换,对于士卒军官而言,也是好事,因为在效节军亲兵都任职,被看做为升迁的必要步骤。
比如,一名队正,要被提拔为副将,那就先调回亲兵都任职,然后在升任副将调回其他部队。
在这个过程中,亲兵都承担了类似于“随军军校”,或者“军官团”、“教导团”的作用,既能加强军队忠诚度,也能把有能力的军官带到李业身边培养。
然后,就是加强高层和底层士卒的联系,但凡赏赐、抚恤分发,必须经由敬翔、孙胜所管的行军司,并必须遵循军律规定,当着全都将士面进行,以防止军官侵吞。如若发生,军士可以越级上告。
当然,李业知道,这些其实都是治标,并非治本,唐末五代乱局,根本还是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只是眼下,正值战争,李业只是暂时占据了几个州县,并没有真正稳定的根据地,也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和帮手,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随后,扩充到了八千人的效节军,被李业划分为十一都,其中亲兵都六百人,由张归霸任十将,踏白都(骑兵)六百骑,由左厢兵马使符存审亲帅,陌刀都五百人,由右厢兵马使杨师厚亲帅,摧偏都(强弩)七百人,十将秦彦所领,直属李业。
剩下七都,分别以李弘义、赵岳、赵密、霍兴、姚长奇、周彦平、刘齐(原德静旧部)任十将,每都八百人。
划分权责后,李业就开始加紧练兵
无论是新募士卒,还是收编的溃兵、俘虏,都必须从严格的阵列纪律开始操练,连武艺战技都在其次。
当然,李业未必没有先拥兵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反正现在整个关中西部,除了宋文通、李重言的凤翔军残部,能打的就只剩下自己。
现在是朝廷来求他,可不是他求朝廷
而且要是仗都自己打了,东边的李克用、王重荣干嘛?
这叫“活出统战价值”
接下来一个月,李业都按兵不动,加紧训练整备,黄巢也拿这个距离长安不过百里的硬茬子没办法。
可他坐得住,有人却坐不住
自安史以来,长安也不只是遭过一回兵灾了,但眼前黄巢可不是抢一把算了,而是大有长久占据长安的架势。
逃到蜀中的皇帝、中枢、太监们焉能不急?
当李业在咸阳桥大败黄揆的消息传到了蜀中,正窝在成都的中枢,就立刻准备给李业发了不要钱的从五品游击将军衔,授兵部郎中。
虽说唐宋官职都很珍贵,一般宰相也就三品,可这都什么年代了?那些个职衔有多大含金量,中枢自己不知道吗?又不是节度使!李业接了也就接了,并未当回事。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出乎意料了
中和元年四月初,宋文通、李昌言残部逃回凤翔以后,凤翔镇尚有万余人,加上本地还能搜刮些青壮兵丁充数,勉强顶住了孟楷的反攻。
李业在咸阳桥的胜利,大为减损了巢军在京西的实力,也降低了凤翔镇的压力。
但在稳定下来后,许多内部矛盾就显露了出来
此前,郑畋依靠凤翔镇诸县仓储,收拢了周边藩镇,数万大军,东进长安。
但这半年多的战争,也将凤翔府库消耗一空
待这些兵马逃回来后,一个经典问题又发生了——闹饷
没有赏赐,藩镇军士管你是皇帝还是宰相
可郑畋实在是拿不出更多财货了,他也不可能纵容军士劫掠地方。
程宗楚、唐弘夫这两位对郑畋颇为敬重的节帅阵亡以后,剩下的残兵败将们可就没这么讲规矩了。
果然,只是孟楷退兵的五日以后,军中就以讨要赏赐为名,闹了兵变。
紧接着,屯驻于兴平的凤翔镇行军司马李昌言带头,率部逼压郑畋,煽动士卒叛乱,围攻凤翔府城。
郑畋不愿部下自相残杀,便将兵权交给李昌言,当日便离城西去,要到成都投奔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