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少爷的开局计划
陆天明开始苦恼了,难道上天就安排自己到这里来混吃等死的吗?如果说这是上天安排对自己的考验呢,是选择混吃等死还是选择披荆斩棘寻找归途返回原来的世界呢?
回家!这两个字是如此的充满力量,仿佛是一记重拳狠狠地击打在陆天明的胸口,痛得撕心裂肺,无法呼吸。可这两个字让陆天明痛过之后又感觉到无比的温暖,心也变得柔软无力,这一刹那让人不禁想到那两个字“幸福”。父母、妻子、女儿的英容笑貌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涌现,陆天明禁不住含泪而笑。
既然做出了选择,陆天明整理了一下思路。靠自己目前的力量寻找回家的路实在很难,有人、有钱、有权这三样都具备,那么事情总会好办一些。那么就从青城山脚下开始,把势力铺满这世界吧。再来看看自己的条件:前世二流大学工科研究生,专业之外,历史、文化、音乐、军事方面略懂,条件不算好,也不算差。一千年的代差可以弥补一些不足。今世秀才、有佃户、薄产。条件不算好,但是比没有强很多了。这个开局能够接受,老天还算厚道。
天色已经晚了,陆天明到后院开始锻炼身体,压腿、拉伸、俯卧撑,做了半个时辰,就在院子里冲个凉。熄灯,睡觉。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行,今后的路还漫长。
第二天清晨起来,向母亲问过早安,往山里跑去,计划是五公里越野。这个很重要,冷兵器时代,会跑是保命的重要手段。山路越野途中,陆天明想好了赚钱的计划,酒、茶叶、蜀锦这三样在宋朝都是赚钱的大买卖,有得搞。此外,还可以做香水、研究玻璃。一步一步来,商业发展上去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同时,文凭也很重要,官做大了也行。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跑完回去练字!
晨练回来,陆天明用过早餐。进入书房练字。颜真卿的楷书和董其昌的行书前世上学的时候练过一阵,工作后就没时间练了。也罢,现在从头再来,楷书、行书就练这两样,书也要读。
字练完后,排了个学习、锻炼的计划。只要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世界节奏慢,现代人过来对把握时间的节奏、效率上应该高出他们一大截。陆天明此时自信满满,脑子里两个字“坚持!”深深刻下来。
下午,陆天明带着小桃出门溜达去了。不,调查研究去了。发展商业帝国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陆天明出了门,午时已过,如今正是秋收季节。清风掠过金色的稻浪,看上去赏心悦目,尤其是走过自家的稻田边更是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沿着稻田走了两里路,来到一处田边,看见一群佃户们正弯腰在田里忙碌。
“三少爷!你回来了?”田里收割稻子的农户看见陆天明走过,都主动招呼他。
陆天明微笑着回应。自己在陆家这一辈排行老三,大伯陆鸿钧家有两堂兄排在前面,被人叫三少爷也并不感到奇怪。来到大路边问田里的一位农夫:“这位老哥,你看今年收成如何?一亩能收多少担稻谷?”
“三少爷。你不认得我了?可不敢叫什么老哥,我是赵二啊。今年收成好啊,一亩少说能收三担呢”,赵二高兴的说。
这些农户都是半自耕农,自家的田仅仅够一家人吃,再到陆家耕种十亩地,日子就能过得好一些,生活就更有盼头了。陆天明粗略算了一下一亩地自家收两担,一百二十亩一年大概能挣二百多两银子。看来不能够种田,还是卖酒、卖茶吧。
赵二从踩着稻田的稀泥,深一步、浅一步走到大路上,扯过一捆稻草铺在地上,请陆天明坐下,然后吩咐媳妇去取陶罐。扯着嗓子喊了一声“都过来歇息一会!”
周围的稻田内稀稀拉拉地应答声响起“好,这就来!”稻田里的人直起腰。十来个青壮男女从各处摇晃着过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陆天明微笑着看着这些高兴的农户,起身朝众人拱手行礼“诸位辛苦了!”
“三少爷,我等皆卑贱之人,当不得秀才老爷之礼。”
众人皆过来跟陆天明见礼。赵二的媳妇从不远处的稻草堆旁提着两个陶罐过来,陶罐上倒扣着一垒陶碗。赵二家的放下陶罐,取一只碗用衣袖仔细拭了几遍,取陶罐倒了一大碗酒双手递到陆天明面前“三少爷尝尝咱自己酿的米酒。”
陆天明恭敬地行了一礼,双手接过酒碗。赵二家的媳妇脸涨得通红,双手摆着“可使不得,妇人可不敢受三少爷的礼。”说罢,向陆天明行了个万福。
陆天明见自己多礼反而让众人拘谨,当下挥挥手示意众人都坐下。说道:“我不跟大伙见外了,免得生分了。”
“正是如此!”众人皆舒了口气。
“实不相瞒各位,我几日前遭遇一些变故,所幸无甚大碍,只不过之前的人和事记不得了,还好,脑子并没坏掉。今日与诸位叙话,我还是能记住,各位不必担心明日我又忘了。”
众人听他说得有趣,皆是笑了起来。于是纷纷过来作自我介绍。见三少爷一一记住了,众人都放下心来。
陆天明喝了一口酒,嗯……这米酒除了淡了一些,味道还是挺纯正。甜酒嘛,度数不高。陆天明赞了一声。“赵二,你酿酒的手艺不错嘛。”
赵二见三少爷称赞,也高兴地说:“我在酒作坊干过一阵,学了些手艺。也不是我自夸,咱家酿的米酒,这周围十里八乡找不出第二家来。”
众人都点头称是。也不客气,拿着陶碗倒酒,畅饮起来。
陆天明一口喝干碗里的米酒,痛快。看着周围这群朴实、善良、勤劳的农夫、农妇。心里感觉无比的轻松。一个想法不禁由然而生。
“诸位乡邻,我陆家虽待各位不薄,可各位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辛勤耕作,也不能衣食无忧。为何我陆家偏偏能不劳而获。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我家书房里道德经里写的。书里还说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陆天明停了一下,见众人都听得呆了。
陆天明继续道:“之前我说过,我日前遭一变故,生死之间真正明白一道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啥呢?天地没有仁和不仁之分,把世间万物都当成是一样的。圣人也没有仁和不仁之分的,百姓在他们眼里是一样的,平等的。老天既然让我在生死之间想到了这个道理,我也不是说今日要成为圣人。我只是认为这说得对,既然是对的,那么我就该去做。我想成立一社团,想看看能不能让大家都衣食无忧。诸位可愿意相信我?”
杨玉林,之前与陆天明搭过话的铁匠。四十余岁,四方脸,面色略黑,眼睛小而有神,留着黑色短髭须。此刻蹲在一旁冥思,过了一会开口说到:“三少爷,平日你家待我等不薄。大爷、三爷家的佃户日子过得不如咱们这些人家,我等皆是看在眼里,心里明白着。如今你想做啥,我愿意跟着你干,只要你觉得我们这些人有用就行。一句话,我相信三少爷不会害我们,再怎么折腾也比现在的日子要好。大伙说呢?”看来,老杨在这些农户中威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