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张翠芬请客
天黑以后,刘文秀指了指自己的嗓子,表示她已经说不出话了。
“这样下去不行,还是要招人。”,王鸣岐暗暗盘算,到底去哪找合适的接线员呢?
“刘媚?王琳琳?”,王鸣岐先否定了,她俩一天收入过百,不可能答应一天十块钱的工作。
王鸣岐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在自家门口贴出了招工启事,但工资不会像他们几个人这么高了,一天五块钱加提成。
王鸣岐见今天的工作差不多了,就想关门。
可张翠芬不同意。
“老板,现在才七点多,时间还早,我再送一趟吧。”
王鸣岐笑道:“张阿姨,不用这么着急,明天再送也不迟。”
“不行。”张翠芬第一次表现出的非常郑重的神情。
“老板,你知道今天我送了多少盘吗?”
“多少?”
“两百多盘。”
王鸣岐笑道:“好家伙,张阿姨,厉害啊。”
按照王鸣岐制定的提成规则,一盘两毛钱的跑腿费。
两百盘录像带的跑腿费就是四十块钱,加上基本工资十块钱,一天五十块钱。
这个工资水平,在京城都能排进前百分之一的收入水平。
当然,不能与李成儒开的特别特服装店相比,人家开的工资是五千块钱一个月。
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月赚到上千块钱,张翠芬很知足,但她想赚的更多。
多送十盘录像带就是两块钱啊,不过费点力气而已。
闲人最不缺的就是力气,今天用完了,睡一觉又有了。
王鸣岐说道:“张阿姨,钱是赚不完的,雪华马上要高考了,她的生活怎么办?还有,今天你把力气用光了,明天怎么办?”
张翠芬这才想起了刘雪华,“唉吆,坏了,三个孩子该饿坏了。”
张翠芬骑上车子跑了。
王鸣岐和刘文秀对视了一眼,唯有苦笑。
“明天你歇一天,我让李据四个人先轮着来,等招到人了,你就轻松了。”
刘文秀着急了,一天十块钱,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不用天天看人脸色,这样的工作哪里找?
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失去工作,刘文秀感觉太亏了。
王鸣岐笑道:“放心吧,你只是暂时不接电话了而已,你要负责帮我把张阿姨的钱收回来,同时明天招个能接电话的人。”
刘文秀闻言,总算是安心了。
回到柳树里,刘喜贵正在门口等着王鸣岐。
看到王鸣岐和刘文秀回来了,刘喜贵的脸上笑开了花。
“王老板,您回来了。”,刘喜贵说话的时候,腰都弯了下来。
“唉吆,刘叔,在这干嘛呢?”
“等你呢。”
“等我?”
“对,今天晚上,我把李文进两口子请了来,专门做了一桌饭,请王老板吃个饭。”
“嘿,这话怎么说的?”
“您给了孩子他妈工作,我们请你是应该的,中午听翠芬说,一天能赚二三十呢,这可比我工资高多了,我们要好好谢谢您呢。”
“刘叔,太客气了,没必要。”
“李文进两口子都准备好了,快请进,快请进。”
张翠芬骑着自行车回来了。
“老板,快进去吃饭,饭菜凉了。”,张翠芬说着,从自行车篓子里拿出一瓶茅台,“我家老刘抠搜的,准备了什么通州老窖,这不,我去买了茅台,晚上老板好好喝一杯。”
王鸣岐震惊了。
这还是那个爱占便宜的张翠芬?竟然舍得买茅台?
不过,王鸣岐不打算喝。
“通州老窖就很好,不喝茅台。”
“哪能呢,您是大老板,怎么能喝通州老窖呢”
几个人边说边往里走。
刘文秀跟着也不是,不跟着也不是。
王鸣岐说道:“文秀,一起吧。”
张翠芬说道:“一起一起。”,不过,张翠芬的表情并不是很热切,有点敷衍的意思。
刘文秀摇了摇头,指了指自己的嗓子,示意自己累了,要先回去休息。
王鸣岐只能一个人去了刘家。
李文进看到王鸣岐回来了,笑道:“今天老刘大出血,花了五块钱,请了我一晚上,就为了给你做顿饭。”
“麻烦李师傅了。”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不知道王老板能不能吃得惯。”
刘家本来就非常紧张的房间,又加了王鸣岐和李文进,更是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老太太笑道:“你们吃着,我去床上。”
王鸣岐说道:“要不咱们去我屋里喝酒?”
刘喜贵一拍大腿,说道:“哎呀,我就是不好意思张口,文进,走,把菜端过去。”
王鸣岐见老太太要爬到床上去,赶紧扶住了老太太,“刘奶奶,去我那边吃。”
“你们去,你们去,我和孩子他娘就不去了。”
“刘奶奶,您要是不去,我可吃不下去。”
老太太笑的很开心,“好,好,那我就去陪你们坐坐。”
大家七手八脚的把饭菜端到了王鸣岐家里。
“孩子们呢?”
“让雪华带着出去玩了。”
“刘叔,您这不合适啊,哪有咱们吃着,孩子不吃的道理,我去喊他们回来。”
张翠芬见王鸣岐不是虚情假意,忙说道:“你们喝着,我去喊他们。”
刘喜贵要开茅台,被王鸣岐制止了,“刘叔,没必要,咱就喝通州老窖。”
开什么玩笑,一看就知道是小卖部买的茅台,必定是假的,喝了难受,还是通州老窖好,一看瓶身就知道是他买的那一瓶。
“那咱们就喝通州?”
“就喝这个。”
李文进说道:“王老板仗义,现在找个工作多难啊。”
刘喜贵接话道:“谁说不是呢,王老板,谢谢你。”,刘喜贵说完,先喝了一杯。
王鸣岐和李文进都跟上了。
“说起来,翠芬在家闲了二十年,都是我的不是,翠芬的户口一直解决不了,所以……哎!”
王鸣岐好奇的问道:“您和张阿姨结婚了,还不能投靠吗?”
“哎,都怪我。当初可以早早的把翠芬办进来,可为了农村那点自留地,就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