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三大邪术
男孩想了想,摇摇头,“没听说过有个姓赖的老人,我们这个村,基本上都是姓林。”
韩默叹了口气,果然没这么容易就找到人,再去问问村里的老人吧,也许年轻人有很多事情不知道。
韩默把车停在村口,徒步往村里走去。
看到有一户人家开着门,里面有个老奶奶正在编织草篓,韩默敲了敲门,老人抬头看了一眼韩默,“你找谁?”
还好这个老人家听力没有什么问题,那么沟通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
“老人家,请问一下你们这个村,有一个姓赖的老人吗?”
老人手顿了顿,“你找他干什么?”
还真有,韩默脸上一喜,开口道:“我家里有老人认识这个赖爷爷,让我过来看看他。”
老人上下打量了一下韩默,感觉他不像是坏人,就出来指着村子最里面那个房子,“那户人家的老头以前就是姓赖。”
韩默道了谢,往村子最里面走去,来到这户人家门口,门关着,但是没上锁。
“请问一下有人在家吗?”韩默一边敲门一边喊道。
喊了好几声,门向内打开,出来了一个中年人,打量了韩默一眼,问道:“你找谁?”
“我找赖爷爷。”韩默笑了笑。
中年人皱了皱眉,“你找错了,我们家姓林。”说完就要关门。
“哎,请等一下,我家里有人认识赖爷爷,我这里有一封信是要交给他的。”韩默掏出信,递给了中年人。
“那你等一下。”中年人接过信,转身走进屋子里。
半晌过后,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跟着中年人走出来,老人相貌有点丑陋,看起来很凶,韩默一看到老人,顿时笑了笑。
这不就是很多文学作品里面描述的赶尸匠吗?身材高大,面貌丑陋而凶恶,这才能镇住邪祟。
老人拿着信,盯着韩默的眼睛道:“你奶奶信中提到的事,恕老头子帮不上忙,我已经有五六十年没有赶尸了。”
这个老人看起来只有六十岁左右,身上散发着一股摄人的气势,如果有五六十年没赶尸,那他至少也有七八十岁了。
韩默看着老人的眼睛,“赖爷爷,以前我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我知道了古老的巫术还在,蛊术也还有人懂,难道赶尸传承到您这里,就要断绝了吗?”
“如果您不帮忙,白婆婆也许会郁郁而终,说不定蛊术也要没了,这是您想看到的结果吗?”
赖爷爷低下头,深深的叹了口气,“你进来说话吧。”
其实韩默也不知道白婆婆是不是最后一个会蛊术的人,他这样说,只是知道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赶尸了,赶尸匠是真的到了绝代的情况。
赶尸匠都是从小跟着长辈学习,那种独特的经历,是永远都忘不了的,而且这么古老的传承,真到了自己这一代断掉,换做谁都会不甘心。
赖爷爷坐在一张板凳上,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
韩默开口道:“赖爷爷,我对赶尸很好奇,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对于赶尸的解说,有的说赶尸是拿两根竹竿,从尸体的腋下穿过,将手臂绑在竹竿上,前后两个人扛着竹竿走,还有人说其实赶尸是将头和四肢从躯干上砍下来,只把头和四肢背回去,躯干则就地掩埋,是这样吗?”
赖爷爷笑了笑,“照这些说法,如果只是拿竹竿串联尸体,两个人分前后抬,那两人得多大的力气?赶尸通常要走几百上千里,赶的尸体少了,赚不到钱,赶的尸体多了扛不动,古人经常连饭都吃不上,哪来这么多的力气,而且这种方法,要是遇到非常陡峭的路,是根本走不了的。”
“另一种说法更是扯淡,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甚至还有削发代首一说,连头发都不轻易剪,更何况分尸?能出得起钱将亲人尸体赶回来的人,无一不是有相当财力或者势力的家族,他们会让你把尸体切开?”
韩默一下懵了,以前在网上流传的这两个说法,韩默还是认为很有科学依据的,现在经赖爷爷这么一说,又觉得赶尸重新变得神秘起来。
“你奶奶有没有跟你说过,蛊术、赶尸都是起源于上古巫术?”
韩默点点头。
赖爷爷又问:“那你可听你奶奶解释过蛊毒?”
韩默又摇摇头,奶奶曾说过她并不精通蛊术,之前应该问问白婆婆的啊,转念一想,以白婆婆的性格,问她她也不会说的。
“蛊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我们称为虫蛊,另一类我们称为草蛊,其本质就是毒虫和毒草,不同作用的毒所产生的效果差别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小孩子体内容易出现的蛔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蛊虫,但并非是人为的,而其中一些蛊,在现代人看来,就是一些病毒,不同的病毒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能理解吧?”
韩默点点头,“可是蛊毒跟赶尸有什么关系?”
赖爷爷笑了笑,“传说湘西有三大邪术,蛊毒,赶尸和落花洞女,你觉得历经千百年,几者之间会没有关联吗?”
“哦!”韩默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说,赶尸用的是一种蛊术来控制尸体?”
赖爷爷点点头,韩默突然感觉有点狭促,之前自己还拿白婆婆要是死了,蛊术会失传这种事来诓赖爷爷,现在才反应过来,湘西这边也是有蛊术的,看来赖爷爷在意的是赶尸会失传这件事。
“可是,如果赶尸用的是蛊术,那赖爷爷您的蛊术比白婆婆还厉害?”
赖爷爷摇摇头,“赶尸匠最初是从用蛊之人那里学到的一种蛊术,来简单控制尸体行走,但赶尸匠真正的不传之秘,是炼尸,这才是你奶奶她们找我的真正原因。”
“炼尸?”韩默惊呼出声。
“炼尸,既是将尸体炼为僵尸,被正道视为邪道之法,这也是我隐姓埋名,不愿出手的原因,若是真帮你奶奶她们炼尸,必会引来正道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