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在古代边境学工器制造(二十七)
对于方形和筒形风箱,为防止意外,沈方时自己先分别各做了一个等比例缩小的模型。
沈方时把两个模型做出来后带到工坊,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看着风箱的模型,林小桃凑上来好奇地问:“林榫哥,这是什么?好像没见过。”
莫雨停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迟疑地开口:“这个装置精巧无比,不过这是推拉杆吗?难道跟炼铁有关?”
沈方时赞赏地笑了笑,解释道:“的确与炼铁有关,这是鼓风箱,可以让炉中的焰火越烧越旺。”
“鼓风箱?”不像啊,众人心里诧异。
他们现在的鼓风装置大多都是天然风或皮囊竹筒,哪里见过这样的装置。
沈方时正想解释,突然就触发了支线任务。
【“滴——恭喜宿主触发支线任务1,成功制造大型双动活塞式风箱,限时三天。
完成奖励:高温炼铁炉详细图纸一份。”
“滴——恭喜宿主触发支线任务2,教会三人独立制作双动活塞式风箱,限时七天。
完成奖励:煤矿分布图(仅适用于此方世界魏国境内及附近)。”】
沈方时看着任务奖励,眼睛亮了起来,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炼铁熔炉和煤炭。
这两个支线任务必须要完成,沈方时下定决心,看了旁边几人一眼。
林小桃、莫雨停几人身体莫名一寒。
沈方时笑着说:“这个是能给炼铁炉供给送充足空气的装置,比之前那些鼓风装置供给的风更大。至于可不可行,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利用人力手推拉的风箱很快就试验好了,效果的确不错,虽然只是模型,也能看出鼓风效率很高。
用水力驱动的风箱则要去水里试验,幸好当初对于新工坊的选址,沈方时特意选在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不用跑太远。
等顺利试完了两种风箱,沈方时看到工坊的工匠和学徒明显都很兴奋。
他们都有一定的木匠知识,自然知道这两种风箱的价值有多大,不过在看到试验的效果后,即使是什么都不懂的人估计也能看出来。
沈方时笑着说:“对这种风箱感兴趣的可以先看看我怎么做的,等学会后,如果谁能独立制作好一个风箱,我会给予奖励。”
林小桃和沈方时比较相熟,直接就问道:“是这两种都可以吗?”
沈方时点点头,“是的,两种风箱皆可,不拘大小。”
这次是他第一次做限时任务,支线任务1他倒是不担心,不说他已经清楚了双动活塞式风箱的制造程序,就算时间不够,他也可以先在空间模拟室里先试着做一个大型炼铁炉的风箱,熟练之后在现实中制作就快速很多,他的体力现在也好了很多,三天时间是完全够的。
反而支线任务2要求的教会三人独立制作双动活塞式风箱,还有七天限时。
莫雨停他们跟沈方时只学了一个月左右,木工知识还太少,如果他只局限自己的十五个学徒,估计煤矿分布图就不用想了,即便再有天赋也不行。
但工坊里其他工匠就不同了,他们的木工水平有些比沈方时都高,毕竟工龄在那里,估计只要看一遍就大致能做出来了。
因此这次任务真正被沈方时寄予希望的是那些经验丰富的木匠,不过对于学徒机会还是要给的。
其实木匠们早已对双动活塞式风箱感兴趣了,只是工匠间的技术知识对都是保密的,知识技术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谁也不愿意透露给其他人,就算是徒弟,师傅也不会轻易倾囊相授。
虽然沈方时并不在意,他们也知道沈方时不是一个敝帚自珍的人,相反,他还挺乐于教其他人各种工器制造的技巧的。
不过木匠们仍然遵守规矩,不会因为沈方时大方,就随意学走技术。
不过在沈方时主动说了可以学,独自做出来还有奖励后,木匠们激动了,几乎所有的木匠都参与了进来。
奖励不奖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新的风箱真的很感兴趣。
铁匠也一个个眼含期待地过来凑热闹,废话,虽然他们不是木匠,不会做木工,但这种风箱做出来可是要给他们用的。
其中一个工匠起哄道:“林先生,奖励是什么?有银钱吗?”
沈方时失笑道:“有,首先做出来的前三名,如果做的风箱合格,那这三人都奖励五两银子,之后独自做出来的,只要时间在七天之内,每人都奖励一两银子。”
想了想又补充道:“如果不要银子,也可以换成等价的粮食。”
众人都兴奋起来,五两银子是什么概念,普通的一家人,一年吃穿住行,消费也就是几两银子,用二两银子,就可以买下一头牛或两三只羊。
像他们这种工匠每月除发放米粮外,就只有六百文,比军器作坊内的军匠工钱还高一筹,这已经算是高薪了。
更别提,还可以把银子换成等价的粮食。
在边关,有时候粮食比银子都重要,毕竟如今看靠天吃饭,稍有不对,可能就会颗粒无收,到了荒年,就算有银子也买不到粮食。
现在只需要制作成功一件工器,就能白得五两银子,谁都愿意做。
他现在并不缺银子,不说工坊有他的一成利,就说之前储夔给他的一百两他都没怎么动过,粮食就更不缺了,储夔奖励他的和空间世界里的粮食他都吃不完,与其放在那里浪费,不如拿出来给大家发福利。
果然,有了银钱和粮食的激励,现在大家对做风箱的热情高涨了很多,他在做双动活塞式风箱时,众人都目光灼灼,生怕看漏一个细节。
沈方时特意放慢了速度,边做边讲解,争取让学的人观看清楚。
储夔就是这个时候来的。
他还没走近,就听见割锯木头的刺耳声响,以及沈方时徐徐如山间清泉般的声音,两种声音同时响起,形成极致的反差。
走近一瞧,只见十几人围成一圈,专心看着沈方时做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