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直播:我给秦皇汉武上语文课 > 第21章 曹操的招人启示4

第21章 曹操的招人启示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们再来看下一部分,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几句的意思是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这几句跟前面几句是对应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这里把‘贤才’比作‘明月’,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

    “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

    “第二、三小节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的二忧,也就是忧贤才难得。”】

    曹操的手下有不少能人谋士,在武将上,曹操麾下拥有张郃、张辽、于禁、徐晃、乐进等名将。而在谋士上,曹操麾下同样人才济济。

    虽然司马懿已经被处理,但是现在曹操手下的谋士还是有不少能人。

    原本还有人想着,曹操首先已经有了这么多人才,自己去的话未必得到重用,但是现在都放心了。

    看来曹操是明主,只要是人才都能得到重用。

    当然还是有想法不一样的人,天幕一出来,曹操那肯定人满为患,良莠不齐,或许另外的去路更好一展所学。

    【“再来看看下一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首先来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描写景物的,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喜鹊向南飞去。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有!”

    “这是一个比喻句,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接下来的‘周公吐哺’也是一个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指周公姬旦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接待贤士,形容求贤心切。”

    “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司马迁此时虽然有记史的想法,但是还没来得及动手。

    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将来记载的历史会流传后世。

    他记载历史,却又成为历史。

    这种感觉有点奇妙,但是却促使他决定要更加慎重的对待历史。

    扬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直到现在都被认同。

    看到了天幕上出现的《史记》,扬雄就知道后人跟他的看法一样,认可了司马迁的记录。

    周公姬旦,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使天下大治。

    现在看到自己的名字,感觉有点奇怪。

    他并不怀疑自己会史上有名,只是没想到会作为典故出现。

    时间真的太过神奇,他在后人的口中成为一个故事,又逐渐演变为一个典故。

    现在又以这样神奇的方式知道了自己的典故。

    【“除此之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也是运用了一个典故,这里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同样表达的是希望自己能更多地接纳人才。”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曹操渴望招募更多的人才,是用来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一统天下!”

    “没错!三国是个乱世,各方争霸,曹操也不例外。但是他现在年纪已经大了,但是自己的事业还未完成,你们说他愁不愁?忧不忧?”

    “愁!”

    “所以这首诗第三忧就出来了,三忧功业未就。”】

    曹操立马关注荀彧。

    从一开始看到这首诗,荀彧就看到了曹操的志向。

    只是他自欺欺人,想着这是明公未来写的诗,或许此时的明公还没有这个志向。

    又或许是他理解错了诗意,这只是一首普通的求贤令。

    如今天幕直白的表达了出来,主公想要的是夺取天下,而不是匡扶汉室,他又该如何做?

    思绪一团乱麻,荀彧暂时避开了曹操的眼神。

    曹操在想要怎么对待荀彧,他知道荀彧一心恢复汉室,如今知道了他的野心,也许会与他分道扬镳。

    【“这样,我们就总结出了诗人的‘忧’,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是的!”

    “不不不,你们说错了。虽然诗歌是在书写忧愁,但是却也表达了他想要一统天下的壮志。”

    “他想要的是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整首诗高昂激越、悲凉苍劲的,他忧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但是更加激昂的是一统天下的壮志。”】

    曹魏阵营里气氛沉默。

    郭嘉都是通过荀彧举荐的,现在的氛围也不适合他说话。

    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不少人心知肚明,但是却没有如此直白的说出来过。

    跟荀彧一样只想恢复汉室的人动摇了想法。

    【有人说过这句话,“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学习了曹操这首诗,我们来看看曹操这个人。”】

    三国时期所有人都正了正神色。

    说到曹操肯定会说他的的事迹,说不定就会说到未来发生的事。

    只要只言片语,也足够这些聪明人分析出很多东西了。

    荀彧再次专注看着天幕,未来明公建国称帝了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