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的学生生活 > 第6章 五明在山川厂读电大 第三节 五明考上电大了(续12)

第6章 五明在山川厂读电大 第三节 五明考上电大了(续1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在玉蟾山上,看见崖壁上刻着一首诗,诗云:

    “我问金鏊僧,

    谁名玉蟾寺。

    题自黄涪翁,

    苔蚀银钩字”。

    永洪说:“这首名为《玉蟾寺》的诗作乃是明朝状元、大文学家杨升庵游览玉蟾山时挥毫泼墨所题,此诗为我们留下了玉蟾山能够得名的珍贵历史资料啊!”

    永洪接着说道:“想当年,杨升庵因为在嘉靖三年(公元 1524 年)参与‘议大礼’事件,结果遭致贬谪,被打发到云南永昌去了。在此后他往返云南和四川的十四个来回当中,每一次都必须经过泸州这个地方。有时候他只停留几天,有时候则会住上三五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呢!杨升庵侨居泸州长达十多年之久,对泸州的山川景色可谓是情有独钟,更是将当地的父老乡亲视为自己的亲人一般。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好事,深受大家的爱戴。而泸州的父老乡亲同样十分喜爱他,想尽办法保护他,将他视作土生土长的泸州人。在玉蟾山上,至今还流传着数不胜数与杨升庵有关的传奇故事呢!”

    相传,在某一年的春节期间,侨居在泸州的杨状元与他的朋友们一同前往玉蟾山游玩。当他攀登到半山腰时,不经意间回首望去,只见冱水河上帆船如云,渔船如星般点缀其中;再抬头仰望,只见到翠绿的树林中,红墙与翠竹相互映衬,古老的寺庙闪耀着金色和碧色的光芒,宛如一幅真实存在的人间仙境画卷,这美景让他心中诗意大发,不禁随口吟出了一首七言诗:

    “玉蟾寺在翠微间,

    薝葡林中万竹斑。

    人境由来非物外,

    吾乡远不是他山。

    何须老衲双飞锡,

    愿共诗人一扣关。

    飒爽金风乘兴至,

    团团宝月伴君还”。

    永洪说道,杨升庵一行人登上了金鏊阁后,寺中的和尚为他指出了当年宋太史黄山谷所书写的“玉蟾”二字。那字迹苍劲有力、豪放不羁,于笨拙之中蕴含着秀丽,秀丽之中又透露出刚硬,杨状元对其赞叹不已。他站在岩石前,久久凝视着这些字,仿佛能够看到当年诗人挥毫泼墨时的风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开口询问黄涪翁书写“玉蟾”二字的缘由,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金鳌阁旁的灯杆两侧悬挂着十六只精致的灯笼,每一只都散发着温暖而柔和的光芒。在灯杆的顶端,有一盏格外醒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与其他十六只灯笼相互辉映,共计三十三盏,寓意着三十三重天的神秘与高远。

    这些灯笼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每一个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固定灯笼的绳子上点缀着斑斓绚丽的纸花、纸人和纸马,它们栩栩如生,仿佛在微风中舞动,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灯串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光影摇红,纸花映照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使得金鳌阁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杨升庵此刻正倚靠在游廊的座位上,凝视着灯杆直插云霄,思绪渐渐飘远。就在这时,玉蟾寺的僧人送来了精美的茶点,杨升庵这才回过神来,请寺僧一同坐下,畅谈一番。

    在交谈中,杨升庵打听到了关于黄山谷醉酒书写玉蟾的有趣传说。白天,他刚刚欣赏过黄山谷的书法作品,如今又听闻了这段传闻,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泼墨挥毫的雅致兴致。他立刻让和尚撑起灯火,拿起毛笔,犹如神灵附体般地挥毫泼墨。笔锋如行云流水,落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前文所见的那首《玉蟾寺》五言诗,他又在岩壁上书写了“金鳌峰”三个大字,字体清峻雅致秀美,让寺中的僧侣们感激涕零。后来,有人在石壁上雕刻了两副对联,将杨慎与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其中一副对联写道:“陡峭的绝壁上孤立着一座山峰,仿佛在访问黄山谷前来游览一般,石头上已经留下了墨宝的痕迹。

    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试问 杨状元离去之后,这深山里还有谁能够吟诗答对呢?”

    另一幅对联则是:“抖落衣服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岗之上,看着石头犹如蛟龙般矫健,山峦像是蟾蜍一样耸立,悠然地追忆起从前游历过的海滨、高耸的山峰和湍急的水流,大概就是当年游玩过的地方吧。”

    “立马于三泸古老的寺庙之前,抚摸着黄庭坚的题诗,以及杨慎旧日的遗迹,凭吊着残破的边关古堡,感伤时事,为先人也为后人抒发同样的乐观与忧虑之情。”

    两幅对联满怀深情地表达出了泸州人民对于两位伟大诗人兼书法家的深深怀念与由衷赞美之情。

    永洪伸手指向“金鏊峰”,说道:“‘金鏊峰’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亦是由明朝状元、文学大家杨升庵亲笔所书。据传,当年杨升庵挥毫写下这几个字,乃是源于听闻了乡亲们口口相传的一则古老神话传说,深受触动后,才提笔直书于石崖之上。”

    永洪继续讲述道:“传说在许多年前,此地曾遭遇过一场汹涌澎湃的巨大洪水。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将百姓们尽数逼迫至玉蟾山上。乡亲们仰天长啸,呼天抢地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泪水早已流干。在这绝境之中,有位名为金鏊的年轻壮士挺身而出。此人智勇双全,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他。他得知龙宫中藏有一颗神秘的金针,若能得此宝物,便可将滔滔洪水导引至大海之中。于是,他毅然辞别相亲,登上木筏,踏上寻找那颗神奇金针的艰险征程……”。金鏊已经在水上漂泊了许久,具体多少天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划着木筏,突然间发现水面上波涛汹涌,烟雾弥漫,同时还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阵阵呼救声:“救命啊!救命啊!”

    金鏊闻声望去,只见一个人影在水中沉沉浮浮,眼看着就要沉入水底了。他来不及多想,迅速将木筏划向那个人影所在之处,并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水中,向着落水者游去。

    当金鏊靠近落水者并将其救上岸后,才发现对方竟然是一名年轻女子。经过询问得知,这位女子正是龙王的女儿。原来,金鏊为了解救遭受苦难的乡亲们,独自一人冒险进入大海寻找宝藏的英勇行为深深打动了她的心,于是决定前来帮助他。

    然而,为了进一步试探金鏊的品德和为人,龙女故意装作不慎落水的样子,向他求救。没想到,金鏊不顾自身安危,拼尽全力挽救了她的生命,这让龙女深受感动。

    金鏊得知自己所救之人竟是龙女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惊喜之情。他立刻向龙女请求帮助,希望能找到传说中的金针。龙女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轻声说道:“闭上眼睛吧,跟随着我。”金鏊毫不犹豫地闭上双眼,只觉得身体轻飘飘的,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向前走去。

    不知过了多久,金鏊感觉到脚下踏实了一些,他缓缓睁开眼睛,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前。眼前的景象让他瞠目结舌,这座宫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宛如仙境一般。而龙女则站在他身旁,微笑着示意他跟上。

    进入宫殿后,龙女轻抬玉手,胸前的宝石闪烁出璀璨的光芒,宫门应声而开。金鏊紧跟其后,穿过重重回廊和华丽的厅堂,最终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传说中的金针。

    然而,当金鏊定睛一看时,却发现那并不是什么普通的金针,而是一根巨大无比的撑海柱子!它高耸入云,直插天际,庞大得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散发出令人炫目的金色光芒。金针周围,还有一群威武雄壮的鱼兵虾将严密把守,显然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接近。

    金鏊望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要想得到这样一件宝物,谈何容易?就在这时,善解人意的龙女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轻声安慰道:“别担心,我有办法。”只见她轻盈地舞动身姿,腰间的罗帕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般飘飞而出。刹那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根巨大的金针竟然开始缩小,变得只有一尺长短,宛如一根小巧玲珑的木棒。

    金鏊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切。他感激地望向龙女,心中暗叹她的神通广大。有了龙女的帮助,接下来的计划似乎变得可行起来……,只见那宝物被包裹在一方精致的罗帕之中,散发着神秘的光芒。金鏊小心翼翼地接过罗帕,心中满是感激之情。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龙宫之际,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龙王发现了他的行踪!金鏊被迅速带到了大殿之上,接受龙王的严厉审问。

    面对龙王的质问,金鏊毫不退缩,将家乡遭受灾难的惨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龙王。他言辞恳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恳求龙王能够将金针借给他,以拯救那些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乡亲们。龙女在一旁听闻,亦不禁为之动容,她轻声请求父亲能够借出金针。

    龙王看着眼前真诚的金鏊和善良的女儿,心中有所触动。他沉默片刻后,终于开口说道:“借宝给你并非不可,但你需应允我一事。”金鏊闻言,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若能借得此宝用上一月,即便是十件事,我也必定答应您。”于是,他坚定地对龙王表示:“请龙王明示,我定当全力以赴。”

    龙王微微点头,缓缓说道:“你须在天亮之前,为我织出一张拦住河流的大网,否则,这宝贝断不会借给你。”金鏊深知任务艰巨,但为了拯救乡亲们,他毅然决然地应下了龙王的要求。可是,时间紧迫,转眼已至半夜,他却仍未想出任何织网的方法。在这偌大的龙宫中,究竟该用何种线材来编织这张巨网呢?若是无法在天亮前完成任务,不仅金针无法借走,洪水更是无法回流归海,那他又该如何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乡亲们呢?想到此处,金鏊心急如焚,不禁泪如雨下。哭声渐渐变成了一首悲伤而悠扬的歌曲,在夜空中回荡着。这歌声如同一把锋利的剑,刺破了寂静的夜空,将沉浸在睡梦中的龙女惊醒。她匆匆赶到金鏊身边,关切地询问为何哭泣。金鏊泪流满面地讲述了自己织网的遭遇,龙女听闻后,方才明白这一切都是龙王故意刁难所致。

    龙女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若要在天亮前织好一张网,唯有一个方法,便是用我的长发来织。”金鏊一听,心中不禁犯难。女儿家的头发何其珍贵,岂能轻易割舍?然而,眼下似乎别无他法。龙女并未与金鏊争辩,毅然决然地拔下一根根秀发,开始编织起那张救命之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露鱼肚白。终于,在天亮之际,龙女完成了这张网。金鏊来不及多想,急忙向龙王交还了网,并拿起金针迅速返回玉蟾山。抵达目的地后,他毫不犹豫地在汹涌的洪水中捅出几个大洞。顿时,漫天的洪水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而回,涌入大海之中。乡亲们终于得救了!

    龙王接过网后,反复翻看检查,很快便发现这网竟是由龙女的头发所织成。他勃然大怒,立刻召唤龙女前来质问,得到的答案果不其然。盛怒之下,龙王不再倾听龙女的任何辩解,径直冲上玉蟾山,欲夺回金针。金鏊深知洪水可能会再次袭来,紧紧抱住金针不肯放手。龙王施展法术,转眼间,金鏊化作一座巍峨的山峰,永远屹立于此。龙女得知消息之后匆忙赶来,却只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完全不见金鳌人的身影。她伤心欲绝,一屁股坐在山前就不肯离开了。龙王苦口婆心地劝说着,然而龙女根本听不进去;龙王又是恼怒又是心疼,最终一怒之下竟然将龙女也变成了一块坚硬冰冷的石头。自此以后,为了纪念这对深情的年轻人,人们将金鳌幻化成的山峰命名为“金鳌峰”,而那块龙女化身的石头,则被称作“飞来石”。

    五明和他的同伴们继续前行,终于来到了穿山峡石的石壁之上。这里矗立着一片壮观的塔林,杨升庵状元曾经赞誉道:“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嵝尖。”永洪感慨地说道,在杨升庵的眼中,玉蟾宛如川南地区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而隐藏在茂密松林之中的那些和尚的石墓塔林,更是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探寻古迹。这些石塔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呈六角形状,有的则像菱花一般,还有仿照圆锥形状的、圆柱形状的以及三角形状的等等。每一座石塔都造型优美独特,风格迥异,雕刻工艺精湛细腻。从远方眺望过去,那里像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走近一看,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座塔林。塔上生长着树木,而树木的旁边又耸立着一座座高塔,这样的景象就如同仙鹤停歇在松林之间一般,而那一座座塔群,则宛如一只只玉色的蟾蜍在碧绿色的波浪之中嬉戏玩耍,给原本秀美的山景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永洪说道:“关于这片塔群,其实还有着一个非常美好的传说故事呢。据说,当年圆通宝寺的开山祖师义兴,为了能够在玉蟾山上进一步扩建寺庙,广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并将佛经教义传播到天下各地,他不畏艰辛劳累,四处奔波化缘,最终成功地重建了这座宝刹,并且还为菩萨们重塑了金身。在开山门的那一天,场面异常热闹,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了一首诗赠送给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老。”

    诗中写道:

    玉蟾山石绿浮空,

    春日莺啼关口风,

    松楠十里竹连营,

    金鏊峰上梵王宫。

    自那以后,圆通寺里常年都能听到晨钟暮鼓之声,香火也十分旺盛,前来朝拜还愿以及进香拜佛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乎,玉蟾宝刹便逐渐成为了川南地区的一处著名佛教圣地。

    永洪说:“谁能料到呢?玉蟾山的百姓们刚刚过上几年安稳日子,突然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每年不是天灾就是人祸,老百姓简直活不下去了,寺庙里的香火也变得越来越稀少。有一天,朝廷竟然派遣了一位钦差大臣来到泸州,要求当地百姓向朝廷缴纳贡品。这一下子可炸开了锅,人们心里都惴惴不安。因为这些穷苦百姓已经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可以上交呢?更别提什么贵重的贡品了!”

    无奈之下,百姓们只好一窝蜂地涌到庙里,恳请德高望重的义兴长老帮忙想想办法,好让大家免去这份沉重的皇贡负担。然而此时此刻,长老自己也是忧心忡忡、眉头紧皱。他一边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念珠,一边暗自琢磨:如果拒绝交粮,那么黎民百姓恐怕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可是若真要交出贡品,他们又实在拿不出任何东西来啊!正当长老左右为难之际,他忽然抬头凝望着大殿内明亮的灯火,闭上双眼开始静心参禅。就在这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他想起了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情。

    当时,有位年过古稀的老太太来到寺庙里虔诚地拜佛祈福。临离开的时候,她送给长老一张神秘的谜帖,并且郑重地叮嘱道:“一定要记住,只有在遭遇巨大灾难的时候,才可以将它拆开查看,如此一来,就能逢凶化吉、转败为胜。”想到这里,长老急忙拿出那张一直被自己小心翼翼收藏在身边的神秘帖子……然后让小和尚赶紧去取来,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些生长在河岸边的野生果实。长老看着这些东西,苦苦思索却始终不得其解,于是他双手合十,虔诚地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希望能够解开这个谜团,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就在这时,一位身姿婀娜、亭亭玉立的白色衣裳女子突然出现在眼前,她说道:“在玉蟾山上山下以及两条河流的两岸附近,都藏有能够拯救这一方百姓的宝物。”说完,她就化作了一股轻盈的微风离去。长老回过神来,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绪,摸了摸脉搏,突然恍然大悟,立刻站起身来,拿起禅杖带着小和尚在山前山后转了一圈,果然看到了很多野果。接着他们又走到山下的河边,发现两条河岸边上也都是野果。摘下一支仔细观察,这不正是当年拯救诸葛亮十万大军的救命粮草吗?刹那间,长老心中有了主意。

    第二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长老便带领着万民册和一众寺僧、尼姑们出发了。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大袋救兵粮果,步伐坚定地朝着朝廷钦差所在之地前行。

    当钦差大人看到这些红色的果子时,不禁瞪大了眼睛。它们红得像玛瑙一般,大小如同佛珠,看起来十分诱人。钦差大人拿起一颗放入口中品尝,却发现味道又甜又酸,让人难以咽下。

    就在这时,义兴长老和其他僧侣们纷纷抓起救兵粮果大口吃了起来。他们吃得狼吞虎咽,仿佛这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钦差大人见状,心中充满了疑惑,他立刻询问身边的小和尚,这才得知泸州已经遭受灾难多年。早在三年前,这里就已经看不到五谷的影子了,而这种野果,就算是长老也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吃九颗。对于寺僧们来说,今天能够饱餐一顿,已经是感激涕零了。

    钦差大人被眼前的惨状深深触动,他的同情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当场决定离开泸州。没过多久,朝廷颁布了一道圣旨:泸州地区的百姓可以免去三年的皇贡。这个好消息传遍了整个泸州,人们欢呼雀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位智慧的长老和善良的钦差大人。

    永洪感慨地说道:“义兴长老为民请命,免除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浩劫,其恩德真是无边无际啊!”听闻此事后,老百姓纷纷前来感谢他,因为他为父老乡亲们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多年之后,长老圆寂西去。老百姓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和深深敬意,特意在玉蟾山上挑选了一处风水宝地,为他修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墓塔。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塔的四周筑起了坚固而精美的石栏杆,并种下了许多挺拔翠绿的松树和柏树,以此作为对这位曾经为百姓做好事的和尚的永久纪念。

    从此以后,每逢农历二、六、九月份,山上都会举办盛大热闹的庙会活动。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来到塔前,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悼念义兴长老。这种传统代代相传,年复一年,从未间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兴的塔墓也变得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壮观,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而又庄严的风景线。

    永洪说,后来啊,寺里其他和尚圆寂的时候,也纷纷嘱咐寺僧们,一定要把自己埋葬在义兴长老的塔墓旁边,这样就能沾上一点长老的佛光啦!而且呢,他们还要求给自己修建一座墓塔哦!这座塔的位置嘛,当然要紧靠着义兴长老那座六角塔墓才行呀!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里逐渐立下了一条规矩:只要是寺里的僧人去世了,都得被埋葬在这片松林当中哟!

    从那以后啊,这里的石塔变得越来越多啦!而且它们的样式也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呢!有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四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边形的;甚至还有人面部形状的呢!此外,这些石塔的顶部设计也很独特哦!有的是尖顶的,有的是圆顶的,还有的是棱形的呢!至于塔身嘛,则有两层或三层的,也有三层或四层的哦!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松林间,众多造型各异的石塔错落有致地矗立着,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玉蟾塔林,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啊!

    五明一行人远远望去,只见玉蟾山西隅处,一座金色山峰耸立于天地之间,突兀高耸,独自秀丽。这座山峰周围环绕着古老的树木和青藤,交织缠绕,宛如一块碧绿的玉石。山壁之间,飞泉瀑布如银线般飘逸垂下,美不胜收。

    山顶上有一座金鳌亭子,亭子建造得十分精巧别致。自古以来,这里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登高远眺,赏景揽胜,他们在此吟诗作对,相互唱和,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话。

    永洪接着说道:“曾经有一天,当时被誉为‘嘉靖七子’之一的张居来到了泸州,请求侨居于此的杨升庵为他的父亲撰写一篇《墓志铭》。杨升庵欣然应允,并邀请了泸州的经学家曾岷野一同在金鳌亭中为张居来设宴接风。”。

    三位才子初次相见便如同故交一般亲切,张居来酒过三巡之后感到耳朵发热、脸颊发烫。他看到玉蟾山宛如一条蛟龙横卧于此,山势雄伟壮观,占据一方天地。山中树木郁郁葱葱,泉水曲折流淌,水声淙淙作响,还有琴蛙伴随着鸣叫声,仿佛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这里无需刻意作诗都能成就一首好诗,即使没有心思作画也能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远远望去,山中的玉蟾寺依傍着山势而建,寺院宽敞开阔,殿宇气势恢宏,张居来不禁暗自感叹:“泸州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三人在亭子里开怀畅饮,各自倾诉着内心的情感。永洪说道:“经学家曾岷野是一位有功劳却得不到赏赐的忠诚耿直之士。正德丁卯年(1507 年),他就考取了省试的第五名,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并被授予户部江西司主事一职。他怀着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忧虑之情,冒着失去官职的风险,毅然向皇上呈递了八条奏疏,直言不讳地劝谏皇上。然而,宦官刘瑾操纵着国家政权,使得曾岷野遭受了报复和迫害。”终于被贬谪到江西建昌之后,曾岷野越想越是气愤难平,忍不住又接连痛饮了好几杯美酒。杨升庵见状连忙开口相劝:“这世间之事本就充满了波折和坎坷,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只有寄情于山水之间所带来的乐趣,才最能够陶冶情操、磨砺心志啊!你在建昌府时立有大功,但无奈权臣专横弄权,就算你提出了有利于国家兴盛的十项建议又能如何呢?”

    张居正也附和着说道:“少岷兄啊,升庵说得对啊!你难道没有看到那些浅薄无能之人,还有那些像冰山一样冷酷无情的权贵们吗?他们在炎炎烈日与滚滚红尘之下,汗流浃背却还忙着争权夺利,为了攀附权贵而相互倾轧。来来来,让我们以酒作歌吧!”

    就这样,三个人在亭子里推杯换盏,你敬我一杯,我回敬你一杯,不知不觉间便都喝得酩酊大醉。此时此刻,杨升庵的脸上也是红彤彤的一片,就连他那稀稀拉拉的几根胡须似乎也透出了几分红色。然而,他却始终不肯承认自己已经喝醉了,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端起酒杯,仰头大笑道:“张兄啊,少岷兄啊,我怎么可能会醉呢?兄弟之间的情谊,可以令我沉醉;知己之间的交心,同样可以令我沉醉;而这秀丽壮美的山水风光,更是能令我深深陶醉其中啊!”而酒是绝对无法将我灌醉的。就算真的喝醉了,那也是因为心中充满了愤恨和苦闷,只能借助酒精来消解忧愁而已。或者只是想借着醉酒的名义发泄一下情绪罢了。”张君来接着说道:“那我就来凑合一段四言八句吧:

    为官清正乐岁丰,

    常邀挚友聚亭中。

    泉香鸟语依然在,

    金鏊亭里三醉翁。

    两位仁兄,让我们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吧!”说完,他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的诗句刚一出口,众人纷纷鼓掌叫好,就连那些书童和丫鬟们看到这三位才子一个个东倒西歪、醉态百出的模样,都忍不住捂着嘴偷笑起来,现场气氛真是欢乐无比啊!

    永洪说,金鳌亭中三才子饮酒吟诗之事,犹如一阵春风,迅速传遍了整个玉蟾寺。这股诗意的清风,也飘进了寺中僧侣们的耳中。尤其是那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对诗歌视若珍宝,对才华横溢之人更是珍爱有加。于是,他派遣和尚前往金鳌亭,邀请这三位才子来到寺庙中一叙。

    三位才子欣然赴约,他们踏入玉蟾寺的庙堂,仿佛进入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在这里,他们吟诗作赋,以联诗唱和的方式抒发着内心的情感,用画笔泼墨挥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些充满才情与趣味的场景,成为了泸州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一直在人们的口中传颂不衰。

    而在玉蟾山中,五明一行人还有了一个令人惊喜不已的发现——何首乌!这座神秘而壮丽的玉蟾山,山峰峻峭,奇峰突兀,一年四季都被奇花异草所覆盖,犹如一座绚丽多彩的仙境。山前山后,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每一位来到玉蟾山游玩的风流名士,或是虔诚朝拜山寺的香客,都会被这山间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山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采摘那些娇艳欲滴的花朵,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和美好。

    这些花朵绽放得如诗如画,散发出迷人的芬芳。游客们陶醉其中,心情愉悦无比。他们用手轻轻触摸着花瓣,感受着它们的柔软和细腻;他们闭上眼睛,深呼吸着花香,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玉蟾山的美景不仅令人们赏心悦目,更给予了他们无尽的快乐和满足。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人们忘却了尘世的纷扰和烦恼,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然而,采药却绝非一件简单之事。相较于采花时的轻松惬意,采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则要多得多。山林中的草药通常都隐匿于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犄角旮旯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想要寻得它们的身影简直就是难如登天。不仅如此,每种草药都拥有其与众不同的生长条件以及特性,唯有对它们的习性了若指掌,才能够精准地找出并采摘到自己所需之药材。正因为采药充满了重重困难与挑战,这才使得它变得愈发有趣且富有意义起来。

    永洪说道:“相传啊,在某一年里,杨升庵这位状元郎的陈年旧疾突然发作。经过泸州城内医生的诊断和脉象观察后,竟然无法开出药方来治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杨升庵年纪渐长且身体虚弱,再加上他长途跋涉数千余里往返于川滇之间,风餐露宿,因而染上了一身难以治愈的顽疾,导致身体状况极其不佳。”

    然而,杨升庵并不相信自己的病无药可医。当他听闻玉蟾山上生长着一种能够医治各种疾病的神奇草药时,他立刻振作起精神,手握采集工具杖,脚踏登山专用鞋,带着书童一同踏上前往玉蟾山寻找草药之路。

    主仆二人历经艰辛终于登上了玉蟾宝山的寺庙,拜见了寺中的僧侣们。寺僧们一见来人竟是杨状元,赶忙将他们请进庙堂内详谈。一番交谈后得知,杨状元此次前来是为了采药治病,但他对草药的具体位置以及所需采摘何种药材一概不知,因此特地进山向寺僧们请教。

    寺僧闻后大喜,古人云:“圣人也要求教人。”便给杨状元讲了个山中之宝的故事。

    寺僧说,这座山可真是藏龙卧虎啊!山上有一样药实在是稀奇古怪得很呢!它在地下长了五十年被挖出来的时候只有拳头那么大,但如果能坚持用此药服用一年,头发就会慢慢转青;若是挖到生长一百年的,则会有碗口那般大小,服用一年之后,肤色就会变得好看起来,颜色红润有光泽;倘若有幸挖到一百五十年的,那就更不得了啦,足足有盆子那么大,服用一年时间,容颜就能宛如孩童一般娇嫩,行走起来健步如飞,如同奔腾的骏马一般;而若是挖到三百年的,那可就是稀世珍宝了,其体积甚至可达量谷子的斗那么大,长期服用下去,说不定真的能够羽化成仙呢!

    寺僧越说越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仿佛自己已经亲眼见到过这些奇珍异宝似的,而且说得也是越来越玄乎了。杨状元听得十分入迷,连忙向寺僧请教道:“敢问大师,此等神药究竟位于何处呢?”寺僧微微一笑,轻启双唇念出了一首顺口溜来:

    ”此药长在石缝中,

    多情株藤紧相逢,

    上红中空老来硬,

    历尽寒暑何首乌“。

    杨状元一听,寺僧把药名、药样、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都一一讲述得非常清楚明白,他当即便向寺僧辞别,带着书童一同上山寻找药材去了。

    然而谁能想到呢,他们从清晨开始一直寻找到黄昏时分,始终未能发现何首乌的踪迹。眼见天色渐晚,主仆二人疲惫不堪,只得先停下来稍作歇息。他们坐在山间的石头上,拿出随身携带的酒水,以解口渴之需。就在这时,一阵倦意袭来,杨状元和书童不知不觉间便陷入了朦胧之中。

    恍惚之间,杨状元隐约看见前方不远处的石头缝里,有两株藤子相距数尺之远。令人惊奇的是,那两株藤子竟然像是有生命一般,突然自行相交缠绕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它们又自动松开,但没过多久,两株藤子再次纠缠到了一块儿。

    书童见到这奇异的景象,兴奋地大喊起来:“状元公,您快瞧!快瞧啊!那两株藤子居然自己绞在一起啦!”杨状元闻声定睛观瞧,果然如书童所言,这不正是寺僧所描述的“多情株藤紧相逢”嘛!主仆二人顿时又惊又喜,急忙点燃火把,顺着藤子的方向往下挖掘。大约挖了三尺有余,终于挖到了一个碗口般大小、形状如同木苕的物体。

    杨状元将其捧在手中,借着灯火仔细端详。只见这个东西上面没有须根,表皮呈现出红棕色,凹凸不平,布满了褶皱和纵向的沟槽。按寺僧所说,这碗口般大小的何首乌竟然已经生长了整整一百年!如此珍稀难得的宝物竟被我杨升庵寻得,难道是上天有意眷顾?想来,我定然不会轻易夭折,毕竟这百年难遇的何首乌都已落入我手。次日清晨,我赶忙吩咐书童将其切成片状。待切开后定睛一瞧,但见那首乌片纹路宛若云锦,色彩斑斓绚丽,浑然天成,美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自那日起,杨状元每日清晨皆空腹饮酒送服。连服三日之后,顿觉身上病痛大为减轻,周身疼痛尽消。继续服用十日有余,更感精神抖擞,食欲渐增。百日之后,原本花白的头发变得乌黑油亮,原本苍老蜡黄的面庞亦焕发出青春光彩。就连杨状元本人都难以置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如梦似幻。再瞧那书童,仅仅食用了些许切首乌时散落的粉末,如今也是眉清目秀,面色红润,整日忙碌却不知疲倦。至此,杨状元方才深信不疑,这何首乌果真是世间罕有的珍宝。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神奇的何首乌,杨状元特意撰写了一篇介绍玉蟾山何首乌的文章,详细描述了自己服药后的奇妙变化,乌须发、壮筋骨、益寿延年。玉蟾山上的何首乌经杨状元这一传,便成了玉蟾山山中一宝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