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的学生生活 > 第6章 五明在山川厂读电大 第三节 五明考上电大了(续10)

第6章 五明在山川厂读电大 第三节 五明考上电大了(续10)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与温暖的人同行,单调的风景也会充满诗意,平常的日子充满温馨,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生出欢喜,只觉得光阴生香,流年静好。我们都是风雪夜中的赶路人,因相遇摩擦,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人与人之间传递出来的温暖,让人内心无论在哪个季节,都可以繁花似锦、暖意氤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别人对待你的温度取决于你对待别人的态度。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冷冰冰的人打交道,如果一个人总是冷漠无情,久而久之就让人想远离,再无交集。愿你做个温暖的人,更愿你是个被温暖的人。朋友不在数量,舒服就好,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和舒服的人深交,就是品一杯好茶,养身养心,越后面越是唇齿留香。无论过去多少年,也不会感到陌生或厌烦,相处时始终舒心自在。千帆过尽,平淡最真。心若静,日子没有喧嚣;心若晴,人生没有雨天。盈一颗明净如秋水长天的心,穿行于岁月的长林。“云很淡,风很轻,任星辰浮浮沉沉!”岁月可以苍老容颜,但一定不要沧桑了心情。生活百般滋味,要学会微笑面对。拥有一份月白风清的淡定,在细碎的光阴里,从容度日,就很好。远山近水皆有情,最是难得心从容!有人说,人之至福,是确信有人在爱着你。生命因爱而美好,生活因情而温暖。但有些时候,对于已拥有的爱,我们又很容易犯习以为常的错,总把别人对自己的好视作理所当然。无论何时,都要提醒自己,别忽视那些默默爱着你的人,别辜负他们。因为,人只有懂得珍惜爱,才配拥有爱。有些人,有些物,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它一直在世间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等待你,过去的寒来暑往,岁月沧桑,它都那么执着地等你在风里雨里,而当你终于隔了千山万水,在那一时,那一刻与它相遇,原来,除了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有就是此生不换的缘分啊。世间的万千种遇见,成就了万千种缘分,有人喜欢“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后的重逢”那种了然;也有人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浪漫与美好;也有人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乍现与惊喜。其实,世事轮回,无论与人还是与事的遇见,都是一种机缘,一种缘分。且行且相遇,且行且珍惜,一路前行,遇见更盛大的风景!揽一怀夏日暖阳,和同行者在诗情画意的大学校园里走一走。让五明记住的不仅有同行者纯真的笑脸,还有他们努力向上的样子。春华秋实,五明很陶醉,也很充实!感觉到了人生价值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岁月》

    如烟的岁月,

    飘落了谁的等待,

    风干了谁的思念,

    那倾城一世的夏花绚烂,

    一川云水,一湾彼岸,

    那回眸一笑的嫣然,

    是久别重逢的欢颜,

    夏夜的清凉透过光影斑驳的花墙,

    思念如洒落松间的月光,

    心扉的诗页里,

    是从容平淡风吹过的云烟。

    言慢者贵,

    性柔者富,

    德厚者旺。

    允许自己做自己,

    也允许别人做别人。

    让彼此在岁月中前行!

    五明从重庆出差回到山川机械厂教育处,给张处长汇报了一下工作,并把签订好的委托培养合同交给了张处长,领导对五明的工作很满意。

    转眼1985年的”五一”节到了,五明和晓萍商量,准备去福集玉蟾山游玩,五明读中师时,去玉蟾山旅游,那次只是跑马观花地看了一下,这次去玉蟾,五明和晓萍说好要仔细看看,五明的一位同事叫永洪,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哥,说话慢条斯理,他对玉蟾山风景区很有研究,知道很多玉蟾山的故事,五明便邀请他们家一起去玉蟾山,叫永洪给五明和晓萍当解说导游,五明听说龙脑桥也很有名,五明和晓萍也决定去看看。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一道,首先来到玉蟾山大茅坪,它是镶在风景区一块碧绿的翡翠。大茅坪上的美国松、墨西哥柏、油橄榄终年浓荫蔽天,郁郁葱葱,山风吹来,林涛阵阵。坪台上青藤紧紧编绕云杉,尤如绿色的绒缦把杉树紧裹,山顶悬崖间,无数飞泉瀑布飞流而下,好似银线飘垂落下九天。永洪说,这儿一年四季变化着,春天百花争艳,蜂飞蝶舞,夏天融日金耀,蝉鸣蟋叫,秋天雾霭飘浮山间,犹如仙女婆娑起舞的纱带;冬天松涛与水声相伴,灯火与星月齐辉,给玉蟾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五明和晓萍他们在大茅坪的玉蟾古关门旁的岩石上,看见有清朝爱新觉罗·长白成骏书写的“玉蟾耸翠”四个大字,雄健浑厚,丰润有力,乃丹青上乘之作,为玉蟾山石刻增添了一朵瑰丽的色彩。

    永洪说:“相传啊,这四个大字乃是成骏所书呢!在清朝时曾有这么一年,爱新觉罗奉了皇上的密诏,要前往蜀中挑选一处名山,修建一座九重殿用来祭祀祖先。于是乎,爱新觉罗便与教导他的先生成骏一同逆着长江而上,几乎将巴蜀地区的各大山川名岳都游览了个遍,但却没有一个能让他们满意的地方。眼看着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爱新觉罗心中烦闷不已,根本就没心思再去观赏山水美景,只是一味地埋头赶路。直到第二天傍晚时分,他们才抵达玉蟾山的古关驿站,并在此投宿。爱新觉罗一倒进房间里的床铺,就久久无法入眠。而门外的山风则不停地吹拂着,进进出出就如同有人在弹奏古琴一般,搅得爱新觉罗的心神愈发地不安定起来。好不容易睡着之后,他又在梦中见到了一位长者,只见这位长者头上戴着一顶插着高高帽檐的‘东坡帽’,推开门走了进来,并当场口占了一首五言诗……”

    “寻幽须有约,

    学隐苦难潜。

    韵步黄山谷,

    还思向玉蟾。”

    又说道:

    “寻幽何处寻,

    此山秀石奇,

    修座九重殿,

    千古祭先民。”

    说罢,便化成一团云烟而去。

    永洪说,爱新觉罗突然间像是被一股神秘力量唤醒一般,双眼猛地睁开,然后全神贯注地盯着长者所作的诗句,逐字逐句地吟诵起来。他越读越觉得这首诗似乎蕴含着某种深意,每个字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句话都像是隐藏着一段缘由。

    巴山蜀水之地,虽然拥有峨眉山的秀丽、青城山的幽静、剑门关的雄伟和瞿塘峡的险峻,但却没有一处能够将这些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想当年,苏东坡曾在乐山凌云山上饮酒作诗,与同样喜爱山水的好友黄庭坚、黄山谷各自抒发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他们或钟情于峨眉之秀,或陶醉于青城之幽,或赞叹于剑门之雄,或感慨于瞿塘之险。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品味和见解,而这些不同的喜好也反映出了他们各自心中的抱负和志向。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种差异,才使得这个世界变得如此多彩斑斓吧!

    永洪说道:“爱新觉罗心中暗自思忖着,待到天亮之后,我定要将这座玉蟾山游历个遍。”就在这个时候,伴随着一声嘹亮的鸡鸣声,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爱新觉罗用过早餐后,便与老师一同踏上了游览玉蟾古关的路途。他们首先参观了南唐徐铉、宋朝黄山谷以及明朝杨升庵遗留下笔墨的地方,并对这些历史名人表示了深切的缅怀和敬仰。

    这次游览让爱新觉罗大开眼界,他深刻地感受到玉蟾山确实是蜀南地区的一处著名胜地,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华章,各自引领着时代的风骚。两人回到驿站后,爱新觉罗趁着游览的兴致,拿来纸笔,想要写上几个字。然而,当他提起笔时,脑海中的文思却突然变得一片空白,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无法落笔成文。他在纸上反复涂抹修改,始终难以写出满意的篇章,最后只能无奈地放下笔,满脸羞惭。

    站在一旁的先生成骏早已洞察出他的心思,于是迈步上前,轻声说道:“还是让我来添上几笔吧。”爱新觉罗这才深深地舒出一口气来。此时,只见成骏将那六尺宣纸平铺于案头之上,他运笔如飞、笔走龙蛇,仿佛狂舞一般,走笔更是犹如神明附体般神奇,须臾之间,四个大字跃然纸上:“玉蟾耸翠”。这几个字的笔迹古朴苍劲,雄浑有力,落款则是“爱新觉罗题,长白成骏书”。然而,后来刻在关道岩石上的字却少了一个题字。原来,当字写好之后,爱新觉罗心中突然感到一阵不安,他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于是便悄然将那个题字涂抹掉了。到了第三天,请石匠前来,将“玉蟾耸翠”这四个大字镌刻在了石崖之上。

    永洪说道:“为何成骏又变成了长白成骏呢?其实,长白乃是成骏的祖籍所在地,也就是东北长白山地区之人,而成骏才是他真正的姓名。至于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则属于清朝皇族之姓,亦是女真族的姓氏。”““玉蟾耸翠”这一美景后来被世人誉为玉蟾风景名胜中的佼佼者。爱新觉罗和成骏返回京城之后,便向皇帝呈上了一份详尽的奏章,详细描述了他们所见到的壮丽景象以及重建九重殿的重要性和意义。皇帝龙颜大悦,欣然恩准了这个提议,并下令在玉蟾山上重新修建一座更为宏伟壮观的九重殿。

    然而,当永洪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不禁感叹道:“由于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流逝,如今的玉蟾山上那座曾经辉煌一时的九重殿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只能凭借想象力去描绘它当年的风采了。”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来到山上,看见了山壁上刻有“玉蟾”二字。

    永洪说着便指向前方不远处的一块巨石,只见上面刻着“玉蟾”两个大字,每个字都足有 16 米之宽,字迹古朴苍劲,历经八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却依旧清晰可见。

    据永洪所言,这可是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也就是黄山谷所留下来的珍贵墨宝啊!

    据说,当年黄山谷被贬至泸州时,与当地知州王献可私交甚好。一日,两人一同游览那曾令杨贵妃喜笑颜开的古老驿站古道。行至接官亭内,二人开怀畅饮,极目远眺,只见远山近岭皆被茫茫雾气所笼罩。就在这时,一幕奇景出现在他们眼前:刘海手持香饵正在垂钓金蟾,而那金蟾则跃起争食,钓钩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一会儿高挑,一会儿低落,金蟾始终无法吃到食物,只能瞪大双眼紧盯着香饵。此时此刻,沉醉于美景之中的黄山谷兴致大发,将酒杯往桌上一放,脱口而出:“美哉,刘海戏金蟾耳!”谁知道话音还没有落下呢,顿时山谷中的云雾就散开了。两个人急忙走出亭子来到岩石前面,仔细一看,只见岩石下面的石头千奇百怪,每一块都好像蟾蜍一样,有高的、有矮的、有站立着的、还有躺着的,简直就是栩栩如生啊,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样子。黄山谷非常高兴,趁着酒兴立刻就在穿过山洞的蟾石上面写下了“玉蟾”两个字,写完之后直接把笔一扔,又连着喝了好几杯酒。王献可走上前来一看,心里想着这位大诗人怎么把“玉蟾”写成了“王蟾”啊,但又不好意思当面问出口,站在一边的小书童看到这个字却笑出了声音。这一笑倒是提醒了略带几分醉意的黄山谷,他迷迷糊糊地朝着石岩上看过去,果然发现玉字少了那么一点点,于是他灵机一动,顺手摘下了亭子旁边的山茶花,往墨池里面一蘸,然后朝着石岩抛了过去,说来也是很巧啊,这一点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好点在了王字的上边。王献可和小书童一看,接连叫好,笑声一直停不下来。。从此,此山便以玉蟾而名,“刘海戏金蟾”已成为美丽传说。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来到一个水池旁,旁边写有”洗墨池“三字,永洪说,这玉蟾山的洗墨池,就是宋朝大文学家、大书法家黄庭坚在这儿教授弟子写字时,洗笔的地方。

    永洪说,在宋朝绍圣年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被贬至蜀南地区。那个时候,蜀南最为繁荣昌盛之地当属戎州(现今的宜宾)以及泸州了。而这两处地方的州守彭知微与王献可更是交情深厚,两人皆非常珍视贤才。

    当黄庭坚抵达蜀南后,两位州守轮流邀请这位诗人兼书法家前往自己家中做客,并对他关怀备至。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之际,泸州州守王献可邀请诗人黄庭坚一同前往玉蟾山寺赏月。王献可的千金大小姐也在场,宴席之间,小姐吹奏起了洞箫,那美妙的乐声婉转悠扬,仿佛将月光都荡漾在了水池之中,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曲罢,小姐恳请诗人黄庭坚挥笔题词留念。黄庭坚见到州守父女如此真诚,便欣然应允要填一首词赠予小姐。听闻此言,小姐喜不自禁,亲自去池中打水为诗人研磨。这份诚意令黄庭坚深受感动,心想:“我一个犯官,到泸州之后竟然能被他们一家人像贵宾一样对待,实在是感激不尽啊!如今这位小姐又如此喜欢书法,我有心收她为徒,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她。”小姐从书箱之中取出一支精致的好笔,小心翼翼地递给先生。黄庭坚接过笔来仔细端详一番,这支笔毛柔软细腻,笔触精妙润泽且柔和。他在砚台上轻轻试了两下,顿感这笔尖柔中带刚,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于是,他立刻蘸满砚台中的浓墨,开始在宣纸之上尽情挥洒起来。站在一旁观看的州守和小姐目睹着诗人运笔如同流星划过天际般迅速而准确,其字或横或竖,或撇或捺,犹如将军排兵布阵一般错落有致,收放自如,不禁看得入神了。眨眼间,只见黄庭坚轻轻松开手中之笔,将它搁置一旁。众人纷纷上前一看,原来他已经在宣纸上填满了一首《念奴娇》。词中不仅勉励小姐学习书法时需要熟练掌握草书、隶书、篆书、魏碑以及甲骨文等各种字体的用墨技巧,更要博览天下的诗词文章,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诗词创作的规律,从而让自己的诗、书、画都有所进步。自那以后,小姐便正式拜黄庭坚为师,并在寺庙之中潜心苦读诗书,勤奋练习书法。黄庭坚在玉蟾山收小姐为徒的消息,犹如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泸州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纷纷传颂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时间,前往玉蟾山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

    州守王献可听闻此事后,对黄庭坚的才华和品德深感钦佩。他决定拨出银两资助,在玉蟾山上创办一所义学,以供更多的学子前来学习。这一善举得到了众人的赞誉,也让黄庭坚深感欣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义学学习的弟子们逐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老师黄庭坚写完字后,总是会走到水池边,将毛笔洗净。弟子们对此疑惑不解,但又不敢贸然询问。

    终于有一天,趁着老师外出的机会,一群好奇的学子们围拢到小姐身边,鼓起勇气问道:“小姐,我们一直很纳闷,为何先生每次写完字都要在池中洗笔呢?”

    小姐微笑着看着他们,轻声说道:“其实,这其中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缘由。你们可知,这池中的水并非普通之水,而是玉蟾山泉水汇聚而成。这池水蕴含着山中的灵气和精髓,先生之所以在此洗笔,正是为了汲取这天地间的精华,融入他的书法之中。”

    众学子听后恍然大悟,眼中闪烁着敬佩之情。他们明白了,老师的书法之所以如此卓越,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勤奋与天赋,更是因为他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和运用。

    从此以后,弟子们对这一池清泉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自然、感悟生活。而那座位于玉蟾山上的义学,也因黄庭坚的教诲和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成为了泸州城的文化瑰宝。于是乎,先生取池水涤砚,笔走龙蛇间,墨香四溢,字如行云流水般飘逸灵动,更显精妙绝伦。恰如东坡居士所言:“黄山谷书法清劲有力,笔力雄浑丰腴,姿态浓郁而意境淡雅,灵巧隐于笨拙之中。”小姐赞叹道:“先生之字画,无一不是传世珍宝。”众学子闻罢,恍然大悟,方知先生书画之神韵竟与洗笔之水息息相关。自那时起,众人皆效仿先生,每每书成后便至池中洗笔,欲沾染些许山间灵秀之气,汲取先生神来之笔的韵味。久而久之,洗笔池内的水已化为一片墨黑。后世之人,为缅怀这位卓越的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将此池命名为“洗墨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