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我的学生生活 > 第6章 五明在山川厂读电大 第三节 五明考上电大了(续)

第6章 五明在山川厂读电大 第三节 五明考上电大了(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二天,五明又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看望山川机械厂派送在那里学习的建伟、显林等学员,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问问他们需要工厂解决什么问题。他们看见五明去看望他们,感到很开心,说在学校学习生活都挺好的,他们叫五明回厂后,转达他们对工厂的感谢之情。

    五明还走马观花地参观了一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这个学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坐落于成都市建设北路沙河,学校主楼恢弘大气和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相映照。主楼是当年由苏联专家主持设计,1965年完成的建筑,学校还有一条很有风采的银杏大道。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9月,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中国的科学巨匠、一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手书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校名已经成为学校创建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五明认为,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投身社会实践,向社会实践学习,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五明总是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向先贤学习,向各种流派学习,向历史遗迹学习,并且尽量作好书面记录。

    五明早就听说了成都武侯祠的大名了,如雷贯耳,五明怀着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心情,毅毅特地请了假,陪着五明兴致勃勃去成都武侯祠参观、学习了一下。

    五明看到武侯祠内纪念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占地15万平方米,始建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这表达了川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也体现了川人的智慧。

    毅毅说,武侯祠初建时,曾与昭烈帝刘备的祠庙相邻,在明朝初年并入汉昭烈庙,成为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庙。

    诸葛亮殿的屋顶上放着弥勒佛和道教的风神、雨神,起到震灾的作用 。也体现了在四川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发展。

    “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这是全国仅存九座“武侯祠”,只有成都这座“武侯祠”的名气最大。

    武侯祠门前的狮子明碑全名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碑文主要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碑身下有赑屃碑座。相传赑屃是龙的儿子,形如龟而有齿力大能驮,因此常被用作碑底 。前后《出师表》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

    五明静静地默读了一遍《前出师表》:

    “《出师表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五明觉得《前出师表》表现了诸葛亮一代名臣的忠心。

    毅毅说,武侯祠体现着民众们对诸葛亮军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誉,也是三国遗迹源头,想要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这里就是最好的去处。

    五明看到,武侯祠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等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有“三国圣地”的美称。

    五明看到,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

    五明和毅毅走到文臣武将廊,看见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人物像之装扮、衣着主要借鉴自清代戏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

    五明看见,刘备殿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刘备殿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大殿正中刘备的塑像,刘备高大坐像,整个庙宇中这尊像最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

    五明看见,诸葛亮殿是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等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

    殿宇宏敞开朗,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

    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情操。

    毅毅说,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诸葛亮像两旁,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五明和毅毅来到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毅毅说,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备、关羽、张飞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

    五明看见,惠陵陵墓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照壁立于墓前,之后为山门,上悬“汉昭烈陵”匾,后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内高悬“千秋凛然”四字匾额。其后为阙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书“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字。在寝殿西侧写有“惠陵”二字,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墓冢周围有灰色砖墙环绕,砖墙外为红墙夹道,可由此至诸葛亮殿。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最南面。毅毅说,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

    五明和毅毅来到《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毅毅说,此碑又名唐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来激励后世。文章写好以后,由柳公绰书丹,由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三绝碑”。

    毅毅给五明介绍了清朝赵藩撰《攻心联》匾。

    毅毅说,此联作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作者赵藩。悬挂于武侯祠中诸葛亮殿前。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毅毅说,其联意为: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对方诚服,则心怀二心、疑虑不安的对立面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战;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施政方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国的人要深思其中的道理。

    毅毅说,本联在赞扬诸葛亮执法谨严,也肯定了他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宽严结合的施政方针。同时,在下联借题发挥,针砭四川的时政。清末,政治腐败,四川也不例外,四川巡抚岑春宜及其后任刘秉章,不顾当时实际情况,不顾民心众意,主观武断地发号施令。一个宽大无边,一个酷似暴秦,结果坏人横行,怨声载道。作者表现了对四川局势的忧虑和关注。

    五明和毅毅还仔细阅读了武侯祠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诸葛亮一生值得歌颂的功绩很多,有的对联以全为胜,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本联却抓住了诸葛亮一生很关键的隆中对一事,写得很精彩。

    五明还看了武侯祠内的“明云纹双云耳三足铁鼎”,此鼎口径77厘米、高125厘米、腹围86厘米。铁,模铸,方唇,直口,阶梯形直颈,丰肩,鼓腹,肩上两侧各附一祥云状竖耳,与器口有连接,并高于器口,下附三兽足。口沿饰杂宝法器,颈部分两层,第一层饰缠枝纹,第二层也饰花卉纹,但锈蚀严重,模糊不清。二层纹饰均有脱落现象。腹部满饰云纹。三蹄足较高,粗壮,上部均装饰一兽面,兽面头顶双角,怒眼圆睁,鼻孔大张,满脸横肉。三足有水泥修补痕迹,鼎内有三个圆状物,中有铁钉突起。

    五明和毅毅还怀着崇敬的心情,乘公交车去杜甫草堂参观、学习了一下。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毅毅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杜甫还写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明看见,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作杜工部。

    毅毅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长江三峡流落湖北、湘南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杜甫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杜甫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妻(浣花夫人)任氏族人据为私宅。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杜甫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杜甫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明朝末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连年的战争,杜甫草堂毁于战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杜甫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中华民国后期,四川地方军阀互相混战,杜甫草堂成为军阀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杜甫雕像戴上斗笠。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毅毅还给五明讲了一个故事,毅毅说,1958年3月,有位诗人利用在成都参加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这位诗人一行由原杜甫草堂寺山门进入草堂。他们事先未让人打招呼,进门后,便在庭院内信步游览。他先到“花径”旁的影壁前,面壁佇立良久,被壁上“草堂”两个醒目的大字所吸引。据说,清人周竺君在书写“草堂”二字时,不用笔,而是用手抓大米写成,字体敦厚而遒劲,加之后来用瓷器碎片镶嵌在上面,更显得别致而格外引人注目。这位诗人顺着“花径”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地走着,随意观望着四周的翠竹、苍松和高大挺拔的楠木树,神态愉快而安祥。他走过小桥,踏上“柴门”的台阶,浏览了柴门两侧壁嵌纪念杜甫的诗文石刻,然后走进“工部祠”,在这里迎候的草堂纪念馆的接待者,向诗人介绍了工部祠内陈列的碑刻和塑像,这位诗人对祠内左壁嵌着的后人凭吊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很仔细,有时用右手轻托着下颚,有时又把微弯着的左臂背在身后,仿佛在低吟微咏。

    接待者介绍到,“工部祠”内除有清朝人所塑杜甫像外,其两旁还配祀有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据祠内碑刻记载:黄庭坚、陆游配祀杜甫,是因与杜甫“心迹相同”,思想相通,在诗歌创作方面,黄庭坚、陆游继承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传统。另外黄庭坚、陆游与杜甫一样,均非蜀人而流寓或宦游蜀中。

    听了接待者的介绍,这位诗人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对清朝人所作的如此安排显示出深刻的理解和赞许。

    离开工部祠,这位诗人从后门步入“诗史堂”,看到两壁悬挂着各种杜甫石刻像拓片和画像,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接待者告诉他:“这是诗史堂“,是后人为纪念杜甫修建的。”并向这位诗人一一介绍了每张像的来历。他一面吸着香烟,一面端详着杜甫塑像。在阳光的辉映下,今天“诗圣”也好像神采奕奕了。

    离开“诗史堂”,在接待者的陪同下,这位诗人沿着古雅别致的回廊,走进杜诗版本陈列室。这里陈列着杜甫草堂纪念馆从国内各地搜集到的自南宋以来各个朝代的杜甫诗集的各种版本,以及朝鲜、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l0多种语言的外文译本。诗人对宋、元刊本特别感兴趣,他指着一部用雪白宣纸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问是什么时候印制的,接待者回答是上海最近发行到成都来的。看来他是想寻根究底,接待者又补充道:“发行到成都的有10多部。他说:“太少了。”也许此刻,作为一个在深厚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偏爱,也为杜甫的诗未能在民众中普及发出感慨和遗憾吧!

    这位诗人在看完了明朝、清朝和近代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这是社会现实诗。”他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洞悉、理解杜诗而作出独到深刻的评价。

    这位诗人来到“大廨”,在一排坐南向北的“飞来椅”上坐下稍事休息。过了一会儿,他的目光被“大廨”内悬挂的一幅清代学者顾复初所撰长联吸引住了,不禁起身端详并轻声念道:“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揣摩片刻,然后说道:“是集杜句”,又走到西头仔细看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他慈祥的脸上露出微笑,指着长联,用赞赏的口吻说道:“好!”

    毅毅说,1959年,由李劼人主持过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当时他是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为修建杜甫草堂组织了一个筹委会,成员多为文化名流,博学鸿儒;修缮主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

    毅毅说,杜甫草堂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毅毅说,杜甫草堂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史。

    五明和毅毅还仔细阅读了杜甫草堂对联:

    “草堂传后世,

    诗圣著千秋。”

    全联仅用十个字,就倾注了对大诗人杜甫的赞美之情,干脆利索,言浅意深。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这是摘录杜甫《将赴成都草堂有作》五首之四中的两句而成联的。并题跋说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这表现了对诗人杜甫个人的赞颂。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惊薄斗牛。”

    杜少陵的诗指斥当时豺狼虎豹的政治,他那忧国忧民的苦心。

    五明记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杜甫的这一思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明阅读了郭 沫 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作为一个时代的诗人,杜甫的伟大之处,是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热情地关怀着人民大众的疾苦。这是他赢得千百年来人民爱戴的主要原因之一。郭沫若的对联,好就好在不是一味的歌颂,而是准确地概括了杜甫的为人和杜诗的特点,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五明记得,杜甫的《石壕吏》就集中反映了这个特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五明还阅读了何绍基题杜甫草堂联:

    “锦水名山君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毅毅说,上联赞颂杜甫,下联抒发自己来游草堂的心情。

    这里的“人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七,杜甫的诗《人日》中说。”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

    顾复初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上联用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意。“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人又有多少呢龙蜷虎卧是说诗人成就高,影响大,成为一代的诗坛领袖。

    这副对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两联一问一答,既新颖又醒目。另外,在用词上也十分匠心,如下联中“先生亦流寓”的“亦”字,寓意很深,自古以来,流寓他乡的人不知多少,可是却只有杜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草堂流传至今。

    五明喜欢的杜甫的诗还有: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句》(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

    五明和毅毅还到成都百花潭公园去参观了一下。

    五明看见,以百花潭为名的成都百花潭公园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溪风景区。

    西郊河由北而南,浣花溪(南河)从西向东,两水在青羊宫东北角处汇合,水势急湍,形成一个波翻涡漩白色水花的深潭,即百花潭。

    毅毅说,今日的百花潭与古时的百花潭是名字相同,但地方却不是同一个地方。古百花潭遗址在今杜甫草堂西南的龙爪堰。唐、五代时是成都著名的郊游胜地。宋代以后,水系变动,原来的百花潭址已淤没不存。清朝末年,黄云鹄寻访古迹,认定这一水潭为百花潭,并于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在北岸的宝云庵竖“古百花潭”石碑一通,同时还在石碑周围修造供游览的凉亭敞轩。

    毅毅说,至此百花潭复现于世,并渐成名胜之地。又据介绍:浣花溪之处,一名百花潭,溪上民家之女任氏,家境贫微,为人勤劳善良,一日在潭边为病僧洗涤袈裟,莲花辄应手而出,整个水面漂满百花,故名“百花潭”。

    毅毅说,依历史记载:在浣花溪西边,唐代有一位冀国公崔宁在杜甫离开成都后,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四川发生叛乱威胁着成都,节度使又无能平息叛乱,冀国夫人挺身而出,散尽家财,募捐千军,出兵平乱,又将舍宅为寺,功德无量,为纪念这位成都女杰,特尊封为“冀国夫人”名;及在每年的四月人们在浣花溪一带赶庙会。

    五明看见,百花潭公园由盆景园、磊园、慧园、湖池区、廊桥及桃花林、银杏林、桂花林、梅花林等景区组成,已形成了自己的园林特色。

    整个公园构筑新颖,布局典雅,花木繁茂,竹树成荫,人工缔造的山石、瀑布、溪流、亭台分布其间,各呈其妙,趣味无穷,体现了“古、文、静、雅”的格调,使人益觉园林深邃无尽。

    五明和毅毅还到成都青羊宫参观、学习了一下。

    青羊宫是川西第一道观 ,两只栩栩如生的大铜青羊道教圣地。

    毅毅说,青羊宫始建于周朝,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是全国著名道教宫观之一,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皇帝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中和三年 (公元883年) ,下诏改为青羊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

    毅毅说,建筑布局青羊宫原来占地150亩,清初重建时占地300多亩,现有殿宇、房舍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筑整齐,其主体建筑,共分六重,都构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说法台等。山门西侧为八字墙,长二十米、高四米。

    青羊宫第一重殿宇是灵祖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高约20米。墙顶盖琉璃瓦,边上是花瓣为白色,中心为红色的琉璃荷花。右边塑有土地神、青龙像各一尊,明代正德十二年冬立的皇恩九龙碑一座。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混元殿,重建于光绪年间,26根石柱和2根木柱上有精美镂空雕刻,图案有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生动灵活。八卦亭位于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亭的石基分为三层,依次为方形、八角形和圆形,以契合于道教天圆地方、阴阳相生、八卦相合义理。三清殿之后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筑——斗姥殿,为全木建筑。青羊宫建筑群最后一组重要建筑是后苑三台,左为“降生台”,右为“说法台”,中为紫金台(又叫“唐王殿”,内塑李渊夫妇和李世民像)

    毅毅说,青羊宫内保藏有光绪年间所刻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道藏辑要》经版,是中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版。

    青羊宫的三清殿中有两只铜铸青羊,左边的羊相传为青帝侍童所化,能治百病,只需摸摸羊身上与自己病痛相应的部位,便能减除病痛。

    成都青羊宫道教氛围还保留有,是年代最久远,占地面积最大的观,这里香火旺盛,道家气息很浓郁,也是成都当地人休闲的地方。

    毅毅说,道教青羊宫: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成都青羊宫,乃太上老君传道地之一。

    五明看见,青羊宫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宫内混元殿高大雄伟,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青羊宫内最宝贵的文物是一部《道藏辑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为研究道教的珍贵资料。

    毅毅说,青羊宫山门青羊宫原山门建于明代。左边塑有土地神、青龙像各一尊,还有明代正德十年冬立的皇恩九龙碑一座。右边塑有白虎像一尊,并有七星桩,上刻有道教秘传天书云篆,根据中天北斗七星布局,称为北斗七星桩。还有龙凤桩、大石狮一对、龙王井一口等。现新建山门庄严宏伟,重叠飞檐。龙、虎吉祥动物雕饰镶嵌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细致、造型典雅。殿顶塑有两条游龙正戏抢灵珠。

    五明看见,金字横匾“青羊宫”高悬在山门上方。此匾为清乾隆年间成都华阳县令安洪德的墨迹,笔力遒劲,为青羊宫的文物。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是青羊宫的主殿,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三清殿基长40米,为正方形,总面积1600平方米。外檐柱上雕刻着六合童儿、双狮戏球等艺术木雕,有一副贴金对联:“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白鹤蓬壶岁月千秋”(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所题)。殿前左陈一钟,名曰“幽冥钟”,是明朝时铸造,重约三千多公斤。右配一应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庆大典便击鼓鸣钟。青羊宫三清殿,殿内共有36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着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28根,代表天上28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冀、轸。此殿建筑宏伟而庄严。三清殿内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极尊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太上道祖。大殿两边还塑有十二金仙,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黄龙真人、惧留孙、太乙真人、燃灯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三清殿前有两只铜铸青羊,它们是青羊宫的镇馆之宝,左侧为单角青羊,右侧为双角青羊。单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征,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头、鸡眼、狗肚、猪臀。单角青羊为雍正元年,清朝大学士张鹏翮捐赠。双角青羊是成都信徒张柯氏延于道光九年捐赠。底座铭刻记其事,铭文云:“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信阳子乃张鹏翮之号。

    五明看见,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内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混元殿重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有石柱26根,木柱2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在宋真宗时,真宗崇奉道教,上奉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帝。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师”,老君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将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着世界的本源还处于混沌状态,而老君开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称“观音大士”。

    五明看见,青羊宫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是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的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

    五明和毅毅来到青羊宫八卦亭,它坐落在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的八卦亭,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特征,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八卦亭高约20米、宽约17米,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建于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两重飞檐鸱吻,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南向正门是十二属相太极图的浮雕,造型古朴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结构,相互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八卦亭石板栏杆上两层均为八角形。每层飞檐都精雕着狮、象、虎、豹,各种兽物镶嵌在雄峙的翘角上。屋面为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屋顶莲花瓣衬托着独具风格的琉璃葫芦宝鼎,高约36米,造型优美,甚为壮观。双排擎檐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凿成,高约48米,直径约50厘米。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镂空滚龙抱柱。八卦亭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建八卦亭将要竣工前夕的子时,面对三清殿的石柱盘龙复活,意欲腾云而去,被月御值日使者发现,则以神拳定于柱上,现在这个柱头上还留着那个拳头印。

    五明和毅毅来到斗姥殿,也称元辰殿,长约十米,宽约九米,建于明代,为楼底式建筑。殿内供奉的斗姥,全称为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姆元君,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也是六十甲子太岁本命星君的首领。道书中说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个儿子(即九皇),分别是:玉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斗姥额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太上玄门日诵晚课仙经》中云“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所以,斗姥也是一位掌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在斗姥右边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即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道书中说:“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为蟠桃盛会,传说这天是王母的诞辰,各路神仙都要来为她祝寿。左边祀奉的是土皇地祗,为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灵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道书中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天圣后土皇地祗”即民间所称的“地母”。两边分别塑有南斗六星、南极长生大帝(寿星)、和北斗七星。斗姥殿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筑物。

    五明看见,玉皇殿位于斗姥殿“福、禄、寿”的巨大照壁后面。毅毅说,玉皇殿原殿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建造,后因危楼拆除。新殿建于1995年,楼底结构,长约18米,宽约六米。殿内楼上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尊神。楼下前供奉三官大帝,后供奉四御之一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像。

    五明和毅毅看见玉皇殿外有铜羊两只,为黄铜铸成,俗称青羊。毅毅说,其中单角铜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大学士张鹏翮从北京买来送给青羊宫以负青羊宫之名。其底座有记事性诗文:“京师会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相传这只青铜异兽是宋代河南开封经梅阁之物(羊颈部补疤处原有“红梅阁”三字)。另一双角铜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成都张柯氏延请云南匠师陈文炳、顾体仁铸造,献给青羊宫的。“青羊”二字来源于青羊街,青羊街又源于青羊宫。

    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纪》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子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观的规模已相当大。

    毅毅说,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道观中驻营。据记载,在观内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便将古篆玉书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僖宗返回长安,认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宫观落成之后,报导象盛极。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说:“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这样一来,青羊宫便成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

    毅毅说,据清康熙初年的“重修青羊宫碑记”记载: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今尹喜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千日后,老子如约而来,在这里继续对尹喜讲经说法。嘉庆年间的重修碑记也说:“蜀有青羊传为老子张道陵于此。”由于这些记载,后人便了解到“青羊”二字是因汉代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而来。

    五明和毅毅参观了《道藏辑要》经版,青羊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是中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1984年成都市道教协会与巴蜀书社联合重印了《道藏辑要》一百部,为国内外研究道教珍贵史料。

    毅毅说,道藏辑要,八思巴蒙古文圣旨碑,1941年出土于成都市老南门口。原有碑额,其上可见楷书“圣旨”二字。出土不久即毁。现存残碑约当原碑的五分之一,高064米,宽128米,厚029米。一面是八思巴文,一边是汉文,系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敕立青羊宫之碑”圣旨碑,文中有“圣朝宠锡青羊宫”,残碑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五明和毅毅还乘公交车到文殊院参观、拜谒了一下。

    毅毅说,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清朝康熙36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为”文殊院”。

    毅毅说,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典建筑风格,主要为木结构建筑。殿宇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执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五明看见,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受佛教文化影响,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封闭。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连接主要宗教建筑的是木石结构的长廊,长廊贯穿连通着僧侣的念佛堂、斋房等功能用房,一个个宗教建筑点形成递进式的空间院落,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庭院,这个庭院就是建筑群的核心。

    一进门会给香客三柱香,文明敬香。没有门票的文殊院,免费的斋饭和香,还有正式的佛学院。 文殊院内品盖碗茶的地方,好多的竹子自然的生长在那里,好一副闲适的画面。打牌的,闲聊的,嗑瓜子、喝茶的,掏耳朵的,耳边充斥着川音,巴适得很。 口碑极佳的张老二洞口粉,这队伍排的。

    文殊院内供奉着大大小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脱纱、木雕、石刻、泥塑等多种材质。其中有一尊缅甸玉佛,来自缅甸,极其珍贵。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毅毅说,成都文殊院,千年古寺,唐玄奘的头骨舍利在此,四大禅林之首,成都文殊院,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文殊院——四大禅林之首,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致寺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后,唐宣宗即位修复。

    毅毅说,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南宋时有增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入川,成都佛教庙宇均被焚毁。信相寺毁于战乱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尚存。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颗杉树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

    文殊院有六重大殿,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以及千佛和平塔、放生池、东西花园。

    五明和毅毅来到六重大殿,文殊院六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

    照壁,位于山门对面,约8米高、呈“品”字形状。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

    第一进殿为天王殿(山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进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弥勒佛龛两侧楹联:“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

    第二进殿为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内左、右还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

    第四进殿为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第五进殿为宸经楼,慈笃禅师创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藏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第六进殿为文殊阁,位于文殊院内中轴线最后,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毅毅说,文殊院较为出名的文物遗存是“空林二圣”和“空林八观”。宸经楼除了清康熙皇帝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外,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毅毅说,“空林二圣”——即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20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酉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

    毅毅说,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寺内宸经楼左侧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20世纪40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取经、不畏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为后人称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