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 章 第10 章 复习备考本科 第一节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
一日无忧,全凭心情好坏;一生顺遂,皆因心态放平。人心随意而动,面向阳光,则生活中的一切都会顺心如意。
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里,五明的心境亦逐渐平复下来。
五明悄然端坐于窗前,凝视窗外的天地,恍若自身已与那静谧的夜色浑然相融。心中的思绪似潮水般源源不绝地涌上心头,一波接一波地猛烈撞击着五明的内心深处。
五明继续学习写作知识,学习到了主题这个重要内容。主题就如同整篇文章的灵魂与统帅一般,而灵魂则是以人身作为比喻,材料仿佛是一个人的血肉,结构恰似一个人的“骨骼”。若一个人拥有健全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四肢强健,身体健康,固然是极好的;然而,如果他没有“思想”、缺乏“灵魂”,那就非常可怕且不妙了!那样的话,他岂不是变成了一堆毫无生气的“行尸走肉”吗?因此,古人曾言:“意者,一身之主业。”文章的主旨、要义,乃是“一身之主”,更是整个人生的“主宰”。这番言论可谓精妙绝伦。实际上,评判一篇文章质量的优劣、价值的高下、作用的强弱以及影响的好坏,关键就在于其“主题”:是否正确无误?是否深刻透彻?思想意义是否强大?是否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至于其他方面,比如材料、结构、语言、表达等,虽然也很重要,但终究只是辅助元素罢了。虽然它们都非常重要且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产生影响,但是却都无法成为评判一篇文章水平高低和好坏优劣的主要标准。其他元素都是受到主题限制并为主题表达服务的。正如《论语·为政》中所言:“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的主体就如同北极星一般,处于固定的位置,而其他所有的星星都围绕并拱卫着它旋转。换句话说,一切都要以它为中心转动。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文章,以及作为表达志向和阐述道理的工具,主题作为“一身之主”的地位是难以改变的!我们可以借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两句话来解释文章“主题”的重要性:它恰似山中的“仙人”,又如水底的“蛟龙”。如果文章离开了它,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失去神韵;只有拥有了它,文章才能够神采奕奕、灵动鲜活!统帅这个词呢,可以用来比喻写作。一篇文章啊,像材料怎么选择啦,结构应该怎样安排啦,语言又该如何运用啦等等,这些都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来判断决定。
就拿材料来说吧,不论是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还是书里面的典型故事,那可真是多如牛毛啊。要是不按照“主题”的要求去挑选使用,那肯定会让人不知所措,最后被它们给“淹没”咯。宋朝时候的苏东坡在教别人写文章的时候曾经这么说过:“儋州虽然只是几百户人家聚居的地方,但当地人所需要的东西,到集市上去买就足够了。但是不能白白得到,必须有一样东西来统摄,然后才能为自己所用。这里所说的一样东西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呀,天下间的事情,都分散在经书、诸子和史书当中;不能白白使用,必须有一样东西来统摄,然后才能为自己所用。这里所说的一样东西,就是意趣。没有钱,就没办法买到物品;没有意趣,就不能运用事例。这就是写文章的关键所在啊。”这真的是一个浅显易懂却又十分精妙的比喻啊!“不得钱,不可以取物”,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钱财,那么就不应该白白地拿走别人的物品。换句话说,没有付出相应代价就不能获得所需之物。同样地,对于写作来说,“不得意,不可以用事”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如果作者心中没有明确的主题或意图,那么即使拥有各种散布在经典、诸子百家、史书和文集之中的素材,也无法有效地运用它们。
主题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核心元素,它像一根线一样将所有的材料串联起来,赋予作品连贯性和统一性。只有当我们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才能准确地选择并组织那些与之相关的材料,使其服务于表达主旨的目的。
苏轼(东坡先生)对于这种“意”与“事”之间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有着非常生动而深刻的理解。他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这个道理,让人们更容易明白其中的奥妙。王夫之所言甚是深刻,他认为无论是吟诗作词,亦或是撰写长篇大论,皆应以意为先。意,宛如军中将帅,若无将帅统领,士卒便如散沙一盘,群龙无首,缺失统御与目标。
具体而论,那些被尊为大师级别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他们所创作出的无意之诗实则凤毛麟角,堪称十里挑一。然若能将意融入诗篇,则犹如赋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及金铺锦帐等自然景致以灵魂,使之愈发鲜活有趣,更具内涵韵味。
综上所述,此等观念凸显了在创作进程中立意之关键所在。唯有明确定意,方可更佳地组织并运用素材,令作品兼具内在连贯性与深度。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重赋予作品意义和价值,让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感悟。”王夫之认为,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是“以意为主”。“意”好比是“统帅”。没有“统帅”的军队,只能叫做“乌合之众”。李白、杜甫之所以被称为“大家”,那是因为他们的诗里没有“意”的,十篇里也找不到一、两篇。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账,什么“材料”都能写,“寓意则灵”,只要在其中 含新“意”,它就会飞扬灵动,获得艺术的生命!虽然,这里所说的“意”较为宽泛,包括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主观意念的“渗入”,但大体上和“主题”的概念还是相当接近的。他所提出的“意犹帅也”的观点,在传统的“写作学”中是一个新的贡献。
结构布局的依据同样是为了满足“主题”表达的需求。正如古人所言:“作文时,应以主旨为核心,就像军队行动必须听从将军的号令一般。”这里所说的“转换开阖”,实际上指代的便是起、承、转、合等一系列文本的编排与布局。这就如同行军布阵需听从“将军”的指令和调配,一切都必须服从于“主题”这位“将军”的“号令”。作战讲究“兵随将转”,同理,写作也需要“以意役法”。文章的布局构思绝不能脱离“主题”的引领而肆意妄为。
遣词造句同样要遵循“主题”的指示。《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有句话说得非常精妙:“通常来说,情感志趣的寄托,应当以意为主导,通过文字来传达意义。以意为主导,那么旨意必然能够显现;通过文字来传达意义,那么言辞就不会随意流淌。””这就是说,文章是表“情”言“志”的工具,所以应当以“旨意“为主,以“文辞”去传达、表现这种“旨意”。你“以意为主”了,那么,作者的“主旨”必能清楚地表现出来,你“以文传意”了,言词文采才能有所皈依而不致于流散杂乱。如果不是这样,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杜牧觉得,如果“意”没有先确立起来,只是一味地摆弄词句、雕琢文采,那么说得越多,道理就会越混乱,这就好比一个人置身于闹市之中,周围乱糟糟的一片,谁也认不出谁来,天一黑便只能四散而去。清朝时期的袁枚同样表示:“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穿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这段话的含义是,主题就如同“主人”一般,而文辞则恰似“奴婢”。若是“主弱奴强”,就会出现指挥不动的情况。就像是没有绳子串起那些铜钱,它们便会散落一地。理应如同树木开花一般,(辞采)尽管能够绽放出成百上千朵鲜花,但都需要维系在同一根主干之上,也就是必须要受到“主题”的统率。
总之,在一篇文章之中,主题就如同那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一般,贯穿始终,将所有的文字紧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能够统领全文,还可以让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展开,使得整篇文章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主题就像是一张严密的大网,将所有的言论包容其中,使得它们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同时,主题也起到了一种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确保文章的各个部分都保持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轨道上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主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决定了文章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主题,才能够写出一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