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初入齐云观,发音听禅机
第七章:初入齐云观,发音听禅机
随着他们的脚步渐渐攀升,齐云山的山巅愈发清晰可见。古老的齐云观屹立在山巅,宛如天上仙境。山风吹拂,伴随着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李瓘的心情愈加激动,他知道自己即将迈入修行之门,开始探寻内心与血脉之谜的新旅程。
他们的马匹停在山脚下的小村庄,村民们的热情款待让他们倍感温馨。李瓘对刘敬的话深有体会,他明白在这个陌生的领域,要懂得尊重和遵守道教的礼仪,不仅是对道门的尊重,也是对家族的尊重。他决心在修行中积累经验,同时维护李家的荣誉。
午餐后,他们继续向山巅进发。山势渐渐变得陡峭,但未遇到任何阻拦。深入深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他们的心灵逐渐平静,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山林的宁静。
经过一段时间的攀登,他们终于到达了齐云观的门前。道观古朴而庄严,门前的青石台阶闪烁着岁月的痕迹。一个道士迎了上来,他的长袍上刺绣着云朵和山峰的图案,看上去威严而和蔼。
道士向他们鞠了一躬,微笑着说道:“欢迎诸位前来齐云观。我是齐云观的第二代弟子,道号清风道人。我们接到王爷书信,特此迎接二公子,各位请随我来!”
李瓘、刘敬和徐达再次回礼,表示感谢。他们跟随着清风道人穿过道观的大门。
走过一段崎岖山路,映入眼帘就是传说的中将江南小武当的——齐云山
齐云观依山而建,有武当之风,观嵌入悬崖,甚是壮观,一路走,清风介绍风景:
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庙堂以太素宫,三元宫,玉虚宫为主,不过大部分是百姓与居士的香火接待处,真正贵人和修行之地还在后山,为了防止打扰只有铁索桥和小道可入,入山修仙也是图清净,避免更多打扰,当年师祖修仙的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也是成了前山香火之地。
”公子可能还是受苦,与吾等一起入后山见掌门师兄了“。说着就到了一处悬崖,悬崖之间一条精钢铁索,清风未多言,突然抓起李瓘,一跃而下,蜻蜓点水,在锁链上碰了3下就荡到对岸。
刘敬和徐达相视一笑,也轻踏锁链过桥而去。
【李瓘内心激动,也是害怕,激动的是这踏风行,未来可期。但害怕的是与前世的物理定律还是不同,感觉稍微懂点功夫的都能飞天遁地的。这放在前世只能影视剧里看的到】
清风道人带领他们穿过庭院,进入了内堂。
在内堂,他们见到了观内的长老,一位慈祥的老道士,道号明悟道长。明悟道长对他们微笑着说道:“欢迎诸位前来齐云观。贫道明悟,师承栖霞真人,修行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也是一次深刻的内省之旅。我也收到王爷手信,各位在观内可随意,待有机缘,自可有一番成就。清风,今日爬山疲惫了,带几位贵客入厢房休息”
李瓘没有太听清老道士的话,只是突然想起来,栖霞真人确实是齐云山祖,但也是唐末。这里的时空和自己原来的世界还是有区别。一边想着一边浑浑噩噩的被带入后院。
入院已经是下午,小道士送来素餐,一碟野菜,一碟锅巴,还有一壶清茶。
【果然吃惯了肉食,偶尔小食,还不错,特别是这锅巴,真脆,配上清茶,舒服!】
食毕,李瓘无事闲逛,误打误撞进入藏经阁,只是这重要场所却没有人看守,想必是后山只有内门弟子,确实不用防贼防盗,齐云才3代人,这家底也没那么 厚实,也不用守着,看来只能碰碰运气了。
这藏经阁分了三层,第一层是道藏,都是道家经典与其他并无不同。其实家中也有,只是顾问无标点,无人帮助解读,一个字多音多意思,很难保证自己读的就是正确的。所以就没放心上,第二层是一些武学内容,但都是一些招式,没有什么实质作用。第三层锁了,可能是有什么宝贝,只是现在不是硬闯啊。
【算了,修行先修心,反正这边道门人多,不行就找他们帮解读】李瓘所想,边随手拿一起一本书
“嗨”
定睛一看《观想八法》,真是瞌睡了有枕头,但一打开,李瓘懵逼了,皱起了眉头“又是文言文,又是没标点符号,这读起来费劲”
“以为公子有收获,但看来公子又遇到什么困惑了!”李瓘猛的一抬头,看道刘敬在书架边上书桌上坐着,起身向李瓘拱拱手说道。
这后山经阁嵌入山体,一半无光,白日灯火少,临近夕阳西下,李瓘一心看书,拐角上有个人都没发现,一阵后怕。
【靠,这人吓人,真tmd能吓死人,大白天都怕见鬼的】
整顿心情,道:“刘师傅不清楚,这书倒是对我胃口,只是这字有多意,看这怕有歧义,修行之道需要有证可循,这么读书如摸着石头过河,虽说也有可能,但风险太大”
刘敬听闻略有皱眉,沉声道:公子师傅未教《古音参解》?
李瓘摸了摸鼻子,眼观他地,笑嘻嘻说:“本公子只启蒙了三字经,弟子规。我一个次子又不入朝,又不科考,哪里有什么大学问,不像大哥有自己的老师~这种东西自然是没学过的~嘿嘿嘿”【李瓘内心一万个草泥马在崩腾,这尼玛《古音参解》是什么鬼,脑子不好用,根本没听过这玩意】
刘敬轻摇头未深究道:公子,《古音参解》是我们读书人入门课,上古,中古发音用词都与当今不同,就算先秦也是文字、发音不同。很多重要文献都是源于先秦以前,因为发音,导致读出来是不一样的,为了便于今日学问流通,今天很多文章也是音译,以便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不光文字博大精深,汉语言发音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的使用习惯改变而延承至今。
李瓘,“嗯嗯”,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刘敬继续道,公子前段时间看藏经阁,读过《史记》吧,可记得司马迁对发音有注解。
李瓘眼一瞪,“对!!好像是好多注解,那个读起来就是方便好多。”
刘敬:汉字的读音随时代不同而发生的差异,最早在汉代就有学者提及。郑玄在注解《毛诗》的时候就提出:“古声填、寘、尘同。”,刘熙在《释名》中也说:古“车”读如“居”。这些研究陆续传承,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一门名为古音学的学科,专注研究先秦至两汉时的语音。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隋朝编成了《切韵》一书,收录了一万多个汉字夏言,雅言,闽语、吴语、我唐带入的川语,语言读起来不一样。正是这种不一样才会有多意,多言的问题。
李瓘:这个我理解,那《古音参解》?
刘敬:世家手里有2本书很重要,一本是《交录》记录各世家间的关系,这里面代表了血脉和寒门门槛。另一个本就是《古音参解》,《古音参解》中记录了不同时代的音准,通过音准就可以正确读出文章意思,就像我们现在读她和他是一个音,而古音中,二者发音不同,读古籍,根据这个参加就能理解正确的意思,所以有这书其实读文章就算是过河,给了桥,不用摸石头了。石头就是桥的桥墩。外人摸桥墩,世家子弟可踏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书人想去入宅门内的原因。
李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夫子,受教了。【李瓘内心:我操这不就是字典吗,虽然都是汉语,不同时期读音就像外语,我tmd怎么没想到,我记得以前抖音上还说先秦读音像拉丁文,英语就会区分he 和she,难怪。找个翻译书,就能正确读取,虽然慢点,但确实如同走在桥上了。这本书要拿到】夫子,这书。。。?
刘敬:这书藏经阁第一层就有但拿不出来,不过我倒是全背下来了,这本是世家资本,公子想学,我自当全力教授。这也是我本分。
李瓘:好好好,那就麻烦刘夫子了。咱就开始》?【老爷子看来对我也是怪好的,这tmd算准我看不懂书,送来一个活字典啊!】
刘敬:公子请。。
【一夜无闲话话~尽是背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