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入城
王粲一口气向刘景举荐二十余人,他认识的北方才俊当然不止说的这些,他此番举荐的人基本都是尚未出仕的青年士子。
已经出仕荆州的,如安定梁鹄、北地傅巽、河南杜夔等人,不用王粲举荐,刘景入主襄阳后,他们自然会转入刘景麾下。
而年长的儒者、名士,如颍川邯郸淳、陈国颍容、汝南和洽等人,推荐也是白推荐,他们出仕的概率,近乎于零。
王粲所举以关中、兖、豫等地士子为主,荆州人,他只举荐了几个南阳的才俊,汉沔以南,则是只字未提。
倒不是王粲看不上沔南士子,刘景自己少时曾游学襄阳,其身边重臣诸葛亮、潘濬、徐庶等,也都曾在襄阳生活多年。麾下更有庞统、向朗等沔南出身的士子,刘景对沔南才俊,必然十分了解,所以王粲也就没提。
刘景听罢,心下感慨不已,王粲举荐的这二十余人,青史留名者不在少数,即便史书无名者,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景拊手而叹道:“此辈皆海内英才也,因北方动乱而避居楚地,诚非一州所能拥有。刘荆州长者,爱人乐士,中国士大夫但有来投者,无不安慰赈瞻,皆得资全,然而却不知任用,如此舍本逐末,实在令人费解。”
王粲冷笑道:“刘表身为宗室,不思助国,坐保江、汉,优游自喜,其虽有仁义之名,却外宽内忌,无容直之度,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故四方奇士多隐居不出。”
王粲对刘表直呼其名,看得出他心里确实对刘表怨念颇深。
王粲又道:“将军今定荆州,未入襄阳,即授粲东曹掾,询问人才,求贤若渴,和高、世相类,刘表拍马难及。”
刘景闻言大笑,与王粲一直聊到后半夜,才卧榻而眠。
黎丘距襄阳约五十里,大军急行,一日可至,次日一早,刘景率军北上,向襄阳进发。
路上,刘景忽然接到刘备潜逃的消息,立时勃然大怒,虽然他还没有想好怎么处置刘备,但其逃走,则无疑是最坏的结果。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刘备其人,他颠沛半生,却不改其志,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终于在年近五旬之际,被他抓住机会,联合孙权,一战破曹,三分天下。
当刘景得知刘备逃往襄阳以西,不由一怔,略一思虑,便猜到刘备十有八九是准备通过房陵、上庸等地,前往巴蜀。
刘景未来的战略是,西和刘璋,东攻孙权,刘备若入巴蜀,恐怕会让他的计划横生枝节。
而且,刘璋性格懦弱,哪里是刘备的对手,怕是不出几年,就被吃的连骨头都不剩了。
刘景一时间心急如焚,急命蔡升、韩广、刘亮、黄忠等将,率轻骑追击,绝不能让其入蜀。
目送蔡升等将横渡沔水,绝尘而去,刘景眉头紧锁,心情奇差,直到抵达襄阳才有所好转。
襄阳为表示臣服,诸门洞开,从事中郎,南阳名士韩嵩、东曹掾,北地名士傅巽,代表刘琮,率襄阳吏民出城数里相迎。
刘琮之所以没有出城相迎,是因为他正在为其父刘表治丧,他若是一身缟素,出迎刘景,刘景的名声就彻底毁了,就算刘琮有心,刘景也万万不会同意。
刘琮让韩嵩、傅巽代他出迎刘景,自然有其原因,二人在荆州地位既高,又素有名望,二人一个代表荆州人,一个代表流寄北士,足以彰显刘景众望所归。
韩嵩这位“楚国之望”,与刘景老师宋忠乃是至交,当年刘景来襄阳,曾以晚辈之礼拜之。
如今见对方向自己下拜,刘景急忙大步上前,将他扶起,口中连连道:“韩君不必多礼。”
韩嵩顺势起身,看着姿容英伟,威重甚著的刘景,韩嵩心情不免有些复杂。
他是南阳人,自中平黄巾乱起,南阳便饱经战乱,韩嵩深受其害。后曹操横空出世,迎天子以讨不臣,澄净中原,威震宇内,他断定曹操是救世之人,常劝刘表远离袁绍,归心国家。
可惜刘表不听,数月前,刘景、孙权联手来攻,形势万分危急,韩嵩趁机说服刘表,弃袁就曹,并自告奋勇为使。
曹操早知其人心慕朝廷,甚见亲近,韩嵩也由此彻底归心。
对于刘景这个好友弟子,州里英杰,韩嵩心里颇为欣赏,但这份欣赏,在国家大义面前,却无足道哉,与刘景相比,他更愿看到荆州落入曹操手中。
可惜曹操当下的首要目标是河北袁氏,暂时无暇南顾。
韩嵩暗叹道:“刘景英才盖世,素有鞭笞天下之志,其得荆州,非国家之福……”
刘景不知韩嵩心中所想,自顾自与其叙旧,而后看向一旁容貌瑰伟,倜傥不凡的傅巽。
他出身北地大族傅氏,乃是傅介子的后人,名臣傅燮,正是其族兄。当年韩遂等起兵凉州,入寇三辅,国家不堪其扰,司徒崔烈提议放弃凉州,傅燮当庭疾呼:“斩司徒,天下乃安!”自天子以下,朝野莫不震惊。
傅巽虽不及其族兄傅燮,亦有名声,曾受三公征辟,入朝为尚书郎,后天下大乱,弃官而走,辗转来到荆州,因其有知人之鉴,被刘表任为东曹掾。
傅巽曾评价庞统是“半英雄”,而历史上庞统归入刘备麾下,就因临阵督战,被流矢射杀。事业未竟,壮年而亡,半英雄的评价,可谓是实至名归。
荆州之军,已尽数撤出襄阳,降于刘宗,刘景让甘宁、马周等率军入城,接管城防,而后在韩嵩、傅巽等荆州文武的陪伴下,进入襄阳。
路上,刘景问韩嵩、傅巽道:“刘使君灵柩,目前在何处?”
韩嵩回道:“使君灵柩本放在州部舍中,刘子玉为避将军,已将使君灵柩移往城中别府。”
刘景脸色大变,忍不住责道:“刘子玉这么做,不是先我于不义吗?快,你等速速带我前往别府,祭奠刘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