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示好
被谢良在心里埋怨了千百遍的刘景如今身在书肆,他本来并没有打算来此,书肆对其他人来说是清静之地,对他却刚好相反,他每次来都会被书肆内的儒生们缠住,很少有安静之时。
他们有请问书法的、有讨教经学的、有求为市吏的、有显示才能的。
最可怕的就是最后这种人,若是真有才,刘景不介意礼贤下士,加以笼络,可惜却是眼高手低之辈,更无自知之明,在他面前夸夸其谈,指手画脚,教他这该做、那不该做,一副你不听我的,就是刚愎自用,不纳忠言。
偏偏刘景还要笑脸迎之,一次两次……唯有对书肆敬而远之。
这次是因为舍中鱼肉将近,准备去族弟刘亮那弄几尾鲜鲤,途径书肆,被书肆主人撞个正着。
书肆主人一边邀刘景进门,一边笑道:“这可真是巧了,小人正准备派遣保佣去市楼请刘君,刘君便自己登门而来。”
“足下找我有事?”刘景一边问,一边随他走进书肆,书肆里面坐着七八个儒生,救命恩人刘瑍不在其中,那个眼高手低之辈也不在。
书肆主人点点头道:“不瞒刘君,刚刚已经有人代刘君偿还了两万质书之钱,小人是想通知刘君来取质押的书籍。”
刘景脚步一停,扭头看着书肆主人,问道:“有人替我偿还了两万钱?是谁?”
书肆主人不敢有所隐瞒,如实答道:“是左贼曹成掾君。”
“成绩?”刘景面上难掩惊讶之色,他脑海里闪过几个人选,唯独没有成绩这个名字,心道:“怎么会是他?他这是……向我示好?有这个必要吗?”
刘景猜测的一点没错,成绩此举确实有示好之意,而且事先纠结了数日之久,才付诸行动。
他之所如此纠结,是因为他素来与刘蟠不睦,和刘宗也交恶,示好刘景,怕是取得不了任何效果。
可他最终还是这么做了,原因只有一个:他想化解两人之间的“误会”。两人本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区区两万钱而结下恩怨。哪怕刘景不领情,这个姿态他也要做出来。
由此可知他心中对刘景忌惮到了何等地步,简直是畏之如虎。
作为深受长沙太守张羡信任的心腹之臣,成绩并不惧怕刘蟠,后者虽然名声很大,却是清高之人,不屑于用手段,而正常之法则很难对他构成致命威胁。
而刘宗因为长期混迹于草莽之中,对长沙上层影响力有限,只要不将他逼急了,干出铤而走险的事情来,成绩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一点他有分寸。
但刘景不一样,他在市中任职还不满一个月,通过种种手段,以刘宗、区雄为踏脚石,成功建立起了无人能及的威望,市中上至官吏,下至游侠,没有不畏惧他的。
更可怕的是,他名声太大了,大到张羡屡屡和他们这些门下亲近吏提起,话里话外难掩欣赏,看情况,怕是不用一两年,就会让他担任门下主记、主簿。
若是刘景也成为了张羡的亲信,以其在市中展现出来的种种手段,他还能有活路吗?
一想到这里,成绩就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所以,他要尽快化解两人的恩怨,至少不能让刘景对他产生“不利”的想法。
“足下将钱退回给成绩,质书之钱,我日后自会归还。”知道成绩何意,刘景却不能接受,刘蟠不仅是他的族兄,更是提携他进入仕途的人,他和成绩妥协,不就成了忘恩负义之人?
书肆主人圆润富态的脸上露出一抹难色,苦笑道:“成掾君早料到刘君不会同意,当着小人的面就将借契直接烧毁了。”
刘景摇了摇头,失笑道:“他以为这么做就能逼我默认?”
书肆主人在一旁老老实实当哑巴,像刘景、成绩这样的大人物,他谁都招惹不起,夹在中间很难做,只希望不要迁怒于他。
刘景又仔细想了想,最终放弃了让书肆主人将钱退还给成绩的打算。
不过他也不准备立刻取走书籍,等他和族兄刘蟠沟通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刘景半晌开口道:“书就暂时放你这里吧。”
“诺。”
见刘景态度似乎有所松动,书肆主人暗暗松了一口气,他是真怕刘景不与成绩妥协,强逼他退钱。成绩不敢怪罪刘景,九成九会将一腔怒火撒到他的头上。
暂时去了心头大事,书肆主人脸上重新露出笑容,说道:“刘君,最近小人书肆收到了一部书,名曰《潜夫论》,乃是凉州安定人王符王节信所著。”
刘景不由惊讶道:“王节信的大名,在下闻名久矣,不过据说他已经去世二三十载,从未闻其著书立说,潜夫论、潜夫论……王节信这是不改其中志啊。”
王符是凉州边鄙之地少有的大学者,他虽然一生隐居不仕,却名重一时,关中马融、南阳张衡皆与他相友善,此二人可都是名垂青史、万古流芳的儒家宗师,由此可知他的名声与学问之大。
当年凉州三明、度辽将军皇甫规返回家乡,冷落两千石,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语:“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缝掖即儒者之服,亦代指儒者。
“小人之前也不曾听说。”书肆主人接着大拍马屁道:“《潜夫论》乃是政论之书,小人不大看得来,更适合刘君这样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的君子。”
刘景心中越发好奇,问道:“不知书在何处?”
书肆主人道:“这等书不可轻易示人,被小人藏于后室,刘君稍等,小人这就为刘君取来。”
刘景暗暗摇头,著书不就是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被更多人看到,将书藏起来,就失去了意义。
很快书肆主人就捧着数卷竹简出来,放置在刘景身前的案上。
刘景随手拿起一卷,名曰《赞学》:“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