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郡主万福金安! > 第112章 遗诏,捐献

第112章 遗诏,捐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见李承朗吐血,吓得福贵手忙脚乱,好不容把血迹清理好,又倒来温水给李承朗漱口。

    待一切弄好后,李承朗才重新把背靠在枕头上,看着福贵缓缓出声道,“福贵,你在朕身边多少年了?”

    福贵虽然有些疑惑,皇上怎么突然这般问,但他也不敢询问,而是低头回道,“回皇上,三十年了吧,自奴才八岁起便到了皇上跟前服侍了,那时候皇上还是六皇子呢。”

    “三十年了?一晃眼啊。”李承朗不知想到了什么,眯了眯眼。

    “谁说不是呢?奴才如今偶尔还会梦回东华所呢?”福贵带着笑意道。

    “福贵,朕有事要托付于你。”李承朗突然开口道。

    福贵愣了愣,连忙道,“皇上请说!”

    “你跟在朕身边那么多年,一直劳心劳力,朕身边那么多人,但最为信任之人始终是你。”李承朗突然郑重地说道。

    “都是奴才应该做得。”福贵躬身回道。

    “在那个里面,有朕昏迷之前留下的遗诏,此事你是知道的,”李承朗指着对面墙说道,“倘若朕真的不行了,你便让谢成把宗亲的族长带进宫,让他亲自取下朕的遗诏,由他与太后一同宣召,由七皇子李明辉即位,咳咳咳”说着说着突然咳嗽了起来。

    福贵顾不得尊卑,直接伸手轻拍皇上的后背,同时道,“此事由皇上自个宣召不是更为妥当,皇上洪福齐天 ,天子之躯,定能看到七皇子长大成人。”

    李承朗抬手示意福贵不必再拍,“朕的身子朕知道,院正不是说了,只有半年了吗?这也是朕支开院正,不让母后看见他的原因。”

    听到这话,福贵有些于心不忍,皇上一醒,院正便把脉了,当时寝室只留了他一个奴才,所以院正和皇上说的话他也听见了,怕院正泄露消息,所以他被暗卫带回了御医院,严格看守起来了。

    “晚些时候,你避开众人,带纸笔墨来,朕会再写一封圣旨,明辉即位后,由太后垂帘听政,王丞相与裴学士其余五部尚书共同监政,而福贵你便继续留在明辉身边,待明辉满十四以后 ,让他亲政,还有让他小心安和王。”李承朗细细地嘱咐道。

    闻言,福贵心下 一惊,别的都没什么,这小心安和王一事倒叫他有些惊讶,不过面上不显,“老奴知道了。”

    能在皇上死后,继续留在新皇身边,福贵自是愿意的,毕竟他如今还不到四十,待七皇子日后亲政,他也才五十出头,若是也能成为新皇身边的心腹,日后荣华富贵自是少不了,还能安享晚年,确实比去守着皇上的陵墓来得好。

    而且还是皇上亲自下的旨意,让他留在新皇跟前伺候,总好过其他不知底细的人登上这个位置,不需要他这个大太监总管。

    想到这,福贵似乎也能明白皇上为何会把这些事交给他了。

    李承朗自是不知道一瞬间福贵便想了那么多事,而是继续道,“围场那事,是朕对不起他,但这么多年,朕没有对他下手,还让王府安稳这么多年,对念念也恩宠至极,如今还给云思那孩子封了职位,也算还给他了,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得不防,最重要的是,父皇当年那封遗诏,至今未曾出现。”

    死都死了,还要留下一封遗诏来恶心他。

    听到这话,福贵脸色有些变幻,小心翼翼地道,“皇上,围场那事,本就是刺客之错,与皇上何干,至于先皇那封遗诏,都过了二十多年,整个皇宫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该死的人,也都死了,定然是那贼子想要扰乱皇上的视线,故意虚构出来的,不然为何这么多年,一直不曾出现。”

    “但愿如此吧,咳咳咳”李承朗又开始咳嗽起来。

    “哎哟,皇上,您先歇息歇息,其余的日后再说。”福贵连忙上前担忧地说道。

    “朕没时间了,待会你让谢成来见朕,”说到这,李承朗顿了顿,“把裴熠也宣进宫。”

    福贵顿了顿道,“裴指挥使?”

    “嗯,明辉年幼,裴熠是老太师手把手教出来的,虽然弃文从武,但是能力却不容置疑,裴家在大盛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明辉需要助力。”李承朗沉吟道。

    “老奴明白了,皇上先歇着,老奴这就去办。”福贵心中暗道,看来日后可不能得罪裴熠啊。

    见福贵走出去后,李承朗才捏了捏眉心,缓缓躺下,不久便陷入了沉睡。

    没多久,谢成便到了崇申殿,只不过皇上还未醒,于是谢成便在偏殿等候,等了一会,裴熠也到了。

    宫内人多口杂,而且皇上还未醒,二人也就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一起等候。

    约莫等了一个时辰,李承朗终于醒了,便把二人宣了进去。

    福贵都没有留在寝室,而是在外把守,所以没有人知道李承朗把谢成和裴熠叫进去说了什么。

    只知道二人出来后,皆是脸色凝重,出宫后便各自往不同地方离去。

    接着王丞相也前来求见,关于捐献一事已经拟定好,就等皇上下旨了。

    李承朗也没有犹豫,看过王丞相递上来的奏折之后,直接大手一挥,就下了旨意,即刻发往南边各州。

    旨意一发,粮草也整装完毕,准备从京都运往冀南了。

    这时,由镇国公府带头,联合安和王府一同牵起的,为冀南大军捐献物资一事也在京都掀起了一阵风浪。

    有人说是沽名钓誉,也有人说是为了拉拢人心,众口不一,但都在暗地里议论纷纷,最后还是由太后直接下了懿旨嘉奖,接着才有许多勋贵世家纷纷出来表态愿意出一份心意。

    于是此次捐献银钱达到了一个十分大的数额,当然这笔银钱也全部用来购买了粮食与物资,运往了冀南。

    十几个州也同时收到了旨意,对于圣旨上的意思,众人那可谓十分热衷,毕竟谁家不想家中出个官身?以往是因为商户身份,没得办法,如今皇上金口玉言,只要捐献,就能给予家中后辈一个科举的名额,这可是改换门庭的大好机会,家中富足的人家,谁也不想放过,只不过这个名额也有限,一共二十余名,虽然旨意上没有明说,但大家心知肚明,这是价高者得。

    此事在各州掀起了高潮,不到五日,二十个名额便新鲜出炉。

    捐献的粮草自然是直接运往冀南,至于银钱则是用于购买棉衣以及其余紧需物资。

    为了防止有人贪墨,负责此次事件的人都是直接从京都调来的人,出自户部以及御史院和大理寺,均是有身份又公正、铁面无私之人,各州官员自是不敢有别的心思。

    所以粮草以及棉衣比预期的数量还要庞大,这批粮草和棉衣的到来,也让冀南军军心大稳,吃饱穿暖,打起敌人来更加卖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