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扩大版图
靳族将泰明宫占为己有后,将宫殿重新命名为穆月宫。其上任君主为,穆嘉德之子穆嘉兰。而穆嘉兰又是大将军穆三平的表哥,整个靳朝内部高层,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但都以宗亲血缘为纽带,一致对外辐射其政治影响力。
虽然攻入了北禹,也占领了泰明宫,但此时的楚州并没有被靳族全部收入囊中,以瑨江以南的东西南方仍有大量的明兵据点,而且攻入北禹的五日战争中,泰明宫中仍有大量要官趁乱逃离宫廷,到了南方、西部、东方等地,纷纷建立起一些政权,如东明、西明、南明政府等,依然和靳兵做着对抗,妄想反攻北禹夺回楚州。
虽有得北禹者得楚州的说法,但靳族内部深知,自己整个族群于整个楚州而言,只是极少数派,所以为了巩固其统治力,必须要大量归顺笼络夏族,但最关键的位置,仍然要用本族族人。
靳兵在拿下北禹泰明宫后,随之便将原本盘踞在漠北的后备力量,全部倾囊而出入住北禹,大量北方靳族的涌入,一下稀释了原本以夏族为主体的民族构成,楚州政文中心北禹自此改朝换种。
靳兵在拿下北禹后,并没有停下脚步,在制定好出征方案,并在北禹安顿好大量主力部队后,便出兵几十万征战东方沿海的各明兵据点,此时,由于祝铭帝殉逝,明朝各部群龙无首,且内部各党首拉锯不断,这严重影响了明军士气,也搁置了诸多的军务操练。
这让出征的靳兵坐收渔翁之利,初战——狼烟关之战中便大获全胜,这极大鼓舞了靳兵的士气,但靳兵将领们知道,这次南下东征,是以少胜多的冒险,虽然初战告捷但也牺牲了大量的靳兵,如果继续进推,优势将逐渐削弱,而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却有多达三十九万的明兵人数,而南部也有十余万的明兵,即使是兵数最少的西部也有六万余人,忌惮于东西南明的大量分散的兵力,所以靳朝政府制定了单线两点的作战方式。
即一个方向一线作战,将敌人据点逐个击灭收编,同时在作战时,后方必须要留有一支后备部队,以备后退和策应支援,这就是两点,前方作战和后方预备。一旦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不利时,后方预备部队就迅速出兵,但后方部队并不会倾囊而出,而是派出三分之一兵力支援前方部队后退,同时后方部队为了保存健全力量,也会选择撤退,并不再在此次战役中反攻。待到回到都城后,再谋划二次征伐。
这样的安排,极大保护了靳族,作为楚州大陆少数族裔的基本统治盘,虽然单线作战,极大迟缓其统治步伐,但也不会使其多点散花,避免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在狼烟战告捷后,前方十五万多的靳兵处死了近两万的俘虏,留下了八千余名士兵,并招安收入麾下。但也同时牺牲了近四万的靳军!
不过在攻取了狼烟城后,靳兵并没有选择就地休整,而是跨上马背就疾驰赶往下一个据点——汤县。
等到靳族大队人马赶到汤县时,恰逢黄昏晚餐时刻,正在吃饭的明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靳兵镰刀伺候,纷纷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但胜在此处据点明兵人数众多,很快两队人马便你来我往打了起来,被换上了靳兵服饰的明兵,还来不及向对方解释就只能硬着头皮应战。
很快,两队人马从黄昏时分打到了晚上戌时时刻,随着战斗的进行,明兵的人数优势也愈发不在,而骁勇善战的靳兵以少胜多,将疏练已久的明兵杀了个措手不及,兵革满道。很快,伤亡惨重的明兵便只能忍辱求降。
可胜利的靳军并不打算轻易放过眼前的敌人,他们命令剩下的明兵聚拢到一块,并将其团团包围住,同时要求全部跪下,见明兵纷纷照做后,他们又接着开始了一番洗脑,顺势收缴兵械,又蒙上他们的双眼,然后,残忍的靳兵便开始暴露本性,拿出弧月长刀,当有明兵意识到有不对时,开始奋起反抗,却已为时已晚,靳兵手持弧月神刀手起刀落,不出一烬香的时间,便将所有手无寸铁的反抗之徒全部送上西天,而剩下那些没有反抗的明兵,则被收编部队。同时为与我方军区分,靳军在其手背烙上伴随终生的“新靳”二字。
这一次战斗,东征靳兵又收编了一万余人,加上次战斗中收编后又损失的三千多人,一共得到了一万三千余人,虽然比起阵亡的靳兵人数,这一万多人还不到一半,但也算是多少也算弥补了,不断损失的靳兵人数。
而且,靳兵首领有信心在不断的出征胜利与收编中,渐渐扩大队伍。只要不吃败战,暂时的兵员损失很快就能填充回来。
汤县之战大获全胜的靳兵,就地简单休整一夜后,第二天一大早,大队人马就跨上马背,杀往下一个据点:奉乡。
随后的奉乡之战中,靳兵如同开了挂般,继续着惊人的连胜,奉乡之后是是孟县—沛县—赵家坡—玄极镇—沙河村……
连连取胜的靳兵,除了将士们训练有素,勇猛果敢以外,还与独特战术安排有着直接的关系,每到一个据点,靳兵就派俘虏兵冲当头阵,而这些俘虏兵在出战前,会被安排穿上特制的盔甲,将全身上下,除了眼睛以外都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这使得这些俘虏兵,一个个看起来都像笨拙的粽子般,厚重的盔甲裹着数层的内衣,让冲当头阵的俘虏兵失去了应有的机动性,而堆积成型的盔甲又不能真的保护他们,只是减缓受击死亡的速度。同时,壕无人性的靳兵在战斗前还会在他们的伙食里,下毒失声散,这使得这些俘虏兵在数天内都无法正常言语,避免其策反敌后。
而靳兵将领这么安排的目的也很简单,利用俘虏兵来消耗对手的体力,然后,在外围用弓箭手对着更远距离的明兵射击,等到俘虏兵死伤不多时,再接着派出精锐的骑兵部队在外围侵扰和攻杀明兵。
等到俘虏兵全部倒下后,步兵和骑兵才正式开始投入作战,开足火力同时杀向敌人,往往这时,明军早已疲惫不堪,战败受降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