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范仲淹
“讲完了王安石接下来就来讲一下他的偶像——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文正公!!!]
[你吼辣么大声干嘛]
[万世表率]
“一说范仲淹,就能想到那句震耳欲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让up印象深刻的是《岳阳楼记》了,当年这一首把我折磨的欲生欲死。”
“每天晚上闭上眼脑子里都:庆历四年春……”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篇,读起来仿佛真身在岳阳楼上眺望远方美景。”
“换做是up,就算是本人过去,看见多好的美景,脑子里也空荡荡的只能说一句卧槽。”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卧门!]
[谁不是呢,完全描绘不出来]
嗯?
这些后世人怎么连诗都不会作了?
大佬们震惊。
“范仲淹是寒门崛起的典范,范仲淹出生于今江苏,他祖上也是官宦,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
“二十余岁的范仲淹辞别了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日子过得很是清苦,每天吃着一些凝固的冷粥配咸菜。”
“他每日煮一锅粟米粥,等到放凉凝固以后切成四份,早晚各两块。”
“就这样吃了三年,这也是成语断齑画粥的典故。”
范仲淹微微一愣,没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居然衍生成了一个典故。
“实际上朱家提供的条件并不差,范仲淹这样做也许是为了锻炼意志不为欲望所困?”
“啊,这就是大佬吗?反正我是一天不吃点有滋味的就不行。”
[天天吃鸡胸肉减肥套餐脸都绿了,更不用想冷粥了]
[这是个狠人]
[范仲淹执行力好强]
[搁到现代是个理科佬吧]
“为什么是朱家提供而不是范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家中贫困,母亲不是正妻,母子被赶出家门,孤儿寡母为了过日子母亲改嫁淄州朱氏。”
“朱家对改嫁的母子二人未有不公,一视同仁给小范提供了启蒙和读书环境。”
“成年后范仲淹才知道自己不是朱家亲生子。”
“后来范仲淹苦读四年后荣登进士。”
“他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奉养,又去找范家希望能认祖归宗,多次交涉后表示自己无意争夺家产只为改回姓名才终于认祖归宗了。”
“很多人不理解朱家对他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回范家?”
“因为古代人跟咱们现在的看法不一样,他们更重视认祖归宗,和我们差异很大的。”
“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朱家没感情,中了近视以后,他处处照顾朱家。”
“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补官者三人,并于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氏。”
[小可怜]
[这种情况最难熬了]
[可以说是童年阴影了]
[他去赶考就吃粥,把粥分成好几份吃]
范家人脸上一阵青一阵白,这下好了,全天下都知道他们不道德了!
“范仲淹在州县做了个地方官,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较真派,有多较真呢?他手不释卷,对于不合理的地方锱铢必较,多次气的上司甩袖而去。”
“他从不畏惧权势,力争理据,也正是如此,许多冤案得以沉冤昭雪。”
“他办理学堂大力提倡年轻人来读书。”
……
“他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他因为有业务能力过于突出,朝野上下都知道有个叫范仲淹的特别能干。”
嬴政两眼一亮:想要!
他很需要这样实事求是较真的人才。
“后来他注意到了一条堤堰年久失修,每当海潮泛滥的时候,就会摧毁庄稼,甚至危害百姓的生命。”
“他上书江淮漕运的张伦,建议他江苏苏北一带重修一条捍海长堤。”
“当时爆发了一场海潮,导致数百人丧命,幸亏滕宗谅临危不乱,稳住了局势,两人后来也成为了好朋友。”
“滕宗谅就是滕子京哦!”
“后边他多次去信给张伦,嘱托其一定要坚持修堤,张伦也不负众望多次上书朝廷,自请任命为泰州知州。”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修建完成,曾经流亡的人们也终于可以重回故土。”
“这就是名扬后世的范公堤。”
[江苏苏北一带有我的老家泰州!]
[补一条:因为这个建议他被任命为兴化县令了]
[我家就在范公路,嘿嘿嘿范公嘿嘿嘿]
[咦~前面那位好像痴汉呀]
[范仲淹还跟劳工同吃同住,这在古代官员中超难得]
“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被贬到了南京应天府。”
“晏殊素来爱才,他听闻范仲淹德行俱佳邀请他担任应天府学教授。
“范仲淹在应天府学言传身教引来的读书人络绎不绝,家中虽窘迫但也常常资助贫困读书人。”
“后来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继位,刘太后摄政。”
“1029年,仁宗为了给太后过寿,下令亲率百官向其朝贺。”
“这个行为是极为不合理制的,但没有人敢反对,范仲淹得知后,曾多次上书劝解仁宗:绝不能这样做,恐有损君威,可能导致后世效法甚至成为外戚强权的工具。”
“他奏请太后还政于天子,要知道那个时候仁宗已经20岁了,还是太后摄政。可每一次上书都没有收到回应。”
“后来他被贬为河中府通判,辞别时众人安慰他道:范君此行,极为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