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苏辙
“那第5位就讲一讲别人家的神仙弟弟苏辙。”
“说起来苏辙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这谁?哦,苏轼的弟弟啊。”
“与其他人相比他的存在感不是很强,其实苏辙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只不过他老哥的光环太大了,经常被他老哥的光环所淹没。
[只能说苏轼名声太大了]
[捞哥哥的形象太过于深刻]
“苏辙17岁的时候就娶了老婆,在那首《赠内》中写: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
“苏辙跟自己的老婆是青梅竹马,一同白头偕老,这一生中苏辙没有纳过妾。”
“可恶,这也太甜了,磕到了。”
[虽然但是,这么小就结婚……]
[古代嘛结婚都早]
[搁到现在包办婚姻未成年全都蹲局子去]
[我一点都不羡慕]
[把墨镜摘下来说话吧,单身狗扭曲的嘴脸]
什么?!
十六七结婚还早吗?
后世的成年得是多少岁?他们结婚很晚吗?难以想象。
朝代众人表示不理解。
“让我们从苏家爷仨一起去考试说起,嗯……我觉得可以让苏家兄弟写一下心得:论我和我爹一起考试是什么感觉?”
“据说那年考试的时候苏辙病倒了,宰相韩琦为此还专门去找宋仁宗请求推迟考试时间。”
“苏家二兄弟考的是制科,比科举难度还要高,也就是现在比国考还要难的东西。”
“由于考制科的只有他们兄弟二人,再加上才能摆在那里,仁宗破例延迟了考试。”
“难以想象,为一人延迟国考,啧啧这是什么爽文男主剧本啊?”
“还有苏辙中进士的时候也就十几岁,这是什么学神?”
“这一句大佬先叫为敬!”
[给大佬递烟]
[这么牛啊]
[大佬大佬]
[由于一学神病倒了,高考延迟……]
[还得是仁宗啊]
“大家是不是觉得苏轼因为说话太直而被一直贬,就感觉他的弟弟一路做官就为人圆滑,面面俱到?”
“其实不是的,苏辙跟他老哥一样,说话直,不会曲意逢迎。”
“这一场考试的内容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要让他们敢于说真话,指出朝政的一些弊端。”
“苏辙深得他老哥的真传,直接大胆开麦,将宋仁宗狠骂了一顿。”
苏辙掏出《御试制科策》:请打开麦克风交流。
苏辙四连:你怎么这么懒?你为什么这么爱美色?你把钱花哪儿了?你新整的这个活动也太拉了吧?
宋仁宗:我为了你延迟考试,你就这样说我?委屈屈想哭哭。
[苏辙劝他哥哥不要冲动,结果自己在里面把皇帝骂了个爽]
[哥,你住口!让我来]
[宋仁宗:啊对对对,啊是是是,你说的都对,行了吧?]
言欢感叹道:“不得不说,幸好苏辙遇到的是仁宗啊,但凡换个皇帝……”
“不过换个皇帝的话,苏辙也不会这样写了,看菜下碟他还是会的嘛。”
“这也是跟他哥哥苏轼不同的一点,苏辙虽然也直言不讳,但他谨慎,会考虑好利益后果之后再去说。”
“骂的这一场其实是一场豪赌 ,北宋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文人们享受极大的特权,文武不平衡,国家已经出了问题。”
“皇帝想要变化改革的话施大夫的利益自然会被削,不愿意失去利益的他们就会把锅都推到皇帝身上。”
“苏辙这个时候骂对了点,就获得了大半个文人集团的赏识,自然容易平步青云。”
“不得不说,这真是个猛人啊,一个操作不好就容易寄了。”
“就连司马光都评价说:所试文词,臣不敢言。我都不敢这么讲话。”
[苏辙也算是一个保守派批过王安石的变法]
[这也没办法呀,时代的局限性。]
[苏辙也是有贡献的]
[他算是一个彻底的世家文人,他哥就是那种比较亲民的]
[士大夫里面出了王安石这样一个奇葩,王安石是真的牛]
时代的局限性?
政客们自诩聪明们,可在后世人看来,他们被局限了。
他们百思也不得其解究竟哪里被局限了?
想要窥探后世的心愈发急切。
“还好你仁宗还是当得起自己的名讳,他原谅了小苏,还把他评为了四等仅次于苏轼。”
“别问为什么是四等,因为当时最高的是三等是他老哥,没有一等二等。”
“不过后来苏家兄弟的二位家长先后离去,小苏也跟着守了6年孝。”
“等回到了京城的时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皇帝都换了。”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兄弟俩一起对变法开麦,双双被贬。”
“其实我们一直玩梗说苏辙捞哥哥其实是不对的啦,苏轼前期大多数官职都是比苏辙高的。”
“苏辙甚至比他老哥被贬的还要早,前期的话是没有能力去捞哥哥的,被贬此后的十年间,苏辙一直在不起眼的地方当小官。”
“大多数时候在背后默默捞苏轼的是王安石那帮子大佬和曹太后等人。”
“等到苏辙崛起的时候才有能力支援老哥,但那都是大后期的事儿了。”
“可能是老哥入狱苏辙请求用官职换老哥的命这一事件,才让捞哥哥的形象太过深刻吧。”
“兄弟二人感情很深是不假,但两个人都有各自的发光点,不应该被淹没在刻板标签下。”
“玩梗归玩梗,实际内容咱还是要明白的哈。”
[好哈哈哈哈]
[但感觉子由更像哥哥]
[人见人爱的苏轼哥哥]
[冤种张怀民:要不是你弟官大,我早打你了嗷]
“再次感叹这两个人感情是真的好啊,苏辙为了冤种老哥写《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认为自己命不久矣了为了弟弟写《狱中寄子由》: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宋神宗表示:很感动,所以你俩给我一边呆着凉快去吧。”
“保住了苏轼的小命之后兄弟二人又被贬出去了。”
“好不容易见了一面,又要分离,再见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众人细细品味,再次拍腿:哎呀,怎么又一个这么能写的。
那么多聪明的脑子,分我一个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