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顾老爷子的绝情
“爹,既然您老人家说没有,那就没有吧。”
说完,顾父的嘴角勾起了一抹恰到好处的无奈。
不等顾老爷子反应,顾父又道:“爹,儿子家里没粮了,您可不可以先借儿子五十斤粮食,等秋收了儿子就还您。”
顾老爷子思索间。
顾老太直接跳了出来:“借粮?没门!我们还没找你们要每个月孝敬的粮食呢,你倒先打起我们的主意来了?”
“老头子,可不能借,今年还不知道能收多少粮食呢!”
“再说,借给他,他到时候还得起吗?”
顾父听着顾老太各种瞧不起他的话,原本借粮就是个借口,可这会儿他心里也难受极了。
老宅的田地不管是从犁地到秋收,都是他们大房一家在干,到头来自己不过是想借五十斤粮食,他娘也担心自己不还。
顾父将目光看向了顾老爷子,希望他爹还能念及一下父子亲情。
可是,顾父怎么也想不到顾老爷子那三十六度的嘴,是怎么说出零度的话来的。
“老大,不是爹不借给你,而是我们家里也没有存粮了。”
“你也知道,咱们家供了一个读书人,开销实在是太大了。”顾老爷子也有自己的成算。
其实,家里的粮食哪怕是一大家子吃到明年秋收也没有问题。
可是老伴儿刚刚的话也没有错,他一个做儿子的怎么还来肖想他这个做老总的东西了?
顾老爷子的拒绝,让顾父彻底失望了。
望着顾老爷子半天,最后只喃喃道:“那行,既然您没啥大事,那儿子就先回去了。”
说完,也不等顾老爷子点头,便转身走了。
顾母看了看离开的顾父,又看了看顾老爷子,也追着顾父离开了。
那背影,要多落寞就有多落寞。
顾父本来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这会儿都不用装样,就留给了看热闹的村民无限遐想。
“这顾老大是怎么了?怎么感觉他脸色也太难看了吧?”有不知情的人问道。
“还能怎么了?刚刚还跑我家里来借粮食了呢,说家里都开不起锅了。”有人搭话。
“啥?顾老大家没粮食了?”
“这有啥大惊小怪的?去年发洪水,粮食来不及打就烂在田里了,今年又大旱,一颗雨也没下,按照这个情况,谁家里还有粮食?”
“听你说起来,刚刚顾老大也来我家借粮食了。”
“那你借给他了吗?”
“我哪里有粮食借给他啊?我还想找有余粮的人家里借点粮食撑到秋收呢!”
众人一听这话,纷纷摇头表示:“我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顾老爷子听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他实在是没想到老大在向他开口要钱之前,就已经朝村里人都借了一遍了。
忽然,顾老爷子有点心疼这个儿子了。
他一定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会向自己开口吧?
可是自己竟然连一粒粮食都没借给他。
他心里一定很失望吧?
村民们看没有热闹可看,都三三两两的离开了。
唯有村长还没有走。
顾老爷子有些心虚,讪笑道:“何老弟,犬子不孝,让你见笑了。”
“里面请喝一杯茶吧。”
村长姓何,单名一个善字。
人如其名,仁善。
何善对于顾老爷子的举动是非常瞧不起的。
在何善看来,顾老爷子完全就是把鱼目当珍珠,以后总有他后悔的时候。
“不了,顾老哥的茶我可喝不起。”何善冷冷的道。
“顾老哥,我劝你一句,做人不要太不给自己留后路。”
说完,何善也不管顾老爷子是何脸色,径直离开了。
顾老爷子对于何善给自己脸色看很是生气,可是又不敢当着何善的面发作。
毕竟何善是村长,他们顾家还得在村子里生活呢。
只能恨恨的想,等他孙子明年上考场中了秀才,一定不会让何善这种人上来攀交情。
顾绵绵兄妹几人一直等到顾父顾母回来了。
“娘,怎么样?”顾健健赶紧问道。
顾母笑道:“成了!”
顾父也感觉压在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语气颇为轻快道:“闺女,爹就是按你教的说,果然,你爷奶这次连提都没提供养阿生和宝儿读书的事情。”
能为爹娘排忧解难,顾绵绵很是知足。
不过,还是不能高兴太早了。
“爹,娘,你们以为就这一次就能阻断爷奶吸我们大房的血吗?”
顾父脸上的笑容一僵,有些急切的问道:“闺女,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直到今日,顾父成功反坑了顾老爷子和顾老太,让他尝到了拒绝的甜头。
此时听顾绵绵说这种模棱两可的话,顾父比谁都急。
“爹,你想啊,之前分家的时候,白纸黑字上写着,因为我们算是净身出户,爷奶的孝敬就不用我们大房管,可你看最后爷奶是如何做的?”
“村里人哪怕知道这件事,也没人会说爷奶的不是,因为子孙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份,没有人会管这件事。”
顾绵绵的话让原本轻松的几人心里又一阵惆怅。
是啊,就算今日顾老爷子因为村里人都在,没有开口。
可难保不会私下里找机会跟她们提供养二房两个孩子读书的。
“那……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顾父硬巴巴的问道。
顾绵绵暂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她说出来只是想让家人心里都有个底罢了。
“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只要爷奶不提什么过份的要求,像偶尔的孝敬咱们还是要做的。”
毕竟,话不能给别人说。
众人点了点头。
“对了,爹,今日你去借粮的时候,都有哪些人借给我们了?得记着,咱们找机会好还了这次的人情。”顾绵绵问道。
今天是没有办法,所以迫不得已去借粮食,为的就是堵住顾老爷子的嘴。
总不能刚借了粮食,明天就还吧?
所以这个粮食只能过一段时间再还了,最好等到秋收。
“村长家借了一小吊铜钱,旺财兄弟借了二十斤糙米,王婶子家借了十斤土豆,还有苏大哥家借了二十斤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