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秦桧的试探!
秦桧竟然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赵构惊讶不已,他瞬间醒悟,难怪原来的正主面对从北面回来的丞相,整天战战兢兢,在自己的官靴里藏着匕首,唯恐遭遇不测,又千方百计的想培养武林高手。
如果自己是以前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鸟,成天面对这么一座泰山般的大佛,肯定也会压力巨大,甚至会发疯。
赵构搜索一下脑海中的记忆,按照原主留下的残缺片段,他大致的捋出一点脉络,在最开始秦桧陪同还是康王的正主前去金国大营谈判时,根本不会武功,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
可是,那时候,他却一身正气,面对金人,大义凛然,即使是金人也对他这两个孱弱的南宋文人佩服不已。
而发生巨大改变的是,秦桧被擒逃回来后,他由原来坚定的主战派,一下子变成了坚定的主和派。
金人那次围攻北宋汴梁,和历史上的轨迹大不一样,只进攻了一次,无法破城,但是抓了不少大宋宗室和朝臣,索要大笔赔偿就北撤了。
既没有二次南下灭国,更没有靖康之变。
随后蒙古强势崛起,金国自顾不暇,根本抽不出精力南下了,北宋得以在长江以北苟延残喘。
但因为当初对待金国的态度产生严重分歧,时任康王赵构的父亲,宋徽宗的弟弟项王,率领大批心腹和朝臣渡江南下,半途病故,康王赵构在船上接替父亲的位置,正式登基称帝,一路辗转南下,在临安落脚,是为南宋。
秦桧从金国逃脱之后,并没有返回北宋,而是渡江直奔新成立的南宋小朝廷而来。
赵构因为和他以前是至交,自然欣喜之至。
可是随后没多久,两人就渐渐貌合神离,继而,又发现秦桧竟然精通武功,而对待异族朝廷的威胁,一反先前的主战态度,反而一意求和。
但现在,大陆上的情事发生剧变,两宋面对的已经不是金国了,他已经被蒙元打得奄奄一息了,已经向对方求和称臣,现在北宋和南宋面对更大的压力,则来自蒙元。
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马前卒。
不仅如此,辽国和西夏也都已经向蒙古臣服了。
现在蒙元成为了中原汉人几大王朝大隋、大唐、大明和两宋等国家的共同敌人。
大秦地处西北雍州,和蒙元并不交界,暂时还没有冲突。
现在的隋朝,暴君杨广昏庸无道,整个大隋朝遍地是农民义军,已经分崩离析,摇摇欲坠,自身难保,根本无法抗衡。
而唐国公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趁机侵占隋朝一半领土,创立大唐朝。
经过四年蛰伏,太宗李世民一举灭掉突厥帝国,洗刷了渭水之盟耻辱,但突厥各部落仍然侵扰不断。
东面的大明王朝,经过半个世纪前的土木堡之变,帝国军队损失大半,元气大伤。耳明王朝又自毁长城,杀害主战派大臣于谦,让大明百姓离心离德,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如此,他的国力也非两宋所能相比的。
现在大唐和大明王朝仍然是阻止蒙元南下的主力。
北宋完全是求和。
而南宋西线疆域和元朝大片接壤,蒙元帝国因此更多的是从西线南下,东面江淮一线,仍然交给残存的金国。
虽然在西北,天下第一大教明教,和蒙元王朝厮杀不断,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威胁,现在蒙元仍然是九州大陆上第一强盛帝国。
若不是成吉思汗兵力太过分散,全面开花,集中兵力攻击一国,恐怕早就灭掉几个最弱的小王朝了。
成吉思汗和蒙元朝臣也已经意识到战略失误,现在开始收缩兵力,准备先一统几个异族兄弟王朝,再全力对付中原各大汉人国家。
望着眼前的秦桧,赵构暗自思索,如此一来,秦桧被掳北上后,极可能在那时变节,继而被金元培养成高手,派回来做内应。
而他之所以没有回归北宋,应该是金元都已经意识到,北宋已经不足为虑了。南宋刚立国,他们还不知深浅,而让他这个对康王了如指掌的大臣回来,最合适不过了。
原主应该已经识破了秦桧的真正身份,但是迫于金元的压力,也不得不重用。
可是,他虽然向蒙古、金国投降求和,却不想被对方架空权力。
因此,他二人貌合神离,但对待金元南下,却出奇的一致投降求和,迫害主战派,而两个人又彼此提防。
“我现在如果暴起发难,能不能一下子击毙秦桧?将他的党羽一网打尽?”赵构望着秦桧,突然涌起一个念头。
他随即又在心里否决了这个想法,他不知道秦桧到底修为多高,而在记忆里,他党羽众多,遍布朝野,自己不能斩草除根,后患无穷,只能徐徐图之。
秦桧见赵构目光炯炯的望着自己,心中有些疑惑,以前的那个废物傀儡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的,根本不敢用这种眼光正视自己,他今天怎么这么大胆?
赵构突然之间只觉得一股劲风吹来,他心中冷笑,不由自主的配合,踉踉跄跄的向后连退几步,咳嗽几声,这才站稳脚步。
他转头四下张望着,装作一脸愤怒的道:“这大殿怎么还有风进来?”
秦桧见状,这才松了口气,心中冷笑,脸上却平静的道:“陛下,你是不是在外面贪玩,没休息好,累着了吧?”
“老臣怎么没觉察到有风进来?”
赵构一脸疑惑的摸了摸后脑勺:“是吗?也许吧?昨晚的确没睡!丞相,坐!坐!”
他随意的挥了挥手,在西面上首主位上坐定,秦桧在东侧的首位上坐下。
大宋自从赵匡胤开始,群臣只能站着和皇上回话,高宗南宋登基,为笼络人心,又恢复了对坐。
秦桧向赵构汇报了一下这两天的朝政,一眼瞥到赵构手中拿着的自己昨晚呈上来的奏章:“官家,您觉得微臣的提议,如何?”
赵构低头看了一下奏章,笑道:“秦大人,这件事先不急,涉及的官员众多,需要仔细考察一下,是否真的清正廉明!”
“至于再增加一位右相,朕认为你提名的两人不妥,朕任命一人提升为参知政事,位居右相之首,让次相赵鼎与他一起,与秦大人诸位卿家,共同商议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