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玉米变大了
于卫民:“在别处咱没法管,在咱们村这两天,咱们给添点汤水。”
赵前进:“行,听你的。”
接下来的几天,外线工人们每到吃饭的点儿,就能喝到老乡们给送的鸡蛋汤、疙瘩汤、丝瓜汤。
绿豆汤则是上午下午干活的中途各提供一次。曹秀还大方的出了不少冰糖。
喝的一身汗,却又很解暑。
直到35千伏输电线顺利拉了过来,第一生产队变电站投入使用。
工人们精神状态还算饱满,一个人都没有中暑。
全村老百姓欢呼起来。
有蹦起来的,有兴奋地围着村子边跑边喊的:“通电了,我们村通电了!”
全村开始买灯泡,买带灯绳的开关,买插座。
他们村老百姓手里钱是不多,但是有粮啊,卖出去点儿就够置办了。
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秦之雅买来的电风扇也终于转起来了。
八月,第一生产队通电的消息,在公社里火速传开了。
有了上次种植大棚的经验,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约了同一天来取经。
他们也想通电、他们也想有耕地机。
同样是过日子,咋人就能过得风生水起呢!
于卫民被这些人堵在了村支部。
“于村长,今天说啥你也得指点指点我们。”
“是啊,于村长。我们几个生产队就以第一生产队为首。”
于卫民……
教啥玩意儿,教你们出去耍流氓?就是教了,估计你们也不肯学。
没看郭民自打去了一趟后,死守着村子不出门了嘛!
于卫民解释道:“不瞒你们说,我们村发展好,那是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啊!”
“分配下放户的事儿大家还记得吧?我们就是靠的他们!”
“这手扶耕地机的图纸、这农药配方、这种树、这通电都是用人脑子里的知识换的。”
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自然是打听过了,无奈叹息。都是他们当初小心眼儿了。要不然,兴许这些东西他们也能巴巴边儿。
一群人垂头丧气,蔫头耷脑。
郭民这时候大步跑了进来。
“卫民叔,你快去地里看看吧。咱梯田的玉米出事儿了!”
于卫民:“你慢点说,这天又没下大雨,玉米杆还能倒了不成?能出啥事儿?”
郭民:“咱那玉米,长个儿了!原来不就差不多这么大么,现在有不少长这么大的!”
郭民边说边用手比划。
支棱着耳朵听的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瞬间走了个精光。
“他们村梯田在哪边儿呢?”
“我见过,在南山那边儿。”
“走,走,快过去看看!”
于卫民……
郭民……
“卫民叔,你快点儿。”咋还没有外人积极。
于卫民当然明白是咋回事儿了,自己掺进去的高产种子长出来了。看把这群人激动的。
梯田上,玉米熟了,人们正在掰玉米。
于卫民早已经给大家分工了。每家划了一块儿地,人们干起活儿来更积极了。
当然,能偷懒的也可以偷懒儿了。
就比如此刻,曹秀和于悠就在摆烂儿。
这两块儿挨着的地是分给于家和秦家的。
现在各家各户只负责自己那块儿地,曹秀和于悠随便干多干少都行。
反正两家人惯着,别人也管不着。
村里人现在都在自家地里,对着高产玉米咋舌。
“天呐,我还没见过这么大个儿的玉米呢。而且都是结两个玉米棒。”
他们之前种的那些,只能结一个。
“这得多产一倍多的粮食啊!”
……
几个生产队的村领导们很快赶到了。
二队的石顺看到后,更是掰了一个大玉米直接咬上一口,嚼吧嚼吧吃了下去。
“是真的!真有产量这么高的玉米!”
于悠……这牙口真好!
于卫民珊珊来迟,朝着大家喊道。
“咱村这是走运买到高产的种子了。这些高产的玉米单独掰下来留种!”
他现在拿出来的这种种子的特性,就在能保持几代的性状。
等到性状慢慢变差,结的果实参差不齐的时候,农机局应该已经推广新种子了。
蔬菜种子的事儿大家还历历在目。
八个生产队现在种的菜种子,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全是自己留种的。
那是又好吃又高产。
粮食种子当然也有更好的。这点没人怀疑。
村民们掰玉米的速度更快了。
三队的孙大海道:“于村长,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也想要点高产的种子。”
孙大海咬了咬牙:“我们拿自己种的玉米和你们换咋样?两斤换一斤!”
于卫民……
这倒是不用,他本身就是想着帮帮庄稼人。
石顺说道:“于村长,我们也是没办法了。”
“我们不像你们村有荒山能开。我们就指着集体田的产出。”
“村里地少,那不光是不够吃啊。每个村去了的老人,夭折的孩子。有多少是吃不上,营养跟不上走的。”
“能活下来的,那是命硬。”
其余几个生产队的村领导们也都跟着低下了头。
他们不是不努力啊,但他们就只会土里刨食儿啊。
于卫民拿上大喇叭。
“乡亲们,咱们日子好了,有能力了,干看着别人吃苦这事儿咱干得下去不?”
“干不下去是不是?一方有难还八方支援呢!同一个公社的,更得伸伸手了!”
“别的咱也不说了,先收高产玉米棒子。每家大概留够了自己田里需要的种子,剩下的都背去晒谷场。”
又对二队到八队的村领导们说道。
“你们几个生产队分上一分,等十月份集体田里的玉米下来再还。”
又嘱咐道:“也别两斤换一斤了,拿了多少还多少就是了。可别当普通粮食给吃了!”
石顺、孙大海一群人这下可激动坏了。
他们真的是没想到今天能有这收获。
怎么可能当粮食吃了,拉回去晒干就锁仓库里。
于卫民又嘱咐道:“我可是听过种子专家说过,再好的种子种上几代就没那么大产量了。过两年,还得去买种子。”
一行人点点头。这个他们也懂。要不然队上也不会每年都去买种子。
能解决一两年的燃眉之急也是好的。
大家也不含糊,当即帮着掰起了玉米棒子。
这活儿,他们能干。而且干的心甘情愿。
于卫民丝毫不知道,自己的这些举动,让其余村领导们逐渐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他们也需要这样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