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抵达京师
当晚童家父女守灵,众人也留了两个在童家帮忙,其余人便散了。赵、苏两人也回客栈休息。
第二天早晨,童家出殡,众邻居又来帮忙。将童老爹的灵柩抬到附近一处义冢地里下葬,童渊父女两个在坟前大哭了一场,烧了许多纸钱。
赵鸿义又替童渊给众人送了每人二钱银子的回礼,众人千恩万谢地去了。
随后童渊父女收拾了一下东西,赵鸿义望着家徒四壁的童家,无奈地摇了摇头,给房主人结算了房租,顺便又多给了一些银子让房主人“压压惊,去去晦气”。
这回帮童家办后事,里里外外各项支出都是赵鸿义给钱,事情又是十分紧急,赵鸿义就没管价钱,只求将事情快速解决掉,所以花费得也不少,将顾长江送的二十两银子给花了一大半。
赵鸿义也不以为意,反正银子是送的,而且这也是做好事。
次日,一行人继续出发,童渊也抱着童小小,背着一个包袱,跟随着赵鸿义北上。
又经过了七天的艰难跋涉,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京师。
当高大巍峨的城墙、城门、角楼等建筑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的时候,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赞叹,这就是帝都的气象么?果然看起来比南京城更加威武壮观。
大明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将元大都北部人烟稀少的区域废弃,整个城市向南移了一段,元大都的东西两面城墙被保留下来作为新北京城墙的一部分。
而大明的紫禁城相比元朝的宫城也向南移动了一段距离,还将挖掘护城河之后多出的泥土堆积在元朝宫殿遗址之上形成万岁山,以镇压前朝王气。
此时的北京城只有三道城墙,分别是宫城、皇城、京城,并没有外城,整体规模比南京要小很多。
所以从东面的通州沿着运河旁的官道一路过来的赵鸿义一行人在绕过东南角楼之后,就可以直接从崇文门进入北京城了。
不过他们并没有进城,而是直接前往位于宣武门外的松江会馆投宿。
松江会馆是由几个松江籍的在京官员与一些旅京的松江籍商人合资兴建的,最初是专门为松江府进京赶考的举子服务的。
不过由于会试三年才举办一科,除了大比之年门庭若市之外,其余时间会馆十分冷清,门可罗雀。
为了充分利用会馆的房舍,会馆便交由松江同乡会运营,而服务对象则不再局限于进京赶考的举子,无论官员、秀才、商人乃至平头百姓,只要是松江籍,而且付得起房钱,皆可入住。
但会馆这种地方的收费还是比较高的,经济实力差一些的人根本不敢问津,所以会馆里住的还是以官员和大商人为主。当然若是遇到会试的时候,会馆还是要以举子为优先服务对象的。
苏惟钧和赵鸿义之所以选择到会馆投宿,一来是图个方便,二来也是想与众多前来参加会试的同乡举子混个脸熟,顺便探听一下考试相关的消息。
赵鸿义第一次见到这个时代的北京,感觉十分好奇,索性下车步行,边走边看。苏惟钧无奈,也只好下车陪着他一起步行,一行人沿着护城河边的道路一路向西行去。
由于运河从东边而来,离运河最近的城门就是崇文门,进京的客商大多是由崇文门入城的,所以崇文门也成了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和批发商的聚集地。
为此,朝廷也专门在崇文门设立税关,负责对进出城货物征收商税。
作为北直隶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批发市场,崇文门外非常热闹,各种商铺鳞次栉比,商贩来往络绎不绝,大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对崇文门外的繁华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赵鸿义和苏惟钧一路走一路看,不禁感叹北国也有如此繁华的一面,简直不输于江南。
这时赵鸿义也终于理解了为何后来增筑北京外城的时候,会优先把南城纳入城墙范围内了。
因为南城的人口也非常很多,商业实在是太繁荣了,就像一只会下金蛋的鸡,每年都给朝廷贡献不少税金,让这片繁华的区域暴露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城外是非常不明智的。
但目前整个南城区域,包括赵鸿义即将要去投宿的松江会馆在内,确实是位于城外,处于完全不设防的状态。
赵鸿义已经可以想象到,假如有一支异族大军此时入侵北京城,那么财货众多的崇文门外必定是被优先抢掠的目标。
幸好此时天下承平,京师周边已经几十年未闻战事,这里不设防暂时还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以后就不好说了。
想到这里,赵鸿义忽然发觉自己似乎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一点也不了解,虽然之前从《大明一统纪要》中曾经看到过周边各国的形势,不过那些资料也是很多年前老掉牙的资料了。
而且在他的印象中,大明的情报搜集能力只有在刚开国的时候还不错,后面就越来越低下了,对草原方向和东北方向的情报掌握很不充分,经常被人打上门来还不知道是哪股势力干的。
假如按照原来的历史,此时草原上应该是鞑靼一家独大的时期,虽然经常寇边劫掠,但大明边军尚有一定战斗能力,所以鞑靼对强盛的大明帝国并没有构成太大威胁。
不过这个时空的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蒙古高原上如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赵鸿义根本不知道,说不定朝廷里也没几个人能搞得清楚,恐怕只有边军才会比较了解。
赵鸿义很不喜欢这种两眼一抹黑的状况,这会让他很没有安全感,他喜欢一切尽在掌握,这样他才能够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做到有的放矢,从容应对。
看来是时候了解一下时事政治了,这不但关系到未来的发展策略,而且也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有帮助,毕竟殿试考的就是策论,但前提是他能通过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