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衣锦还乡
苏惟钧道:“在去金陵书院进修之前我就与父亲约定,若是我中了举人,便可以与赵家结亲,这事难道父亲没有告诉你老人家?”
苏太老爷摇摇头道:“没有。若是我知道的话,就不会与他们议亲了。”
“什么?与谁家议亲?”赵鸿义和苏惟钧异口同声地问道。
“前几日你们中举的消息传回上海之后,吴家派了媒婆来给你说亲,说是想将他家女儿许配给你。”苏太老爷道:“我想着吴家也是名门望族,今科也有子弟中了举,若是与他家结亲倒也不错。”
苏惟钧顿时感到有些头大,连忙问道:“难道祖父你就这么同意了?”
苏太老爷道:“这倒没有,因为不止那吴家,其他还有几家也遣了人来要给你说亲,所以我才回复他们说要考虑考虑。”
赵、苏二人同时松了口气,还好回来得及时,要是再晚几天就难说了。
苏惟钧道:“我去请父亲过来商议。”说完便急匆匆去了。
不一会儿,苏谨行和苏惟钧来到了厅堂内,赵鸿义只好又站起来行礼。
苏惟钧问道:“父亲怎么没跟祖父说我们之间的约定?”
“这个么……”苏谨行摸摸鼻子,一脸尴尬道:“我当初只不过是想暂时稳住你罢了,就没跟你祖父说。”
苏惟钧听了这话,差点气得要跳起来。苏谨行见状连忙摁住了他,继续说道:“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慎重考虑,我认为这件事还是要尊重一下你自己的意见比较好……”
好家伙,这见风使舵的本事真是一绝!赵鸿义心中疯狂吐槽。
苏谨行这这老奸巨猾的家伙,之前肯定是以为我考不中举人,才假装同意苏惟钧的约定,目的只是暂时稳住他,让他安心考试。不过没想到这次乡试我也考中了举人,实力地位的变化使得苏谨行又改弦更张,转而同意这门婚事。
“看来我这未来老丈人真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有些精明过头了啊。”赵鸿义心中不由得有些头疼。
不过既然苏谨行同意了,这事情基本上也就没什么阻碍了,只需回家等苏家派媒婆上门就行了,于是赵鸿义便告辞回家去了。
回到赵庄时,太阳已经落到地平线附近,天色开始有些昏暗了。赵鸿义的船一出现在村里就引发了轰动,有些小孩开始跟着船跑,而有些则连忙去告诉家中大人。
等赵鸿义的船靠岸时,村里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回来了。
此时正值赵庄作坊的下班时间,许多职工正从作坊中出来,得知赵鸿义回来的消息,所有人都沸腾了,河埠头上值守的庄丁也连忙飞跑到赵家宅院去禀报。
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赵庄的河埠头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几乎全村人都涌到了河埠头上强力围观这位新鲜出炉的举人老爷。
赵鸿义乡试中举的消息前段时间已经传回了上海,而县衙派出的报喜人也已经将喜报送到了赵庄,这一轰动性的消息立刻传遍了赵庄周围的十里八乡,所有人都知道赵庄新出了个举人老爷。
作为附近几个村子里唯一的举人老爷,赵鸿义将来的地位毋庸置疑,必然是非常崇高的,在乡下地方说话比县令还管用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这时候围观的人们无不带着羡慕而又敬畏的目光,既羡慕赵家的超级好运,又敬畏于赵鸿义将来的权势地位。
不过赵鸿义在村里人的印象中还是那个很有赚钱能力的小秀才形象,这时见到他离船上岸,一个个都神色兴奋,喜气洋洋,纷纷凑上前来打招呼问好,有些人甚至已经挤到赵鸿义身边一尺的距离,就为了能亲眼看一看这个传奇人物,沾一沾文曲星的气运。
这时老族长赵振先也率领几个族中老人赶来了,一群老头分开众人来到赵鸿义面前,赵振先一脸激动地说道:“义哥儿,这回你中了举人,可是我们赵氏一族的大喜事,我们全族人就等着你回来大摆宴席哩!”
“老族长言重了,小子这次也是运气好,可能也是因为祖宗的庇佑,才中了这个举人。”赵鸿义笑道:“这回宴席是肯定要摆的了,只不过我这些天一直在赶路,着实有些疲惫了,现在天也快黑了,有什么安排还是明天再说,老族长还是让大伙散了吧。”
“对对对,瞧我这脑子。”赵振先一拍脑袋,转身对着围观的众人喊道:“义哥儿刚考完乡试就从南京赶回来,一路舟车劳顿的,很是辛苦,大伙不要打扰义哥儿休息了,有什么事留到明天再说。”
围观众人这才很不情愿地慢慢开始散去,但还是有许多人围着就是不愿离开。
这时一个稚嫩的童音大声喊道:“哥哥,你终于回来啦!我想死你了。”
围观众人听到这个声音,顿时主动分开一条通道,一个红色的身影飞跑着过来,一下子扑到赵鸿义的怀里。
这时母亲王氏也带着姐姐玉珠以及一帮家中仆役赶过来了,她们后面还跟着大伯一家人。
赵鸿义将珍珠从自己身上撕下来,然后微笑着对王氏说道:“娘,我回来了,我中了举人。”
王氏也是十分激动,拉着赵鸿义的手道:“回来就好,我们早几日便得知了你中举人的消息,全都高兴坏了,就盼着你赶快回来。”说着差点就要落下泪来。
赵鸿义看看周围还有许多群众在强力围观中,感觉还是有些尴尬,于是对王氏说道:“娘,我们还是回家说去吧。”
王氏这才发觉自己有些失态了,连忙说道:“对对对,我们回家去吧。”
于是在几个赵家仆役的护送下,赵鸿义才得以摆脱围观的人群,回到家中。
赵鸿义站在自家宅院大门内,看到大门对着的影壁上贴着一张大红色的喜报,上面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赵讳鸿义,高中应天府乡试第十九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