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大明:农家小子的奋斗史 > 第103章 人市

第103章 人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其实这里原来只是一间建于北宋年间的破庙,庙宇早已经破败不堪了,各种乞丐和流民多聚集在此处借以栖身。后来人越聚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有时官府放赈济粮或者缙绅大户做善事设粥棚的时候多半也来这里。

    形成人市以后,这里自然少不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除了走投无路的流民以外,最多的就是乞丐,此外还有些行骗的、赌博的、算命的、拍花诱拐妇女儿童的、甚至还有给妓院物色妓女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此时还是上午,在这里的人并不多,大概能干得了活的人都到城里各自讨生活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是没什么劳动能力的老弱妇孺。

    赵鸿义等人一路走来一路看,景象确实十分凄惨。

    有不少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身上盖着破布烂衫,也不清楚是死是活。而更多的人或站或坐,一脸麻木地看着在旁边走过的人,眼中没有一丝神采。

    看到有人路过,许多人会眼巴巴地看着,或伸出手来讨要吃的,或开口“求老爷收留”,还有一些弄到了食物的幸运儿则在生火煮东西吃。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味道,有烹煮食物的味道,有长期不洗澡的怪味,有屎尿粪便的臭味,有各种腐烂的不明物质发出的恶臭,混合起来令人作呕。

    赵鸿义有些后悔来这个地方了,这里的卫生状况十分堪忧,万一有什么疫病流传起来岂不是很麻烦?

    苏惟钧虽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但此时也用袖子捂着口鼻,明显也很不习惯这里的环境。

    赵鸿义问道:“苏兄,这里的环境实在糟糕极了,不知别的地方还有人市吗?”

    苏惟钧摇摇头道:“上海就这一处人市,你不在这里买奴仆,还能去哪里买?这边都是些乞丐居多,我们再往前面去看看。”

    苏家牙行的那个人牙也说道:“赵公子,那边有个破庙,我们过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合适的。”

    忽然,不知谁喊了一声“施粥了,施粥了”,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原本许多看起来奄奄一息的人突然间全部生龙活虎起来,呼啦地一声全部朝一个方向奔去。

    赵鸿义几人也跟着人群朝施粥的地方走去。原来那粥棚就设在破庙前的台阶下面,一个乡下财主模样的人站在粥棚后面的台阶上看着家奴们在那里施粥。

    此时粥棚旁边早已挤满了人,还有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朝里面挤,手中拿着各种各样的容器,大多是一些破碗,有些甚至只是一块瓦片。

    有一个看起来十分瘦弱的流浪汉好不容易抢到一碗粥,全然不顾那粥还是滚烫的,把破碗拿起来,一仰脖子就喝了一大口下去,立刻被烫得嗷嗷叫,但即便是这样他也舍不得吐出来。

    而有些力气弱小的甚至被人挤倒在地上,还被踩踏了几下,不过马上有人又围拢过去填上了他的空缺,粥棚前总是保持有人围着的状态。

    直到一刻钟后,里面施粥的伙计敲着空空如也的大铁锅子叫道:“没有了,没有了,今天的粥已经施完了。”拥挤的人群才不情不愿地慢慢散了开去。

    抢到粥的人大都在慢慢地喝着这艰难得来的食物,一些没抢到的人则在一旁十分眼馋地看着抢到的人,嘴里不停地吞咽着唾沫。

    忽然,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孩来到赵鸿义的跟前,噗通一下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带着哭腔对赵鸿义说道:“老爷是来买人的吗?您行行好,买了我吧!只求你救救我弟弟,我弟弟已经三天没有东西吃,快要饿死了。”说完又连连磕头。

    看着面前这个为了救弟弟而苦苦哀求的女孩,赵鸿义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姐姐玉珠,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对女孩说道:“你先起来。”

    那女孩老老实实站了起来,赵鸿义仔细观察了一下,女孩个子不高,十分瘦弱的样子,蓬头垢面的也看不清长相,不知道年纪有多大。于是便问道:“你多大了?”

    女孩怯怯地答道:“我、我今年十四岁,老爷,我什么都会做,洗衣做饭劈柴挑水都会的,老爷就买了我吧。”

    赵鸿义又问道:“你是哪里人?为何流落到这里?除了你弟弟,家里还有其他人吗?”

    女孩眼眶一红,眼泪便要夺眶而出,不过一想到这是老爷在问话,只能强忍住眼泪,小声说道:“我们原是凤阳府的,前几个月家乡发了大水,家里房屋、田地都被冲没了,我娘也被大水冲走了……”

    哽咽了一下,女孩又继续说道:“我爹没办法,带着我们姐弟一路逃荒来到江南,听说上海这里有许多海商,就想来这边找些活干,谁知到了这里没多久,我爹也得病死了。”说完便再也忍不住了,小声啜泣起来。

    凤阳府?一听到这个地名,赵鸿义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几句著名的凤阳花鼓戏唱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但赵鸿义却认为这几句话里描述的情景不应该怪到朱元璋头上来,因为江淮地区本来就是自然灾害非常频繁的地区,不然当年老朱自己也不会沦落到全家饿死,被迫出来创业(造反)的境地。

    所以“自从出了朱皇帝”很明显是对朱皇帝不满的人故意编排的,跟朱皇帝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且这几句与反诗无异的凤阳花鼓词也根本不可能在明朝出现,而是在“我大清”才出现的,原因当然就见仁见智了。

    甚至老朱登基后还免掉了凤阳府老百姓的皇粮国税,但这并不能改变凤阳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现实,毕竟皇帝不是神仙,并不能呼风唤雨。而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对这些自然灾害几乎毫无办法,所以一旦出现自然灾害,老百姓们该逃荒还是得逃荒。

    不过这女孩的经历也确实非常凄惨,赵鸿义等人听了之后,也纷纷摇头叹息不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