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种辣椒
这天赵鸿义起床之后,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他从苏家弄来的辣椒种子还没有种下去,这时候春天都快要过完了,再不播种就晚了。
他记得上次县试的时候他要留在苏府等放榜,是让表弟王福成帮他先带回家里来的,结果自己回来的时候却忙于水南庄的作坊建设,完全忘了有辣椒这回事。
想到这里他连忙找出自己的书包翻了翻,却没有找到。他又找来王福成问道:“福成,县试的时候在苏家那个院子里我让你帮我带回来的那包东西呢?”
“哦,就是你说很值钱的那包东西吧?我交给姑姑了。”王福成道。
赵鸿义又跑去问母亲,王氏道:“那一包东西是种子吧?福成交给我的时候说这东西很值钱,我就把它藏到地窖里面去了, 一会我让珍珠给你找出来。”说着便大声叫道:“珍珠!”
珍珠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王氏交代她去地窖里拿东西。
不一会儿,珍珠便从地窖里找到了那包珍藏的辣椒种子,交给赵鸿义。幸好地窖里的温度和湿度都比较稳定,辣椒种子保存得十分完好。
赵鸿义赶紧找来两个破瓦盆,将一些辣椒种子种了下去,又浇上一些水,摆在院子里的高处显眼的地方。
珍珠好奇地问道:“哥哥,这是什么东西的种子?”
赵鸿义笑道:“一会告诉你。”
剩下的辣椒种子他打算种在菜园子里。这些时日王氏整天忙于鸿海味园的事务,没什么时间打理菜园,此时菜园里杂草丛生,什么菜都没种。
赵鸿义清理出一小块地,将剩下的辣椒种子一股脑地全种了下去,浇完水后,他对珍珠说道:“以后如果哥哥不在家,你要记得帮哥哥照看一下这些辣椒,这可是好东西,有了它又可以做许多好吃的东西了。”
“真的吗?我一定帮哥哥照看好它们。”赵珍珠满面笑容,一脸期待地看着那一小块地,仿佛那里已经长出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一样。
……
府试回来后的这些天,赵鸿义非常繁忙,隔三岔五的就要往外面跑,大多是去水南庄的作坊那里。
这时作坊已经完工了,规模还不小。中间的主体是两间大大的房子,一间是酿酒间,另一间是蒸酒间,两间房子中间还有通道相连。除了生产用房之外,周围还有仓库、账房、宿舍、堆煤场等附加建筑。
由于蒸馏酒设备对燃料的需求十分旺盛,传统的木柴木炭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还是苏惟钧用了苏家的关系才从临近的苏州购买来煤炭供作坊使用,所以作坊里才建了一个堆煤场。
所有的建筑都是青砖砌的墙,十分坚固,用个几十年完全没有问题,作坊外还围了一圈围墙,整个作坊只留有一个出口,安保措施十分完善,赵鸿义参观过后觉得十分满意。
四套蒸馏酒设备在赵鸿义的指导下已经安装到位并调试完毕,而酿酒间已经在苏惟钧找到的酿酒师傅带领下开始生产,但出酒还需要时间。
目前的工作只剩下招募作坊的工人并进行培训了,赵鸿义与苏惟钧商议之后,决定从水南庄和赵庄各招募一些人,因为这些人都是知根知底的,用起来比较令人放心。
水南庄那边由苏惟钧负责招募,而赵庄自然就由赵鸿义负责招募。
当赵鸿义将酒作坊招工的消息告诉老族长赵振先之后,他的一张老脸上顿时笑得像开了一朵花,连忙拍着胸脯打包票,一定给赵鸿义推荐几个本族最优秀的人才,弄得赵鸿义十分无语,这招工被老族长搞得好像推荐人去做官一样。
不过老族长的做事效率还是非常高的,没几天便给赵鸿义找来了十个人,这批人都是青壮男丁,因为作坊里搬酒缸之类的工作都是力气活,而且作坊人员复杂,所以这次就没有招女子。
赵鸿义将这批人带到了水南庄,与苏惟钧招的人手打散了编在一起,工人就算是找齐了。
在水南庄酒作坊内,赵鸿义亲自给这些工人培训了一遍各种工作的操作规程,又让赵德富、赵鸿礼、王福成几个人现场示范了几遍,接下去就是他们三个监督那些工人进行实操练习。
作坊的管理层方面,总管兼采购是苏惟钧派来的一个姓李的管事,账房也是苏惟钧派来的,而赵鸿礼作为副总管协助管理作坊总体事务,同时他也兼任账房的副手,作坊的工人则是由赵德富负责带领和管理。
之所以让赵鸿礼而不是他爹赵德富来当作坊的副管事和账房的副手,赵鸿义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因为管理层和账房起码需要会识字和算术才能比较好地胜任。
在这方面赵鸿礼至少是受过社学教育的,识字算术什么的都不在话下,而赵德富纯粹是个睁眼瞎。
而且赵鸿礼年轻,可塑性强,经过一番历练,日后说不定还能派上更大的用场,而作为一个中年大叔的赵德富显然已经没什么潜力可挖了。
经过几天的培训练习和试生产,看到各方面都磨合得还不错,赵鸿义便下令作坊正式开始投入生产。
赵鸿义核算了一下整个生产流程的成本开支,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每蒸出一斤高度酒的成本是二十五文钱。
“这酒的成本有点高啊!”赵鸿义对苏惟钧感叹道:“看来要卖个好价钱才行。”
苏惟钧哈哈大笑道:“这个无妨,在整个上海,只有我们出产这等烈性酒,想卖什么价钱还不是我们说了算?那些酒鬼肚子里的馋虫上来了,哪会管什么价钱?”
赵鸿义笑道:“那也要考虑一下可持续发展啊,不可涸泽而渔。”
这时苏惟钧又提议道:“我们是不是给这酒起个好听的名字?这样拿到外面才容易卖个好价钱。”
赵鸿义沉吟了一会,说道:“这酒不是用了四种粮食来酿制的么?不如就叫做四粮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