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国子监内部,消失的三百年文学
午时,国子监内。
王博正与一众博士及其一名学士暗中谈论。
“‘登高’一诗的证词还有书迹已然准备妥当,王博士,三日后便能让我国子监重回乾国文坛领军地位。”
一名学士双手捧起做旧的抄书,递给王博。
王博郑重的接过,顺势打开看了一眼,顿时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便对周身眼神飘忽,神情不定,犹豫参与此事的诸位博士说道:“还望各位同僚能够在三日后诗会雅集上能够为我学子说话,证明萧长惊是抄袭我学子的诗,此诗,原名为‘观汾河有感,故登高有意’。”
众人脸上尽显犹豫之色。
大家都知道,王博的意思就是想要让萧长惊这个后起之秀在京城身败名裂,但这明显是一个好苗子,也是振兴文坛的关键人物,如此抹杀,实在是太过残忍。
故而都没有表示自己的立场。
王博见众人不说话,哼了一声。
“他日疆国使团也会如约来到,难不成让一个粗鄙的武夫来应对?他何德何能?仅凭一首登高?太过牵强!更不要说那偏安一隅的文安书院了,全是一帮饭桶,诸位难不成是想看别国学子以儒道在我乾国耀武扬威?扫我乾国脸面?”
这番大声呵斥,让众人面面相觑。
难不成你将登高占为己有就能够帮乾国战胜疆国的才子?
这不闹吗。
左右都是为了能够给你那已经死去且嚣张跋扈的侄儿出一口气,偏偏还要带上国子监的名号以及大家的脸面。
倘若是萧长惊真能在众目睽睽中再作一首比肩登高这么有诗韵的作品,那他们国子监的脸又往哪里搁?
岂不是闹出了笑话?再无脸面面对国子监学子?
即便这些博士与王博多年的交情,也不想与王博同流合污。
顿时另外一名杨博士先是起身一礼,随后质问道:“王博士,敢问萧长惊若是真有实才,那你的手段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也把我们国子监几百年的声誉给抹黑了?此事不妥当,我杨某不会参与的,若是能够得到祭酒大人的请示,我必然同意。”
“附议。”
“尔等附议。”
“此事还需祭酒同意,不然漏洞百出,我国子监百年声誉担当不起这番玩闹。”
“”
就当诸位博士都不赞同之时,王博的那名学子,江胡风却一脸笑意的往前一步,随后缓缓而道:“诸位老师,弟子曾以学子的身份前往疆国学习了三个月,对于疆国的诗词文化略有耳闻,他疆国并不像我乾国多山多水多样貌,不是草原平原就是戈壁黄沙滩,除此之外便是一条直通我域的宽大江河,试问,到时候乃是在城南红桥水榭作诗词,诗题又是什么呢?难不成是域外风情,黄沙戈壁?”
江胡风说完嘴角露出一笑,一副胸有成竹之势,让众人不由得心中暗暗幻想了到时候的场景。
确实,在红桥水榭也只能是应景出题,毕竟这届诗会雅集的主场,可是乾国山水间。
但其中一位博士还想要说什么。
江胡风却压了压手,示意先听自己说。
能够让长辈闭嘴,看来是有后手,并且也想要证明自己,这位博士也只能不灭其面子,任由他先言语。
“老师们,我江胡风好歹也是周游列国数次,何处山水不知晓?这一次诗会雅集,在国子监还能够找到比我更加优秀的弟子吗?一首登高而已,确实有些水准,但难登大雅之堂罢了,我已有对付疆国之法并且早就心中有数,若是各位老师能够扶持弟子,弟子能够保证,名满天下知时,在场的诸位,皆是我江胡风的人生导师!”
此话一出。
饶是方才都内心不同意这件事的诸位博士,顿时都心中一颤。
文人最讲究的是什么?
不就是流芳百世,名传千古?
而名人之师,更加的能够受万人敬仰!
每年的诗会雅集,都会有国子监的学子又或是文安书院的学子会被朝廷中的那些大佬看中,哪个不是平步青云,哪个不是投桃报李之辈,如今在座的诸位博士,谁手底下没有几个做官的弟子?
说不定这江胡风还真能够在这一次诗会雅集中脱颖而出,获得诗魁的称号。
毕竟今年跟往年十几年都不一样,以往可没有湘王,也没有疆国之人前来参与呢。
这一次,不光是在湘王面前一展抱负的最好时候,也是抨击疆国文化领域的最佳时机,谁若是能够让乾国一展风采,说不定还能被湘王看中,获得的正君之位,从此荣华富贵,享受不尽的权利和便利!
湘王与女帝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这么多年,哪有时间情情爱爱,这不就是一步青云,少走几十年弯路的康庄大道?
要不是这些老头子年事已高,甚至是还有了家室,不然也要以乾国文人的身份会一会这疆国的贼子。
大厅内。
众人沉默不语,眼珠子时而看着地板,时而看着桌案的茶杯,时而又看向了保持自信姿态的江胡风。
至于王博,则是对自己的弟子非常的自信。
登高,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徒儿增添色彩,并不是为自己的徒儿稳固胜局。
自己又将会多出一个在朝廷极有脸面的徒儿。
到时候,在京城别说什么萧长惊了,就是那荡气镖局自己都能够随意抹杀!
荣华富贵,不就近在眼前?
就当众人都想着干脆支持王博以及江胡风时,还是有一人问道:“祭酒大人可知此事?”
“自然是不知,祭酒大人如今在不在京城谁都不知道,即便是告知也没有渠道,这等事情只能先斩后奏,诸位,可以尽管相信我与江胡风,荣华富贵,名留千古,我王博自然是不会忘记诸位。”
话已至此,众人只能低头思虑。
有一人表达立场,会在诗会雅集力挺江胡风。
“多谢杨博士,他日青云直上,弟子必是首要登门拜访!”
“我也同意此事!”
“同意!”
“老夫支持。”
“”
整个国子监,博士数十位,已经有八位同意此事,剩余的,不理会也罢,难成大器。
王博嘴角一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至于另一边,文安书院。
文安书院坐落于城西外六十多里,归文安县境内。
故而取名为文安书院。
是乾国屈指可数且极具权威的文学书院,朝廷中的官员,不止国子监子弟,还有文安书院的影子。
一处竹楼内。
一名身穿青袍的儒雅女子正手持竹笛,与一名年过古稀的老者在桌案两侧饮茶不语。
年轻女子手扶茶杯问道:“疆国来势汹汹,你这,可有学子能够应战?”
老者平淡摇头,气息缓慢应答:“文安学子不学无术,无人可挡。”
“老东西,当真没有?”
“没有,难不成你国子监也没有?”
“我游走乾国各地五年有余,国子监事务一概不知,只知道一首登高横空出世,我以为是你文安学子。”
“并非我院学子,我反倒以为是你云游时收的徒儿呢。”
女子哼了一声。
“我要是有这徒儿,我还云游什么?那人是何背景?此次诗会可会参与?”
“不知,夫子上天修文,足足有三百余年,学文早已不再人间那也只能认了乾国儒道后继无人了。”
老者说完,闭眼饮茶。
女子听后,茶也不喝,起身离开,但还是在门口驻足了一会。
“乾国儒道后继无人?院首,你一把年纪了也不拼一拼?当真夫子这么不讲道理吗?”
“老夫老了,拼不动了,你还年轻,尚可一拼。”
“哼,我倒是要看看这夫子哪来的通天手段把世间学问全锁在手心里!”
女子不屑,哼的一声便暗自细语,竟化作一道白色烟尘,离开了竹屋,消声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