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大军开拔,北伐檄文
宋濂和刘伯温同为浙东四先生之一,其文采风流渊博知识自然可见一斑。
此时他正当着二十万北伐大军的面宣读北伐檄文。
“檄谕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自彼时起,四海以内,遂陷水火,男女老幼,皆为卑奴。
元之君臣,不遵天地,不明礼法,废坏三纲,紊乱五常。
是有报应不爽,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九州之地,饿殍遍野,大河汤汤,尸骨如山。
当此生灵涂炭之时,天怜世人,降而为圣,以伐无道,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篇北伐檄文全名叫谕中原檄,是宋濂刘伯温朱升等一众文臣应朱元璋旨意所作。
此文跟历史上原本那篇北伐檄文相比,无论是发表时间还是内容都略有出入。
历史上那篇北伐檄文出世时,是在1367年,大明尚未建立,山东等地还在元廷控制中。
而北方世界中,由于朱彝的干涉,北伐晚了将近一年才开始,不过山东却已经在开国前就被大明收复了。
等宋濂诵读完这篇北伐檄文以后,饶是徐达常遇春朱文正这些不同文墨的粗鄙武夫也深觉此文写得好,既诉说了大明的正统地位,又以毒辣犀利的笔锋喷了元廷君臣一顿狗血喷头,最后再对河南秦晋幽燕等地百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规劝其弃元投明,堪称字字珠玑,极有说服力。
就连过来找朱元璋要说朱标一事的朱彝听完后,也同样觉得这篇北伐檄文写得很好,这几位老学究虽然为人有几分迂腐,但文才却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后世孙国父在推翻满清封建统治时,所用的十六字纲领里的前两句就是脱胎于这篇北伐檄文。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篇北伐檄文成了民族主义华夷之辩的代名词。
朱元璋笑着向朱彝问道:“叔父,这篇北伐檄文如何?能否满足你的要求?”
朱彝笑道:“实乃千古雄文,此檄文只怕能和初唐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相媲美了!”
朱元璋随后又道:“咱已经按照叔父的要求,让人誊抄了几千份,都放在随军御医的马车里了!”
朱彝对此十分满意,反正现在手里有几十名空军,到时候在攻打大都之前,先让空军往大都城里空投几千份传单,效果绝对杠杠的。
随后朱彝又把朱元璋叫到一边,向他说起朱标的随军请求。
朱元璋一听顿时眉头拧成了疙瘩:“标儿这孩子一向稳重,今日怎么如此胡闹?”
他看了看朱彝,真想说一句,这孩子不是跟你老人家学的吧?
朱彝却直接无视了大侄子眼神里的深意,或者说是当做没看到,反而一脸严肃地说道:“陛下,我倒觉得这是好事!”
“好事?”朱元璋差点翻白眼:“叔父不会又要拿出你那番说辞,讲什么一个太上王还不够,还要咱大明的太子储君一起去大都才能帮北路军树立战心吧?倘使如此,那这北路军战心也太脆弱了,如此北路军焉能打胜仗,还不如趁早解散为好!”
朱彝却摇头道:“此事跟北路军没有关系!我之所以说这是好事,有四个理由:其一,标儿是要做皇帝的,现在让他就去战场上看一看,看看武人为国杀敌为民戍边是何等重要何等艰难,他才能知道一寸国土一寸血,半点不能轻易舍去,才能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至于将来重文轻武!”
朱彝说完不等朱元璋反应立刻抛出第二个观点:
“陛下有没有想过标儿将来如何制得住这帮骄兵悍将?只有接触兵事,知兵事,熟悉军中将领,跟他们多大交道并建立威望,才能做到事事心中有数,不至于被武将们欺瞒!”
“我知道陛下主要还是担心安全问题,那就让标儿去西路军,西路军兵强马壮,又有徐达文忠这等为人稳健的宿将,安全是不会有问题的,这反倒是帮标儿累积战功的好机会!”
朱元璋听完以后,没有说话,皱着眉头细细权衡利弊。
他本来之所以下意识地反对,说到底还是跟之前反对朱彝一样,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但是如果让朱标去相比北路军更安全的西路军,安全似乎确实没啥可担心的。
如此一来,去掉安全问题,那剩下的可都是好处了。
他本身也一直担心大儿子过于软弱人善,去战场见见血未尝不是好事!
朱彝静静地没有打扰大侄子,其实从大侄子的反应来看,他知道这事儿已经基本成了。
果然,朱元璋叹了口气道:“咱说不过叔父,也罢,那就让标儿去跟着徐达学学兵事,就暂让他跟保儿一样任西路军副帅吧!”
北伐大军的送行仪式足足持续了半个时辰,随后朱元璋一声令下,大军开拔。
一路西进!
一路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