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赠汪伦
秦国的朝堂的党争并未持续太久,面对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士族的攻击,在王安石被罢相后革新派兵败如山倒。
贺知章等变法派被罢免了官职,李白因为违反军法被再次罪责,沦为充为潼关的一名充军小卒。
与之相对的则是司马氏、钟氏登上了朝堂,司马懿、钟会开始掌握兵权成为宇文成都、常遇春、杨大眼这些皇甫麒嫡系之外的又一股力量。
罢相后的王安石也是光棍的很,虽然接任了皇甫麒安慰他的官职光禄勋,但却带着妻儿离开了长安回到蓝田,直接翘班了。
回到蓝田后的王安石闭门谢客专心读书,但今天他却见了一位同样被贬的人,京兆尹贺知章。
十一月底的关中已是寒气彻骨,一间简陋的屋舍中,蓬头垢面的王安石与贺知章相对而坐,泥炉煮酒相谈甚欢。
“介甫兄,为何不向秦王陈情辩解一二?就算不辩解,也不至于离开长安嘛。”贺知章端起案上的酒盏到了嘴边又皱着眉头放在了案上。
王安石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抬手胡乱抹了一把胡须上的酒渍,一板一眼的说道:“王上有王上的顾虑,他也不得已啊。”
贺知章痛心疾首的说道:“你可知道你这一走新法尽皆被废止,就算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当为变法大业考虑啊!”
王安石顿了顿,丝毫不在意贺知章的怒火,淡淡的说道:“如今楚军猛攻潼关,关中不能乱!”
贺知章闻言,大怒而起,指着王安石大声道:“只有你王介甫心系国家吗?!你清高,你了不起!你一走了之!留下司马氏独占朝堂,胁迫王上!你糊涂啊!”
贺知章本来是王安石变法最坚定的支持者,但面对司马氏的攻击,王安石毫不辩解只是等待皇甫麒的决断,这让贺知章无法理解。
直到支持变法的官员被罢黜的越来越多,而王安石却离开了长安躲到了蓝田,怒火中烧的贺知章便追到了蓝田兴师问罪了。
面对贺知章的指责,王安石充耳不闻,只是饮酒不语。
贺知章见王安石这番做派,抬手指着王安石半晌后不顾天色已晚拂袖而去。
而王安石依旧自斟自饮似乎这农舍之内,没有人来过也没有人离开。
就在贺知章离开蓝田之时,潼关战场出现了难得的平静。
许是久战疲惫,也许是刚刚下了龙朔元年的第一场雪,鏖战多日的楚军今日出奇的没有向潼关发起进攻。
冷月高悬,潼关城楼之上,常遇春眉头紧锁的望着没有边际,渐渐隐入夜色的楚军大营面色凝重。
而楚国大将赵云、陈庆之部的两万白马骁骑与洛阳来的运粮队互换了旗帜,离开了楚军大营往西北而去。
楚王杨陵身身穿麒麟甲,外披一件黑色的大氅在岳飞、魏征、赵云、陈庆之等文武的出用下,望着出营远去的大军吟诵道:“冷月照潼关,星碎铁衣寒。”
“秦川八百里,与君醉长安!”
不待众人称赞,杨陵转身望向身旁的赵云与陈庆之笑道: “子龙,庆之,房玄龄在无定河故布疑阵牵制张天邦,温侯与岳云虽勇,但孤还是放心不下。”
“潼关天险,难以逾越。如今渭水已然冰冻,你二人且去为孤取了长安吧!”
在杨陵下令白马军与运粮队换装之时,赵云与陈庆之也大概猜到了杨陵的意图,如今得到杨陵的确认,不禁心中大喜。
千里奔袭的战将,杨陵麾下即便是曹变蛟,也不敢与赵云、陈庆之这对白马神将组合相比。
此行虽然凶险,但一旦攻入关中,那便是夺取雍州第一功。
赵云与陈庆之拱手齐声道:“末将领命!”
在常遇春视线不及的风陵渡口外的黄河之上,千帆进发,楼船横卧,两万白马精骑越过了黄河,然后往西疾驰而去。
次日,隆隆的战鼓声再次响起,楚军高大的攻城车向潼关缓缓而去。
攻城的步卒举着盾牌,握着短刀跟着鼓点向潼关发起了冲击。
为了避免常遇春生疑,岳飞依旧派出了岳家军的精锐作为主攻。
岳飞的的威名常遇春在讨伐黄巾之时便见识过,有潼关天险在,而且自己麾下兵精粮足,岳飞很难有机会攻克潼关。
但岳飞却死磕潼关,这让常遇春非常疑惑。
数日鏖战之后,夜不能寐的常遇春,忽然瞥见的挂在营帐之内的舆图,而目光刚好落在了长安西北的渭水渡口之上。
“来人!”常遇春冲着帐篷外大声道。
“都督!”一个亲卫进帐拱手道。
“渭水可曾结冰?”常遇春瞪着眼睛问道。
那亲卫听到常遇春的问题后明显一愣,但还是笑着说道:“将军说笑了,今年格外寒冷,黄河上都飘着浮冰,何况渭水。”
常遇春赫然起身,大声道:“击鼓聚将!”
就在常遇春连夜召集潼关的各部将领来到中军大帐之时,长安来了位使者。
常遇春望着黑衣使者问道:“军师派遣先生来此,所谓何事?”
姚广孝派来的使者望着常遇春拱手道:“回禀大都督。今岁天寒,军师担心北面义渠人作乱,特来请将军协防长安。”
常遇春心道:“看来姚广孝这大和尚也想到了楚军有可能踏冰南下,说是担心义渠人作乱恐怕是担心引起恐慌。”
心念至此,常遇春问道:“宇文将军坐镇长安,何需从潼关调兵?潼关虽然固若金汤,但敌军甚重,亦不可小觑啊。”
那使者苦笑道:“楚国诸葛亮西出岐山道,连下数城。又在子午谷、陈仓道布置下疑兵,王上已命宇文将军与司马侍郎前去迎敌了。”
“不过长安还有精兵三万,都督只要派遣一员大将前去统领即可。”
次日,潼关西门大开。
得的常遇春军令的杨大眼带着五百亲卫与两千步卒整装待发,而杨大眼的本部兵马则由他的亲卫统领汪伦代为执掌听命于常遇春。
李白自从被发配潼关为卒之后便与汪伦成为了袍泽,李白虽然是个书生,但早年他喜欢游历天下,也学了些剑术防身。
一次楚军的攻城战中,李白救了汪伦一命,汪伦也改变了先前对李白的看法。
汪伦生性豁达,李白狂放不羁,加上并肩作战两人的关系不过半月便成了好友。
随着常遇春军令的下达,两人也要分道扬镳。
汪伦握着李白的手有些激动的说道:“太白兄,经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千万珍重啊。”
李白哈哈一笑,吟诵到:“李白披甲将欲行,朔风如刀染红缨。”
“潼关巍峨高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兄!珍重!”
李白一挥衣袖,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