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诸胡入关,冢虎临危献策
正月中旬,冬雪尚未化尽,太行山的群山依旧是白茫茫的一片。
塑风呼啸,吹得旌旗烈烈作响。
也吹得山梁上的雪花漫卷横飞。
袁军又进攻了!
上党壶关的战鼓和号角再次鸣响,沉闷的鼓声和凄厉的号角声,一次又一次地回荡在群峰和沟壑之间,惊得飞鸟绝迹,虎豹逃遁。
高大险峻的壶关关墙。
早已被鲜血染成了黑红色!
战斗昼夜不停。
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生命的轮回!
乐进站在城门楼上,手上的战刀犹在滴血。壶关险峻,但袁军实在太多。燕赵多豪杰,更多因去年的干旱和饥荒而从军的敢死之士。
地里没有收成。
反而更好招兵。
只要给一石粮食用来养活家人,那些燕赵之地的青壮汉子们,就会把命都交给你。高干趁机让人在冀州招募敢死之士,给的就是一石粮食。
就这种要命活,还有很多人抢着去干。
饱餐一顿,穿上简单的劣质皮甲,拿上一把又破又钝的战刀,就嗷嗷叫着顺着云梯往关墙上爬。
乐进将手下人马分成三队,轮流登上关墙防御。
关墙险峻。
但仍有不少的将士死于袁军的攒射或敢死勇士的刀下。刚才就是有一队敢死士登上了城头,乐进不得亲自不带着精锐的亲兵,上前将那些敢死士全部围杀。
“将军,袁军的进攻有些反常。”
说话的是乐进的副将韩浩。
韩浩曾在并州任职多年,对这一带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极为熟悉。又加上颇有谋略,被曹仁安排担任乐进的副将。
“确实有些反常!”
乐进的脸上有些严峻,沉声说道:“冬雪未化,并不是一个适合进攻的季节。尤其是这种关隘和险道。高干这样做,恐怕是另有阴谋。”
说罢,乐进便转过身去,看向西边的长子城(即山西省长治市),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心里有一丝不祥的预感,总觉得不太踏实。
“将军是担心匈奴?”韩浩问道。
“是的!”
乐进点了点头,又接着说道:“纵贯数千里的太行山中,其实是生活着两股势力,一股是号称百万的黄巾余部。其盟主便是黑山张燕。
而另一股势力,便是生活在太行山余脉……王屋山和中条山里的匈奴分部,其首领乃是左贤王刘豹。
最近有潜伏的校事府的暗探传来消息,说是袁绍有派人去王屋山找过刘豹,所以本将有些担心…………”
(备注:蔡琰归乡时,从河东郡走轵关陉到河内郡,被王屋山附近的匈奴劫走。)
有时候,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正当乐进和韩浩在讨论并州匈奴上党分部的时候,便见有数十名斥候快骑向从长子方向疾驰而来。
而在这些斥候快骑后面不足一里之处,紧跟着大量的匈奴骑兵,足有万骑以上。
完了!
前后有敌,壶关退路已断,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突围是不可能的。
关城内现在只有一万八千步兵,而匈奴却有一万多骑兵。好在壶关做为一道重要的关城,储备的粮草物资较多,可供两万大军大约三个月的消耗。
乐进只好下令死守待援
如果粮尽之前仍然没有援军到来,那就只能坐等败亡。
……
实际上,情况远比乐进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
郭图这次联系的胡人,不仅是王屋山中的匈奴分部,还有生活在吕梁山中的羯族、定襄郡和五原郡的鲜卑、朔方郡的匈奴本部。
此时,在吕梁山中羯族的帮助下,雁门关已经失守!
十万鲜卑大军和五万匈奴骑兵,在鲜卑首领步度根和匈奴单于呼厨泉的率领下,经过雁门关长驱直入,攻入了并州腹地雁门郡。
并州主帅曹仁率四万人马前往迎战,首战不利,退入滹沱河南岸防守。
但是,滹沱河在这个季节是结冰的!
低矮的河岸挡不住十几万胡人的狂攻,曹仁再次大败,被迫退往晋阳城中坚守。至此,整个并州,曹军能控制的实际上只剩下晋阳、长子、壶关这三座城池。
这个战略,简直就是攻打幽州公孙瓒的翻版!
当初袁绍打幽州,也是在公孙瓒据守范阳的时候,鲜卑和乌桓共二十万人马分从卢龙塞和居庸关南下幽州腹地,烧杀抢掠,将幽州搅成一锅粥,使公孙只剩数座孤城。
同样的策略,又用了在并州。
一下子打得曹仁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此时的曹仁,心急如焚。想向曹操求援,可是,在袁绍的强大兵势压力下,曹操哪里还有兵可派。
无奈之下,曹仁只好率军突围。
一路破坏桥梁,毁坏道路以阻追兵。在十几天之后赶到上党,在击退刘豹的匈奴军队后,意欲与乐进死死守住上党的郡治长子城和壶关两座城池。
不过,这其实也没什么用。
因为太原郡失守,高干的袁军就不必走壶关入并州了。他们可以绕道……从常山郡的土门关进入井陉,经苇泽关(后世称娘子关)进入太原腹地。
但是,若是完全放弃并州,今后要再攻入并州将会相当不易。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死守壶关与长子城,使之成为将来反攻并州的桥头堡。
……
曹仁战败的消失传到官渡,曹操大惊失色。
惊问左右幕僚道:“并州之事,该如何是好?”
众人苦思良久,讨论了很多方案,也无法解决眼前的困局。并州之败,表面上看,只是丢了一个“在籍人口”仅六十多万的地方而已。
但实际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前,曹操利用并州和兖州形成犄角之势,可以分从西边和南边威胁袁绍的冀州。但是,一旦袁绍全取并州,就将北方的几大州连成了一块,真正变成了……南向而争天下了。
然后,袁绍就可以将所有的兵力和资源集中使用,甚至借用胡人十几万大军同攻兖州。这种局面,令曹操感到压力山大,也让幕僚们感到束手无策。
而就在此时,有一位书吏站了起来。
这是一位年约二十岁、刚入职没多久的书吏。
只见他放下手中的纸笔,站起身来,对曹操行了一礼道:“下官倒是有一个想法,不知合不合适。”
曹操转眼看去,乃是自己的文学椽……司马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