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刘玄德的三封书信
“真是白眼狼啊!”
刘表忍不住骂出声来。
这已经是刘备让人送来的第二封书信了。前一封书信,是在十五天前让人送来的。
对于那封书信,刘表至今依旧记忆犹新。
当时,刘表想削刘备的兵权,便听以蔡瑁的建议,召刘备来襄阳担任镇南将军府的主簿。要的用明升暗降之法,意在削除刘备的兵权。
然后,再想办法将他除掉以绝后患。
但是,到备并没有听命而来,而是写来了一封信。
那封信写得很长很长,也很感人。
大致内容,就是:“很感谢您这么看得起我,我刘玄德,买了十几年草鞋,蹉跎半生,从来都没遇到过您这么好的人。听说你要擢升我为镇南将军府的主薄,我真是高兴坏了,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此刻,我的心早就已经飞到了襄阳。
可是,当我高高兴兴地备好马车,打开太守府的大门,想要前往襄阳就任新职时,江陵城的百姓们全都拜伏在地上痛哭失声。他们挡着了我前去襄阳上任的道路,不让我走啊。耄耋老翁遮道而拜,黄毛小儿抱着我的双腿,大姑娘小媳妇们拉着我的衣赏。还有数位美貌女子,她们竟然用小刀子放在自己美丽的脖颈之上,威胁我,说只要我去襄阳,她们就立马死给我看。人命关天,我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啊,只好辜负您的美意,留在江陵陪伴他们。”
娘希匹,这是学董卓。
当初,朝廷大臣们想将董卓调离河东太守,去朝廷任职时,董卓就是这么回复朝廷的。
看到那封信,刘表当时就骂了娘。
然后,当时张允看过书信之后,便向刘表献计道:“刘备不敢来襄阳,可能是怕我们害他。要不,咱们就将他调去比较偏远的零陵地方任职。按州牧府的规定,太守调任之时,不可以带走调离地区的郡兵,最多只能带走部曲五千,然后,再在新的地方接手当地的郡兵。
这样一来,也就等于削减了刘备的兵力。而且,零陵郡那种地方,贫穷而又偏僻,山匪众多,还经常有南方百越族人作乱,刘备想要在那种地方发展,会很不容易。”
无奈之下,刘表也只好接受张允的建议,又让人送去公文,改调刘备为零陵太守。
于是,便又有了刘备写来的……这第二封书信。
“竖子!”
刘表忍不住再次骂出声来。随手将书信递给一旁的蒯良。
蒯良接过来一看,但见这封书信依旧写得很长,也写得同样很感人。其大概意思是:对于族兄的安排,我本人没有任何意见,并且深表感谢。但是,我的那些麾下忠勇了将士们,他们都不愿意看到我离开啊。听说我要走,他们全都围着我的战马放声大哭。已经有好几个士卒哭得晕倒在地上了。
上天尚有好生之德。我虽知上命难违,但也不愿看到这些忠勇的将士们活生生的哭死。我实在是太难了啊!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写信恳求族兄,希望族兄能大慈大悲,让我将他们全部一起带走。”
学的还是董卓。
当初董卓不肯就任雒阳,大臣们便请旨将董卓由河东太守调任并州刺史,董卓就是这样给朝廷回信的。
刘备在江陵,刘表给他的军队编制是两万人,如今,他却已经私自扩军达三万余人。这要是让他将江陵的军队全部带走,又再接受武陵的两万郡兵,那他麾下的总兵力,就达到了五万!
这当然不行!
蒯良叹了口气,开口说道:“问题恐怕还不止如此简单。桂阳太守吴景,乃是刘备举荐之人。当初启用吴景为桂阳太守,也是担心陶应绕道岭南小路经桂阳进入荆南,考虑到吴景与陶应有仇,让他镇守桂阳会更尽心尽责一些。
但是,现在看来,这就是刘备布下的一枚棋子。有刘备卡在江陵,咱们就拿吴景没有办法。而咱们如果进攻江陵,吴景必然在荆南造反。
除此之外,长沙太守韩玄,零陵太守刘度,武陵太守赵范,也都态度不明,难保不会在关键时候倒向刘备。”
“这又是一个张羡。”
刘表忍不住骂道:“比张羡更甚百倍!”
然而,骂归骂,却什么对策都没有。
最后,还是蒯良开口说道:“其实,主公也不必着急。当初咱们怎么对付孙坚的,以后就怎么对付刘备。”
刘表心中一动。
赶紧问道:“此言何意?”
蒯良道:“当初,联盟讨董之时,长沙太守孙坚率军北上,一路杀太守杀刺史,意在独霸荆州。主公单骑入荆州,统合人马堵在襄阳,便使得孙坚回不得长沙。
现在,其实咱们有机会重复当年的做法。
属下听说袁术正在寿春大修宫殿。依属下推断,多则一年,少则半年,袁术就会称帝。若袁术称帝,咱们便以大义名份,下令刘备出兵征讨袁术,他碍于汉室宗亲的身份,必不敢推辞。
而襄阳位于豫州和江陵之间!
刘备若是北征豫州的袁术,必过襄阳,等他过了襄阳,咱们就堵在襄阳不让他再回江陵。
而且,南阳的宛城以东地区,都是主公的控制区。主公完全可以提前布置等划,暗中预设战场。伏下数处数万精兵,将其败之灭之。并同时派兵接管江陵。
退一步说,就算杀不了刘备,也可以夺回江陵,让刘备无家可归,继续去过……主公收留他之前的流浪生涯。”
刘表闻言,连称妙计。
随后又问:“那么……曹操所说的“三方陶应”,又该如何应对?”
“坐观其变。”
蒯良道:“有刘备这个心腹大患在江陵,咱们不太适合大规模调动军队。如果咱们大军在外,难保刘备不在荆州造反。届时,咱们主力在外与陶应作战,刘备挥军直攻襄阳,岂不麻烦。
但是,三分陶应,也确实是一个咱们进入江东的机会。
所以,属下建议主公,屯重兵于江夏,却不主动出兵,而是坐看袁术、王朗与陶应作战。
若陶应不败,咱们则按兵不动。
若陶应败,则挥军轻取豫章。坐收渔翁之利也。”
又是一只老狐狸。
汉末这些谋士,没有一盏省油的灯。
刘表闻蒯良之言,终于转忧为喜,连赞妙计之后,便吩咐张允和蔡瑁,按蒯良之计安排行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