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监察史
萧长乐是公主,又正得太后宠爱,即使深夜进宫,禁军也不敢拦着。
只是,这个时辰皇上与太后都已睡下,两人在万寿宫等了半晌才终于将人等来。
太后以为是萧长乐有什么事,急得好一番嘘寒问暖,上下打量。
直到萧长乐说没事,太后才大大松了口气:“吓死哀家了,一个玉卿已经让哀家日日提心吊胆,若是你再有个三长两短,哀家只怕过不去这个年了。”
萧长乐走到太后身后,替她按摩放松,疑惑道:“王爷的病还没好吗?姚姐姐医术精湛,明日我请她进宫给瞧瞧吧!”
太后这才惊觉自己说漏了嘴,回头看了眼萧长乐,又看了眼皇上,见皇上点点头,就叹口气说:“左右这里也没外人,哀家也就不瞒你们了,前些日子玉卿听闻赵国蠢蠢欲动,未免范国公府有异心,已经提早出发去了大同府。”
两人稍一琢磨,便想通其中关窍,定是他们给送消息的那次,没想到叶云骁动作这么迅速。
萧长乐脸上明显泛起担忧,还在暗自沉思时,沐君离开口,将范娉婷出逃,以及陈侧妃母子的打算说了。
皇上听罢,立即叫来自己的心腹内侍:“立即去趟玉王府,看看玉王妃还在不在,势必要看清人面。”
内侍领命而去。
相比皇上的犹豫,太后却深信不疑,皱眉说:“如果是真的,依着时辰,估计这时候她早出了京城,不过她腿脚不便,行路速度应该不会那么快,皇帝,你现在派人快马加鞭去追,也许还能将人追回来。”
皇上深吸口气,深夜动作,很容易徒生事端,更何况他并不确定两人说的是真是假,着实不好直接下令,于是狐疑的盯着沐君离:“沐不羁,你的消息真的准确吗?”
沐君离拱手,正要说话,萧长乐道:“是我让人盯着沐大郎的行踪,无意间探听到的,但皇上放心,他绝不可能骗我。”
皇上看了她一眼,暗暗思量。
太后见状,又道:“皇帝,乐儿怎么可能欺骗我们,她没有道理这么做,倒是你,再犹豫不决,人可就更难追回了。”
半晌,皇上还是沉默着不松口,太后等不及站起身:“如果范娉婷回到大同府,范国公没有了牵制,玉卿的处境就会越加危险,你还在犹豫什么?”
皇上几经为难,他很想等内侍回来,有了确切消息在行动,可终是不忍太后这么忧心,于是叫来禁军统领,命他分出几路人马前去追回。
待人下去,太后重重吐了口气,坐回凤座又问:“沐王府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处理。”
皇上眉头紧锁:“这只是陈侧妃母子的打算,并不代表沐王,情况尚未可知,朕若冒然出手,只怕反而会让沐王觉得朕不信任,就怕会适得其反。”
太后冷哼:“沐王对陈侧妃有多宠爱,怕是禹朝无人不知,能将对自己有恩的嫡妻嫡子放在京城不管不顾近二十年,可见陈侧妃多有手段,也许沐王本没有这个心思,可耐不住人吹枕边风,皇帝还是早做打算为妙。”
自古帝王多疑虑,说一点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想到梧州兵马和大同府兵马联合起来的壮大,饶是皇帝也要吃上一壶。
皇上一边思索,一边说:“自是要防,只是沐王如今还不到退下来的年龄,若此时派人去接手,恐怕军中将领和士兵们会有不服,他手下许多得力干将,都是早年跟着他从战场下来的人,如果一意孤行,恐他们也不依!”
太后白他一眼,声音里带了些责备:“皇帝,你什么时候变得那么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怎么成就大事?”
太后早年辅佐他处理前朝事务,有时难免对他严厉些,皇上骨子里除了敬畏太后,还有畏惧。
见她对自己的处事颇为不满,皇上赶忙解释:“母后息怒,儿臣只是觉得事关重大,应该召几个大臣阁老们商议过后再做决断。”
太后转回头,没有再说,对于他的解释没有表示赞同,也没反对。
大殿内气氛突然有些僵,沐君离适时开口:“皇上,臣有一计,不知是否可行。”
皇上如获救星,再这样沉默下去,他都想逃离万寿宫了:“哦?快快说来。”
沐君离道:“我母妃母族曾救过沐王爷,当时与他一同被救的还有他身边的几个心腹,曾经有一人给过我母妃一件信物,说是他日带着此物去寻他相助,他定会帮忙。”
皇上听得兴致勃勃:“继续说。”
沐君离继续道:“上次我去梧州也见到了这人,他如今已是军中的二把手,很得沐王信任,咱们只要说服他,便可以毫无痕迹的架空沐王,他若安分守己不生反叛之心,大家相安无事,他若被陈侧妃母子策反,手里没有兵权,最后也成不了事。”
皇上犹疑着点头:“进可攻,退可守,且不费一兵一卒,确实是个好法子,可万一那人死忠沐王,不肯为朕所用,又该如何是好?”
这一点,沐君离也早就想到,毕竟是跟随沐王出生入死的兄弟,想要策反他,并不容易,有些人一根筋,即使挟恩以报,也不一定能奏效。
他说:“若软硬都不行,那便只能另寻突破口,军中将领不止他一个,愿意冒大不违的人却不多,如今国泰民安,百姓们安居乐业,谁要挑起战争,那就是与天下人为敌,臣不相信军中没有愿意维护这份和平。”
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这是对一个帝王功绩的最大认可。
皇上眉头渐展,欣慰的点头:“既然是你想出来的点子,那么由你去执行最恰当不过,朕便封你为监察史,过来。”
皇上摘下腰间的飞羽令牌:“见令如见朕,必要的时候,可以先斩后奏,沐不羁,一切就托付给你了。”
沐君离上前,躬身接过,跪下郑重道:“臣定当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