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分析
演绎了几个时辰,果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便自己对大赢的战法了如指掌,可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大赢的稳已经被太蒙的变给甩开了。
看似双方在军队战力上,是大赢帝国领先一大截,可大赢战法的稳重,是建立在本身庞大的军队体系,和大赢万年岁月间每一代军人的积累。
所以在战法的应对上,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大赢军队这座山太高,根基太稳可以做到屹立不倒。
而太蒙帝国不同,太蒙帝国前身是四面楚歌的王国,为了在诸强中脱颖而出,太蒙一直在寻求变化改革之道,所以才造就澹台明镜这位古往今来的第一女帝。
所以太蒙在战法上的准则,以万变来瓦解不变,各种层出不穷的战法,搞得是大赢焦头烂额,明显现在的大赢跟不上太蒙的变化之道。
“敌进我退,敌退我打,确实是最符合草原地区的战法,在和大人您的演绎中,我们大赢的败因绝不仅仅只是内奸问题。”
徐沐一边比划着沙盘此刻演绎的局势,开始此次沙盘演绎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概括。
“这次清风关的失守,可以追究到我们大赢赖以依存的战法上,过于稳重的战争思维限制着战法的发展,因为我们大赢的根基深厚,不像太蒙那样需要穷则思变,根据自身的特性来调整战法的运用。”
“我们如今在战法上,就已经跟不上太蒙的步伐,想必这一点您比晚辈更有体会。”
徐沐这番话,让林熵高看一眼,能够借队本身来思考问题,正视自身问题这一点,徐沐就比起许多人要强得多。
不愧是出自淮海军的降魔军首,这战略目光还是有点看头。
林熵赞许道:“你能看到这一点,老夫感到很意外你离开军队已经将近三年,这几年御京府的工作可不小,可你依旧能保持在淮海军时的战略目光,果然天之骄子到哪里都是天才。”
徐沐摇头道:“林老言重了,这些看法都是我们大赢军人用性命换来的情报,晚辈只是站在这些烈士的肩膀上,比起他们我远不如之。”
“烈士好一个烈士!整个大赢也就只有徐大人你会如此看待军人!”
烈士这一词,林熵倍感受用,这是对军人极高的尊重。
“晚辈也是从军队中出来的,军人满腔热血只是为了守护背后的万家灯火,要不是军人以自身为屏障,抵御绵绵不绝的狂风的话,背后百姓延续的希望灯火,将会变成一场焚烧一切的烈火。”
军人,徐沐对于这些战士,给予最高的尊敬和维护。
别说是前身在担任御京府尹之前,曾经是淮海军出身的武将,与军人有共情。
就说自己前世身为记者的时候,采访过许多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烈士,这些烈士徐沐只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诚恳和尊敬。
“说的有点远了,理念终究解决不了燃眉之急,目前太蒙帝国的军队,在大败我们大蒙之后,气势已然达到巅峰,这股气势足以让我们大赢退避三舍。”
“你说的没错,以战养战,是太蒙军队的风格,如今取得如此战绩,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召集多少军队守护天阙关,也只是杯水车薪。”
“我们要的,不是抵御,而是胜利,打出一场可以改变此刻大赢朝野,对太蒙军队恐惧的战役,这样我们大赢才有一线生机,而不是做缩头乌龟任由太蒙践踏!”
话是这么说,但如今大赢大败,正是气势大降的时候,目前考虑到其他边关也要重兵把守,已经没有足够的再组织一次反攻。
徐沐挠了挠头,继续道:“大赢的稳在于步兵,而太蒙的变对抗骑兵,我们对付太蒙的想法,以不变应万变并非错误。”
“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战争,如今太蒙帝国在于我们大赢在战争中的做法,已经找到如何水滴石穿的方法。”
“清风关被迫,固然是内奸传递情报的缘故,可要是说太蒙帝国一点把握都没有,晚辈说什么都不会信。”
林熵点头道:“如你分析的差不多,老夫也是这个想法,根基弥补战法上不足,可当根基被磨平的差不多时,缺点也会血淋淋的被扒开。”
“对抗太蒙帝国这种以骑兵为主的大规模军队,若不能用在骑兵的优势上压过他们,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据险而守。”
“但是,这个条件,清风关已经证实不具备可行性,太蒙那边已经有自己一套在天然险地交战的方法。”
林熵听的是津津有味:“不妨将徐大人此刻的想法说出来。”
“那晚辈就畅所欲言了由于清风关被攻陷,我们大赢相当于在太蒙面前脱掉衣服,国门大开的大赢,威胁的不只是咸阳,一旦等清风关的太蒙军队缓过来,想打到哪里便打到哪里。
“到那个时候,我们建立的重兵把守防线,对他们而言形同虚设,这便是骑兵的优势,机动性天下无敌。”
大规模的机动性骑兵,和少数骑兵小部队,根本是两个概念,大赢,自古以来根本没有应对如此庞大规模骑兵的经验。
“战争,本就是消耗,看谁人多,粮多,装备多。”
“考虑到我们大赢依旧使用重盾和弓箭,虽说如今国门大开,但却是在外面的地盘,抱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决心耗死他们,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此刻我们大赢单单依靠重盾和弓箭,已不足以对抗大规模的漠北骑兵,那就必须改变战法,这也是晚辈今天来找林老您的原因。”
林熵内心有种感觉,总觉得徐沐接下来提出的方法,一定很让自己大跌眼镜。
“晚辈这里有两个办法,一者牺牲较少,一者牺牲较多,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要是林老觉得我的方法,有运用的余地,可以一试。”
“这话说的真够直接的,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