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联盟于夫罗
就在刘备这边整军经武,积攒力量之时,身处武威的韩遂也没有坐以待毙。
韩遂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如刘备,单独面对的话,绝无胜算。
找到其他势力联合,就是一个很不错选择。
韩遂环顾了一下四周,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位于自己东侧的南匈奴部族。
南匈奴在匈奴的内乱之中落败,内附于大汉朝廷。
东汉中晚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干政,造成大汉政局十分不稳,对于边疆以及这些部族的控制下降。
南匈奴多次反叛并且与北部崛起的鲜卑部族,袭扰大汉的边地州郡,劫掠边塞,杀害各地官吏。
这期间,南匈奴内部也是内乱不断,多位南匈奴单于被部属杀死。
南匈奴与大汉的关系,全看上位的南匈奴单于对于大汉的态度。
一八八年,南匈奴羌渠单于多次发兵帮助汉朝,招致南匈奴部族内部之内主张对抗汉朝的部众不满。
以害怕继续征调兵源为借口,发起兵变,杀死了羌渠单于,拥立须卜骨都侯为新单于。
而领兵在外羌渠单于之子于夫罗也自立为单于,在入京面见汉灵帝请求为他复国,汉灵帝已经病危,于夫罗没有得到答复之后。
他便自己带领兵马重归南匈奴,经过两年的混战,终于将南匈奴内部的敌对部族全部歼灭,亲手杀了须卜骨都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单于。
坐上单于之位的于夫罗,对于两年之前,汉朝没有派兵帮助自己复国耿耿于怀。
由之前对汉朝有好感变的敌对,他命令部族整军经武,等待时机南下劫掠。
原本担心于夫罗亲近汉朝的南匈奴部众,见到他的不改变,也纷纷对他表示支持。
他曾经派出兵马侵犯雍州北部,遭到了当时经营雍凉的董卓的坚决打击。
损兵折将之后的于夫罗,立刻缩了回去,再不敢南下劫掠,直到刘备一场大战消灭董卓的西凉军。
这一个巨大的改变,直接让雍凉地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改变。
原本属于董卓治下,位于南匈奴西部凉州的韩遂,现在已经与南边的刘备相敌对。
于夫罗的处境从两线面对敌人,变成只需要防守南部的雍州,面对的战线压力变得小了很多。
韩遂派出自己的使者,到达南匈奴的王城统万城。
当面向于夫罗表达了两家联合,共同南下进攻汉朝的意思。
于夫罗正愁没有一个盟友,来帮助自己分担汉朝军队的军力。
现在韩遂派人来联合,正好符合于夫罗的未来期望。
当即答应了韩遂的提议,至于两家联合的详细内容,于夫罗提出将与韩遂亲自面谈。
韩遂的使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便带着于夫罗的意思返回了武威。
使者离开之后,于夫罗立刻召集南匈奴的各部族族长。
当众宣布了与韩遂联合的决定,并且同时发布了准备南下的动员命令。
“诸位,凉州的韩遂派人来与我们联合,相约一起进攻南面的汉朝,这可是一个好机会!”
于夫罗很是激动,他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
在这座单于的毡房之中,几个中年的部族族长,聚在一起商讨着于夫罗的决定。
他们每个人都是都有一两千的兵马,于夫罗想要拉起大军南下,还是要得到这些人的支持才行。
而每个族长心中也有自己的算计,都希望能够在战争之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只要我们能够南下成功,便可以将汉朝雍州边地的几个郡县一洗而空。”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战利品回来过舒心日子。”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还有那些好看的女人,都将是我们可以享用的。”
于夫罗用自己的话语为这些族长勾画一幅美妙的图画,说白了就是给这些人画大饼。
他很清楚人性,都是要被利益影响的。
即便是最忠诚的卫士,只要给的利益足够,那么就可以让他背叛自己的原主人。
于夫罗更是清楚这些部族族长的贪婪,他们会忍不住的。
“兄长,这个韩遂不是汉朝那边的将军吗?”说的话是南匈奴的左贤王,也是于夫罗的亲弟弟呼厨泉。
于夫罗立刻解释,“董卓那个老贼已经被幽州的刘备击败,韩遂没有从刘备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准备起兵造反了。”
“兄长,是那个横扫乌桓部族的刘备?”呼厨泉有些惊讶的询问。
“是的!”于夫罗不想回答,他知道刘备的威名已经传遍了边地这些部族。
乌桓那么一个庞大而强盛的部族,在刘备的猛烈进攻之下,土崩瓦解。
听到这些话,几个部族族长都有点打退堂鼓。
他们是都很贪婪,可没有傻到自己给人家送上门去。
别到时候没捞到多少战利品,反倒是把自己搭进去,那可就太糟糕了。
“诸位,你们不必担心。”于夫罗白了一眼呼厨泉,“这一次我们不是独自面对,还有韩遂帮助我们在凉州方向牵制汉朝的兵马。”
“我们南下的时候,所面对的汉朝兵力,要比之前小得多。”
于夫罗不可能放弃南下的,他需要得到这些部族族长的支持。
“单于,我们真的能够得到韩遂的帮助吗?”一个中年胖子开口询问,
这人名叫尺西,是于夫罗父亲的心腹大将,在于夫罗重返南匈奴的战争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为人又很稳重,是几位部族族长的主心骨。
于夫罗要想出兵,还是要搞定这位人物才行。
“尺西大叔,韩遂这个人在凉州曾经举兵造反,割据凉州多年。”
“后来局势变化,汉朝皇帝能够容忍他,他才投降了汉朝。”
“其实他的骨子里,依旧是不服从汉朝的统治,时刻都有准备割据的心思。”
于夫罗语气很坚定,“而刚刚说的刘备,也是一个强硬的人物,他不会容忍韩遂举兵造反的。”
“按照汉朝人的一惯习惯,他们都很重视内部造反,是他们优先选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