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 (soil)
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二、土壤肥力
土壤具有肥力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 一)土壤肥力类型
1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 ( 耕作、施肥、灌溉等 ) 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2 潜在肥力与有效(经济)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二)基本观点
1 肥力因素的全面观点
水、肥、气、热 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2 肥力因素的供应和协调观点
供应、协调
3 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统一的观点
土壤肥力的发挥与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密切相关。
三、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1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2 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
3 土壤发生学派
4 土壤学发展的新观点
5 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一)土壤物理
研究土壤中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土壤学分支。主要研究土壤水、气、热运动及其调控的原理,其研究内容包括土壤
水分、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力学性质、土壤溶质移动及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spac) 中的水分运行和能量
转移等。
(二)土壤化学
研究土壤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土壤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土壤胶体的组成、性质,及土壤固液界面
发生的系列化学反应。为开展土壤培肥、土壤管理、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三)土壤微生物
研究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及其功能和活性的土壤学分支。研究内容:
1 土壤微生物生态;
2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物质循环(陆地 n,p,s,c 素循环) ;
3 土壤酶活性 ;
4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固氮作用 ;
5 根际微生物与菌根 ;
6 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7 农业措施对微生物的影响 ;
8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的污染防治 ;
9 有益微生物的农业应用。
(四)土壤生物化学
研究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结构及生物化学转化过程的土壤学分支学科,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
1 土壤腐殖质形成,特性、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 土壤碳、氮、磷、硫的生物转化(有机碳、氮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3 土壤酶活性;
4 有机生物制剂包括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生物降解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
(五)土壤地理学
研究土壤发生、演变、分类、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土壤学分支科学,是由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交
叉发展而成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1 土壤发生和分类:
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地理的核心,重点研究土壤形成与自然成土因子和人为活动的复杂关系,回答地球表层系统多
样性土壤的形成特点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壤的发生发育过程、土壤诊断学属性进行土壤分类。
2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是一个时间上处于动态、空间上具有垂和水平方向上分异性的三维连续体,搞清土壤和土被结构在地面空间
上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搞好农业区划及生产布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质量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是应用现代新技术(如 3s 技术),建立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土壤质量评价标准、指
标体系和退化土壤的恢复重建技术与措施。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 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育与地质,水文、生物和近地表大气息息相关。
2 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农学中的栽培学、耕作学、肥料学、灌溉排水等,都以土壤学为基础的,土壤学是
农业基础学科的一部分。
3 土壤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
土壤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壤除能生产绿色植物外,还具有对环境污染物质的
缓冲性、同化和净化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三、土壤学的任务
(一)合理利用土壤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农药和三废)、土壤盐碱化、土壤潜育化等。
(二)中低产土壤改良
中低产田土面积约占一个地区土壤面积的三分之二
(三)基础理论研究
1 土壤温室气体形成机理、变化规律与减缓途径的研究(重点是 ch 4 、 n x o y 、 co 2 )。
2 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形成规律与防治途径研究。
3 土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调控对策。重点是荒漠化(西北)、盐渍化(黄淮海)、沼泽化(东北)、土
壤酸化(西南及东南)、肥力减退(南方)及土壤污染(经济发达区)。
4 土壤质量演变机制、评价体系及恢复重建的研究。
5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环境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
6 不同地区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治理途径的研究。
7 土壤与环境问题有关基础应用与开发项目的研究。
四、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二)综合、交叉研究
(三)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
(四)新技术的应用
五、 21 世纪土壤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来自人口膨胀的挑战 —— 如何保证粮食的持续增产;
来自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 —— 如何保持土壤的生态健康功能,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来自土壤学自身发展的挑战——加强基础研究,加速新技术在土壤学领域内的应用;
社会对土壤学认同的挑战——强化土壤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立足于为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和环境健康问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