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熙宁变法
【争议巨大的熙宁变法】
【大家好,这里是熙宁~
这期要讲的也是这个系列中最重要的部分——熙宁变法 】
【王安石在经历过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后,这么多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让他认为宋朝的皇帝即使都如宋仁宗般宽仁恭俭,也无法让宋王朝实现真正的治世。
我们前面也提过,宋神宗是想要通过变法来达到国富民强目的的一位极其有野心的皇帝。
也讲过宋仁宗也想过通过庆历新政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其实这两位皇帝为何会想到要变法,也是因为宋朝现在国家财政没钱了。
庆历新政前的宋王朝经历的是外与西夏的战争,内因天灾而四起的民变,所以庆历新政将中心放在了“节流”上。
新政派的人认为天下财富是固定不变的,若是朝廷要实施“开源”的话,百姓的钱就会减少,这种与民争利的事不好。
但是,熙宁变法则是“开源+节流”,王安石认为只有“开源和节流”一起实施,将财权集中于中央,才能“国富”。】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升参知政事,列为宰执,开始变法。
“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及也。”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设立了专为变法服务的部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专掌财权。
朝堂上多是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人,也有后来反目的战友。
苏辙原也属于变法派一员,但他想要的是“节流”,而非王安石的“开源节流”。
比如吕公著也曾是王安石的战友,但最后因矛盾,也请辞了台谏官。
条例司属官反对王安石,中书和台谏也反对王安石,等到了最后皇帝也开始动摇了。
那么这一场变法终究是要走向失败的。】
【为何我们会说是注定失败的变法?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场变法是有多急促,熙宁二年七月颁布均输法,九月青苗法,十一月农田水利法,每隔两月就实施新法…
很多都只是在一个地方实验了几个月有了成效后就立马推广全国。
根本没有考虑到各地方的适应条件是不是相同的。
地方实验时效果很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是王安石亲自督导。
就这样很快的推广全国,地方官吏也并非个个都是王安石,都有王安石的能力和操行…
而且新法给了富户和官员们有了可乘之机。
就比如说青苗法,本来是摊给富户的,但官员为了政绩也将其摊给了根本不需要的民户。
而富户们也利用其客户要他们做担保的规则,钻漏洞赚差价。
农田水利法更是由原先的兴修水利,保农田变成了百姓的负担。
均输法也是让东南地区的农民更加苦不堪言。
而由于王安石为官多在南方,这也导致他的变法更多的是比较适合南方。
当王安石主持全国的变法,则显得不能够因地制宜。】
【但是,就这样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吗?
也不是的,正如青苗法也是在相当部分给百姓提供了便利。
范纯仁之前也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离京在地方任官后,就转而支持王安石变法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操之过急,还有就是新法本身也过于理想,执行新法的众人也缺乏其经验。
最后便是当时的大量官员都反对新法,宋神宗为了维护王安石变法,将这些人都贬到了外地成了地方官,这些人到了地方后也依旧反对变法,在实施新法期间,故意阻挠。 】
<王安石太理想化了,政治不行 >
<什么节流哦,仁宗朝打了好多败仗,节流不行,搞钱才是王道 [无奈]>
<国家穷是因为养兵太费钱了,宋朝实行的也不是之前的府兵制,而是募兵制,太耗钱了。
而宋朝又经常打仗,不得不募兵。而且还经常换防,就相当于是年年打仗年年动员 ,宋朝可以说是因为养兵而亡国 >
< 神宗跟哲宗两父子可惜了[叹气]>
<开源才是重点好吗?>
< 开源和节流都是不可或缺的,王安石的经济理解还是厉害[赞]>
<可是这说白了,不就是夺民财。 >
< 法是好法,就是执行下去就变味了>
< 其实均输法这些看着还是不错的,老王的思想也蛮超前的>
<老王是实干派,全是自己亲自体验过的,下乡调研了的>
< 官员们真的6,就想着压榨[无语]>
<真的好无语,丧心病狂了 >
<但是王安石的青苗法是真的漏洞太大了,可能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种建立在压榨百姓的身上,也难怪失败了 >
<所以是不要竭泽而渔,而应该是可持续性的…>
<都说与民争利,但是朝廷不去调控,等着商贾富豪们肆意掠夺吗?看看因为没钱而亡国的明朝吧[捂脸]>
<要讲王安石变法,就必须要讲庆历新政,分不开的>
<宋神宗是挺有抱负的,对王安石的支持真的很够了,态度也很明确的,唉>
<那些王安石的政敌巴不得新法失败,他们这些君子啊,都忙着论战欸>
<宋神宗也是心大,贬官全贬在外地去了,他们不拥护新法,还指望着他们怎么治理[笑死] >
<欧阳修在地方为官的时候不就明确拒绝执行青苗法嘛>
<朋党之争真的害国>
<变法感觉也是某些新党的捷径罢了>
< 唉,荆国公后面一定很孤独吧。>
……
李然然还记得自己最开始了解到王安石变法时就感觉里面有很大的经济问题。
只能说老王还是不太懂经济啊。
————
被反复cue到的宋仁宗赵祯,揉着额头。
“庆历新政…?欧阳修,范仲淹…”
光幕说得对,大宋就是表面光鲜,每年方财政支出的确头痛。
————
宋 熙宁二年
王安石上前行礼,对官家赵顼道:“臣回去重新安排新法的实施。”
赵顼见王安石眼中充满着斗志,就知道自己并没有信错人,点头表示允准。
司马光在朝中站着,万想不到自己的风评在后世如此差。
苏辙低着头,看不出什么表情。
赵顼想到苏辙在实施新法后,曾上书谈过政事,自己也曾看重过他,就是理念还是太保守了…
赵顼摇摇头,想到今天看的光幕内容:“下去后好好思考变法之事。”
“朕今日就明确告诉你们,变法肯定不会中断的,你们各抒己见上书吧。”
这段时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京的人也有苏轼的好友和老师。
苏轼沉思,光幕不反对变法,如今官家的变法决心更是坚定。
在知道宋朝的未来后,现在该做些什么才能改变呢?
————
宋哲宗赵煦管不了太多,光幕是说的父皇时期的变法。既然能够有河湟开边,就证明了新法是可取的。
光幕提到的失败原因,朕是不会犯的。
又想到光幕反复说自己早逝可惜的话,赶紧让太医来给自己检查下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