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心心难印
灵山圣境,大雷音寺。
“灵吉呀、灵吉,竟同我耍嘴。说什么一切妥当,已无他事。”如来望着手里才接下的圣旨,脸上哭笑不得。
“结果金星前脚回了天庭,玉帝的圣旨后脚就来了灵山。”
如今多说也无益,灵吉早溜回了道场。
如来闭眼回味了下圣旨内容,斟酌其中的真意。
那圣旨上主要写:
有大唐圣僧远赴西天求取佛门真经,本是件喜事。身边的徒弟却是皆不皈善果,长此以往,即使到了灵山,也难言是天下福报。需知经不可轻传,佛门还是令他们见性明心之后,再行取经之事为妙。
降旨的用意貌似简单,如来却不敢轻慢分毫,狠狠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才睁眼,眸中仍充满着忧虑。
“表面上只是对准唐僧身边的徒弟…但有个皆字。毫无疑问,这道旨实际指向观音尊者。”
如来不由苦笑:“那个观音…我给他三个箍儿,却只给孙悟空用了一个,如今平白添些波折出来,不过、单凭这三个徒弟的问题,玉帝有必要降旨来吗?”
“随便找人给观音尊者捎个信,同样达成目的啊。”
……
离开黄风岭的唐僧一行,渐渐走入一片坦途。
身边再无凶险,大圣就调动神识与体内的悟空聊了起来。
“兄弟,你现在可以回答我之前的问题了吧?”
【哎呀,又开始晕乎乎了,你仔细着,遇见了妖怪就叫我】
“…弟,你这玩笑是挺好笑的。但咱们现在终究还是一具身体,你总不能每天都给我讲这个笑话吧。”大圣白眼道。
【……你想问什么来着?】
“哈,这才对嘛。兄弟交心,才不会断了手足之情。”大圣轻笑,“哥哥我呀,就是心里膈应:咱们被如来压在山下五百年,期间兄弟你有了逃脱的本事,也不曾移动分毫。”
“直到观音到来说起取经之事,你才动了心思。还主动接受了这头顶的箍儿,连累着我,如今也不得不往赔力气干活。”大圣操纵肉身摸了摸顶上紧箍,“当然,经可以去取,唐僧咱也可以保护。”
“就是,兄弟为何出山之后,便只把取经的事儿放心尖儿上,花果山也给忘了?”
“能与哥哥说个实诚话嘛,取下佛门的经文对你有什么价值?”
“不用编什么找如来的麻烦,你要有这份心思,不可能戴上紧箍。”
【……】
等不见回应,大圣长叹一声。
“其实你不说,我也猜着几分。”
【唔?】悟空疑惑,一时弄不清对方想法。
实际上,悟空不答,并非完全因为想回避问题。更多的是,他也说不清楚理由。
五行山下早期受困的他,是真得跑不了,生生熬着五百年有期徒刑。
众所周知,“监狱”是尤为养人的,悟空无可避免地进行了“悟道”。
但他又不是啥能耐人,更没啥大学问,属于没事儿瞎悟。
历经平淡岁月,多年的左右互搏,仅仅是加重了他消极的处世态度,彻底走上了虚无主义的路子。
在一日达到某种异样的“无为”境界,也算勉强证出个“空”来。
因而,有了逃出五行山的机会。
但得之失之,悟空在发现自己可以逃走后,心中一喜的同时也失去了那份生僻的心境。
并且一番纠结后他还不敢跑,觉得跑了也没用,会有更多的麻烦。
这之后的他并不属于消极,而是由于迷茫失去前进的动力,直白点的话,就是纯摆烂。
五百年后,看似积极地接受了观音的提议,出山护送唐僧取经,其实也只是受故事惯性使然,认为自己该走了。
开始行路的他,状态稍微好些,也仅仅好些。
同样得之失之,有了精力的悟空反而时常陷入要按故事走、不按故事走,尊重唐僧、不尊重唐僧,该听观音、不该听观音…此类纠结状态。
偶尔又回到“无为”“性空”的境界,比如误以为白马被大圣打死时,就是保持不了。
直到肉身为大圣所据,不安下的悟空渐渐确定“主见”,让“另一面”代为完成取经的意念。
但这些,并不能回答大圣的问题。扪心自问,悟空也不知取经干嘛,给佛教传法?这答案未免太搞了,得气死“另一面”。
“另一面”更是提到了花果山,这个悟空刻意不去想的地方。
所以,悟空才索性一直尬着不回应。
却是大圣突然说猜出几分取经的理由,悟空怎能不好奇,直问“另一面”。
【你猜的什么?】